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沉碧玉 - 分卷阅读7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思看着一千担粮草日渐减少,苍天滴雨不,朝无声无息,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是好。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府衙的小吏来到客栈,请闻静思与雁迟过府一叙。

    禹州知府江淮,闻静思已见过两面,直到府邸,才明白为何当日堂堂知府穿着布衣衫在城外小铺吃早饭。但凡有些地位的文人士的宅院讲究布局的致,景观的雅致,可这位江知府的院里,见不着一株木,老旧的三院落,前院植着果树,后院则是七八缸和一片菜田。江淮穿着一洗得发白的便服,笑呵呵地站在厅堂门,见两人并肩来到,亲自迎接厅。三人都不是擅表面文章之人,随意寒暄几句,分了宾主落座。

    江淮看了看次位的闻静思,又看了看末座的雁迟,询问:“闻公前来禹州,是朝廷派来督办粮草分发一事么?”

    闻静思摇:“我曾翻看前朝文献,禹、弁二州少有旱,到了本朝,旱灾愈重。民间许多不知缘故的百姓议论纷纷,民心不稳,必然影响朝政。我便来看看,禹州为何在这百年间,变化如此之大。”

    江淮正:“闻公在城外的一席话,分析得有理有据,不知现在是否找到了对策?”

    闻静思:“禹州旱灾,归咎于伐木无度,只要广植树木,还耕于林,定会慢慢改善禹州旱的。”

    江淮叹:“广植树木,还耕于林,难啊!且不说土壤多沙石,树缺少,枯,就是劝说百姓减少伐木,都未必可行。”

    闻静思微微垂,想了许久,才缓慢又定地:“虽说不易为之,若是不,便一儿改变也无,若是了,无论是十年也好,二十年也罢,甚至是五十年一百年,总有一日,禹州会回到绿树成荫,雨丰沛,无需依靠救济的日。于百姓于朝廷,又有何不好呢。”

    江淮刚过半百就满华发,他在禹州的任期比往年任何一位知府都要,他对禹州的了解自然比任何人都要刻,虽然谢闻静思对禹州的关注,却对他所提的对策依旧忧心忡忡。“仅仅依靠我一州之人力财力去改变现状,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闻静思缓缓:“江大人不必担忧,禹州弁州的旱,不仅朝廷放在心上,宁王也会尽全力帮助两州的。”

    江淮眉睫忽的一动,:“我听说宁王把殷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殷州又是富之地,有宁王的关注,自然是事倍功半。只是不知宁王准备如何理?”

    闻静思淡淡一笑,:“禹州土壤贫瘠,几年难以改变,便先从挑选适合的树植,寻找新的溉,劝诫百姓护林木起。旱三五年改善不了,三五十年的努力来,总会让百姓得益的。”

    闻静思心虽有一片蓝图,只可惜势单力薄,拿不万全的计划来。而江淮有心改变禹州现况,想借助宁王之力,却又不敢十分相信闻静思。两人话不到佳,只好暂且别过。闻静思临走前,得江淮赠送两担新鲜蔬菜,他让人拿盐腌好,送场,分给喝粥的百姓小菜。

    过了几日,朝依旧没有讯息,城外涌的灾民越来越多,离一个月的限期越来越近,闻静思不得不考虑求助殷州了。夜晚提笔写信,写了了又写,腹稿打了几遍,半个时辰过去也不见纸上多几行。昏昏灯火,满脑都是旧时两人相的影,数月不见,那人的面容竟越发清晰起来。忽然间,相思、愁思,思思脑,这信便再也写不去。闻静思无声地叹了气,搁笔,取过羊地图来看。禹州地广,仅有湘江这一条河经过建昌直弁州,闻静思的双沿着江一路追朔至源,殷州境的神君峰,便好似粘着一般,离不开了。

    亥时三刻,明珠和雁迟从院里过招回来,看见闻静思伏在臂弯沉沉睡去,无声地笑了笑。雁迟走上前,取过衣架上的外袍轻手盖在他的肩上,不料闻静思忽然惊醒,小臂一伸,碰翻了面前的茶杯,茶泼洒在地图上,蜿蜒成溪。闻静思连“大意”,站起着袖就要去拭,只见那茶倾倒在地图上禹州边境的湘江,迹四散开来,仿若分布在辽阔的土地。闻静思心一震,提了声音:“阿迟,明珠,你们来看。”他指着地图上的:“若能从这里开凿一条新的河,经过禹州最旱的几个城镇,再将这几个地方原有的河床拓宽,既能使百姓有可取,又能溉良田树林。一举数得,何乐不为。”他心激动,双颊薄红,连嗓音都微微颤抖。

    雁迟:“一劳永逸,确实可行。”

    明珠笑:“公何不将这个想法报予王爷?听听王爷如何说?”

    闻静思双一亮,笑:“对,这事要告诉王爷,他一定会赞同的。”说罢,忙地图上的迹,铺开信纸。方才还难以笔,如今笔如神,不仅将开凿河的想法细细说了,连借粮还粮之事也一并附上,整整七张信纸,写得满满当当。

    信件仍旧由明珠送到凌家暗哨。当晚,闻静思自来到禹州后,第一次得以安眠。睡至半夜,恍然梦。梦有江,奔腾不息,滋裂的土地,养育着千家万。片片树林无边无际,葱郁茂密,萋萋芳草,铺至夕。而他站在富足满的万千百姓之,跪伏在萧韫曦脚,颂扬礼赞,三呼万岁。

    次日一早,闻静思与雁迟去往暂存粮的吴记米铺,清了剩余的四百六十担黍与栗。粮仓里除了他借来这一千担之外,还有本地富家商不知从哪里听了闻静思乃宁王派遣而来的消息后,捐赠的盐油酱醋,分量不多,也能给清淡的粥曾些味离失所的百姓一多,车场便不够用了,闻静思和江淮商量过后,早早让人准备了一较为偏僻的城隍庙和几个晒谷场来安置百姓,虽然简陋,也是一个安之所。闻静思拿着记录一千二百多灾民的名册,暗暗发愁,灾民越来越多,这些粮也不知能撑几日,上天又何时心生怜悯,降雨人间。

    正当他绞尽脑打算再向杨驸借粮时,车场的一位男顺着客栈里明珠的提示找到粮仓,给他带来了一个大的惊喜。闻静思与雁迟急急赶到车场,远远便见一条运送粮的车队,从车场外伸延至城门,车队两旁场里外都围满了议论纷纷的灾民与建昌百姓。这一队人不但惊动了江淮,连杨暇都从驿站赶了过来,站在临街商铺的二楼,将这一切都看在

    那领的男是一位军将士,姓凌,单名一个徽,年纪不大,若算辈份还是凌云的族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