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 - 分卷阅读22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人正要说话,朝廷也没啥钱啊。

    莫少珩继续,“可先在凉京试行,凉京是北凉最富裕的都城,相信给学生买不起纸笔课本的百姓也只是少数,只着于凉京这一城,朝廷这钱还是不缺的。”

    “等朝廷以后富裕了,再在各地试行此法也不迟。”

    “而且将钱借与百姓,还有少量利息,朝廷也不亏,总比放在银库里面,生锈发霉要好。”

    古代就是有一个特别严重的况,钱的通非常的呆滞,让商业一片死气沉沉。

    只有让钱通起来,才会产生GDP才会产生效益。

    众人:“……”

    连朝廷没钱这个借,都被莫少珩堵住了。

    而且,这个助学贷·款,觉还有意思。

    若不是况特殊,他们都在以为,莫少珩在给朝廷赚钱的方法。

    当然,就这么轻易的说服众臣,还没这么简单。

    还得打一阵嘴·炮。

    莫少珩又开始说第二件事

    莫少珩,“禀圣人,臣近日去了东市,因为有东唐商人的到来,市场颇为繁荣。”

    “今年,我北凉的丝绸当也有一产量了。”

    “臣建议,向诸国和外域商人打开市集,为以后准备。”

    打开市集的好,南离的离都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离都以前也和凉京差不多,没什么活力,更别说什么商业气氛了。

    但现在,诸国和外域商人驻,带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丝绸,留了大量的白银黄金。

    离都几年之间,变得繁华,天有目可睹。

    现在,凉京只是对东唐开放了市集,外域的商人也仅有几个,而且这些外域商人还是用曲线的方式来的,他们是用的东唐商人的份,取得了东唐文书。

    不得不说,外域的商人为了生意,手段也厉害。

    莫少珩提这个方案,一是知闭关锁国的危害,二是,北凉想要发展商业,想要拥有繁荣之景,诸国商人必不可少,三,当然是为了卖他的纸张书籍笔。

    朝上众人商议了起来。

    南离离都之繁荣景象,他们以前可是酸了好久,求而不得都快成心病了。

    现在,他们今年养的蚕,的确不少。

    一只蚕能数百的卵,专心育的话,增得十分迅捷,不然南离也不可能几年之间就有那么多丝绸卖去。

    不过,北凉养的蚕数量还是太少,毕竟织一匹丝绸,都得几筐蚕茧才行。

    有南离开放市场,获取繁荣的前车之鉴,这一项反而容易通过。

    当然开放市场的弊端也十分明显,要是他国商人向北凉倾注低价商品,会打压北凉此行业的发展。

    但这况和现代又不同,因为……古代的跨国易,最大的费用在……运输上。

    想要倾倒低价商品,不太可能。

    所以除非是独一无二,压倒的商品,还真影响不到本国的市场。

    不过,为了防备,莫少珩希望圣人派遣使臣前往诸国,争取一互市。

    北凉开放都城,争取一诸国的一个小城的市场,这等好事,相信也能让不少诸国动心。

    众人:“……”

    北凉竟然要走向诸国了,对于以前封闭的北凉来说,觉是十分不同的。

    到时候,凉京诸国商人云集,那样的闹和繁华,是难以想象的。

    的确会和以往不同,莫少珩走的路,和以前只重视本国农业生产的路是有些不同的。

    他重农业的同时,也重商业。

    甚至可以说,他更重商业,为何?

    北凉的地理环境和天气,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就算他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平白变耕地和源来。

    哪怕是运河修好了,北凉源大增,的确是千秋之事,但……也仅仅是对运河沿途的百姓来说。

    他也不可能在北凉境,将运河修个十横八纵来。

    理论上,这样的确能解决北凉的源问题了,但这么多运河,哪怕在现代都不可能完成得了。

    对于北凉,修一条运河已经是极限了,而且还是在况特殊的时候,才有机会修建的这条运河。

    所以,北凉之路,在保证自农业的同时,发展商业。

    而商业,只有与诸国互市,才能真正地让北凉成为商业重国。

    莫少珩时不时结合北凉的况说上一句互市的好,他这是站在无数先辈的肩膀上,用上帝的视觉俯瞰,所以很多观,自然能让重臣耳目一新。

    用新思维轰·炸了一番金殿后,莫少珩跑路了,和诸国打的后续,就给朝堂上的这些大人了,他现在忙着赚钱还债,朝廷是他的大债主。

    接来每次上朝,就是关于义务教育的事了,天天和一群人打嘴仗,快得很。

    众人:“……”

    愣是将金殿变成了菜市场。

    莫少珩还有理得很,每每都站在德的制,让人气得牙,还拿他没办法。

    最终,众人还是没脸这么快就修改法条。

    照莫少珩所言,开始在凉京推行了起来。

    一是,助学贷·款。

    二是,凉京衙去有适龄孩但没有报名的百姓家,挨家挨游说。

    其实在现代,建国初期推行义务教育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村官,天天跑去百姓家游说,让他们将孩送去上学。

    这些基层的官员,为国家的教育了太多的努力了。

    正是有他们,国家的义务教育率才在短时间不断攀升,最终几近100%。

    国家后来的飞速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义务教育才奠定了基础。

    可以想象,要是没有义务教育,全国一大片的文盲,怎么可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大。

    谢他们的付

    第三,自然就是……对于游说未听者,依法治罪了。

    谁让都写了北凉律了呢,有法得依不是,不然立法的意义何在?

    以莫少珩的想法,这样的父母,连助学贷·款都上了,说句不好听的话,都不用他们还了,朝廷等着他们家孩,以后自己赚钱还呢,相当于这些孩自己在给自己搏未来,作为父母他们已经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了。

    若还是想着孩在家给他们活,罚他们到倾家产,莫少珩都觉得是痛快的。

    可惜,没争赢朝上的大人。

    最终罚款落实来,大概是购买一纸笔课本一半的钱。

    莫少珩:“……”

    好吧,也足够恶心这些父母的了,也让这些势利的父母彻底想一想,是白白了这罚款,还是脆拿一半来,让他们家孩上学。

    还有就是,莫少珩也在三街战报上评了几句义务教育。

    说得不是太明显,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