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 - 分卷阅读21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是这笔画稍微小了一些,不像笔,笔极

    莫少珩说,“这样一支笔,不用墨,但足够写上数万字。”

    嘶!

    什么?

    这么一支小笔杆就能写数万字?

    要知写数万字,得多少墨钱吗?

    莫少珩继续,“而且书写的字小而清晰,也就是说,一张纸可以当成原来的好几张使用。”

    众人:“……”

    纸张本来价格就降来了,现在一张纸还能当几张用。

    等众人消化了一会儿,莫少珩说,“众位大人,现在书籍,纸张,和不用墨的笔都有了,百姓也买得起了。”

    “该是我北凉文教大兴的时候了。”

    “超越东唐,指日可待。”

    “繁华盛世,未来可期。”

    咕噜。

    超……超越东唐?莫少珩还真敢说得

    说得也太激烈了一,让他们心都扑通扑通的

    有时候,那些浪漫主义的理想家,最是可恨,让人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但突然又一将人打死。

    可……

    莫少珩说的,好像有理啊。

    以前百姓读不起书的困难,现在……似乎不是困难了啊。

    莫少珩继续,“所以臣建议,让我北凉小孩都有书可读,有学可上,一来小孩受到了教育,二来也不会耽搁我北凉的农事等。”

    咕噜。

    要真是这样,我的天,北凉要天名了。

    敢问哪一国哪一朝,能让百姓的小孩尽数都有学可上的。

    这将是,任何一个为北凉人的骄傲,从骨里面透了的骄傲。

    金殿上的气氛被莫少珩带了起来,明明很冷静,但心还是不由自主地跟着砰砰的

    当然,也有人在激动的同时,皱着眉,,“即便笔墨纸砚都不是问题,但哪里来的教书先生,教这么多的孩?”

    莫少珩一笑,“怎么没有?”

    “我北凉第一次的科举,郡试上就要开始了。”

    “科举的考题怎么样,相信朝上的诸位都清楚。”

    “是问,通过郡试的学,给一群孩童启蒙,有何不能胜任的?”

    说完,莫少珩拱手,“圣人,我北凉寒门弟读书艰辛,一边要读书一边又被生活所累。”

    “臣恳请圣人,对这些有上心的寒门行扶持,由朝廷束脩让他们当一个教书的先生来维持生计,让他们为我北凉培育可用的栋梁之材。”

    一束脩,换来的是北凉文教大兴,换来的是治国安的贤才。

    这笔买卖划算得很,对于朝廷来说,这笔钱也不算多。

    众人:“……”

    甚至连圣人都愣了一,所以,不仅能让北凉的孩童读书,还能顺便帮扶一寒门弟。

    圣人想得其实更多,被朝廷帮扶起来的读书人,良心只要不是被狗吃了,多少对朝廷对皇室也是心存激的吧。

    莫少珩继续,“据我所知,各县为了举行科举,现在已经修好了不少贡院。”

    “贡院若是只是用来科举考试,三年才能用上那么一次,实在可惜。”

    “何不如将这些贡院也作私塾之用,正好用来教导孩,一来避免时间不使用荒废了,二来,尽所用,都不用另外大兴土木。”

    众人:“……”

    环环相扣啊,现在连私塾的地都有了。

    众人心不免波动得厉害。

    推行文教的困难,似乎……全被解决了。

    莫少珩说,“我将此称为义务教育。”

    “教育我北凉孩,是我北凉朝廷的责任,从小读书识字则是我北凉人的义务。”

    咕噜。

    好一个义务教育。

    这要是真能实施起来,诸国都得向北凉看奇,东唐怕也要震惊于北凉这惊人之举。

    当然,问题还是很多。

    有人,“如此,天读书人突然间猛增,所用书籍纸张还有笔,必定大量增加。”

    “世真能提供足够的量?”

    百姓买得起的,也只有莫少珩卖的书,纸和笔。

    但据他们所知,莫少珩现在的那纸坊,印刷厂的产量,连凉京都满足不了,每每货都直接被哄抢得一二净。更别提满足整个北凉。

    莫少珩也是嘴角一,这也的确是一个必须得解决的问题。

    莫少珩说,“所以,请朝廷再主持一次招聘会。”

    “我会尽量扩大产量,扩建工坊,但需要大量工人。”

    纸坊印刷厂得飞速扩建了,还有制笔的作坊也一样。

    “而且,义务教育也得有一个试行期,我建议先从凉京开始试行,若凉京试行没有问题,再向各地推广也不迟。”

    再好的政策,都可能遇到问题,莫少珩都不可能完全肯定地说,义务教育就完全适合现在的北凉了,所以必须先试行再推广。

    有这么一个缓冲期,也正好给他商业发展的时间。

    众人:“……”

    试行吗?

    莫少珩的这个义务教育的确引人,说不心动是假的。

    但真突然就全国推广,的确心里又七上八

    如果仅仅是在凉京试行,哪怕了再大的问题,他们都应付得了。

    金殿上,又开始议论纷纷了起来。

    时不时提一些疑惑和问题。

    比如,朝廷给通过了郡试的读书人先生的资格是否合适之类。

    毕竟,这么算起来,这些教书先生虽不在朝廷任职,但领的朝廷俸禄,已经算是吃皇粮的半个朝廷的人了。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公务员的编外人员。

    莫少珩答,“科举其实也是在激励我北凉人读书,但能走到京试,走到圣人当前的又能几个?”

    竞争太激烈了。

    “这最后的目标虽然好,但多少人是看不到这最后的风景的。”

    “那么,也让他们看看半路的风景也好。”

    “不然,读一辈的书,也见不到其好,实在让人惋惜。”

    “再则,科举原来设立的那些好,基本都是针对寒门,贵族多少不屑一顾。”

    “现在有这么一个当先生的选项,也是好的。”

    教书先生,在读书人稀少的年代,也是十分尊贵的,算得上是有份的人了,要是名的先生,各地贵族都得争相拜访,名望很,对于贵族来说,家里缺少的反而就是名望。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