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 - 分卷阅读82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有六石半,他也不好直接把一个官职到杜锦宁上。

    所以他得等稻产量来。

    半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到稻谷开镰的日

    知整个京城的睛都盯着这五百亩稻田,杜锦宁提前两天把收割的时间报了上去。这日一早,吴证也领着工的几个官员到了现场。除了他,里也来了人。不过这一次不再是金公公,竟然改成了吴公公。

    吴公公是赵晤边的第一人,因为忠心且武功,向来不离赵晤左右。

    可今天赵晤竟然把他派到庄上来,叫在场的官员们都悚然一惊。

    “公主。”吴公公一到,也顾不上纷纷上来跟他打招呼的官员,将杜锦宁叫到一旁,轻声解释,“皇上本来要亲自来的,可担心稻的亩产达不到预期,让您承受太大的压力,所以就派了老过来。皇上对稻的看重,您是知晓的。”

    “多谢皇兄。”杜锦宁对皇方向拱了拱手,对吴公公笑,“皇兄都是为我好,我明白的。”

    因为今天要在田埂上走来走去,她今天穿的是男装。就算作拱手礼,也丝毫不觉得违和。

    吴公公也知杜锦宁是个极明白的人。响鼓不用重锤,赵晤的心意,杜锦宁一就透。

    他也不多说,问:“什么时候开始?”

    ☆、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司农

    “那还得吴公公您来决定呀。”杜锦宁笑嘻嘻地,“您是代表皇上来的,您指哪一块田地,咱们就收割哪一块。收割庄稼的人都准备好了,只等您老一声令。”

    “公主客气了。”吴公公嘴里说着客气,手上却丝毫不客气,当即指了一块田,“就割这块吧。”

    这是一块上田。

    原来说亩产七石,就是上田的产量。

    只要这块田的产量达到七石,那么杜锦宁的这个稻就算是成功恢复了。

    以为皇帝要来,姚书棋还特别叫人给五十个壮的庄稼汉了新衣裳,又每人发了一把新镰刀。吴公公这一块令,一穿着靛蓝短褐的汉火朝天地了起来。

    无论是过称的还是记账的工官员,都是原先过的,熟门熟路了,大家合默契。那边收割完,这边的亩产总计也算来了。为了一目了然,官员报的直接就是最后的亩产数:“……折合成稻谷重量,这块田地亩产为七石八十九斤。”

    接近八石的亩产!

    不说吴证和工的一官员,便是吴公公都笑歪了嘴。

    虽说杜锦宁原来信心满满,但大家的心一直悬着的,就担心被折腾了一番后,稻再恢复不了原来的亩产。

    可现在,不光恢复到了原来的亩产,竟然还多了差不多一石的亩产量。

    简直是普天同庆!

    “快,快,给皇上报捷。”吴公公顾不得叫人再收割一亩田对一,直接就叫人往里报信。

    他知,赵晤此时肯定是坐立不安地等着这边的消息呢。

    吴公公带来的小太监二话不说,翻,就往皇奔去。

    吴证老泪纵横。

    他终于不再是大宋的罪人了。

    要知,杜锦宁失踪,他接手稻,结果直接把稻的亩产得连普通稻谷都不如,那一刻,他差以死谢罪。

    虽然工的官员拦住了他,赵晤也没怪罪于他,但他心里一直压着一块大石。杜锦宁要是没有找回,他恐怕都活不了几年了。

    现在,杜锦宁不光把稻恢复了,还又让它的亩产了一石,他怎么不百集?

    公主这是救了他一条命啊!

    “多谢……公主。”他一面泪,一面给杜锦宁行礼,“谢谢公主。”

    “吴尚书您这是什么?”杜锦宁示意赤木去扶起吴证,“一亩田的亩产还不能代表什么,咱们让他们再收割一块田地吧。”

    吴公公一听,赶往前面走远了些,指着远的一块田:“收割这一块。”

    张家原先可是大宋的第一世家,他们在京城的田地,这五百亩田地起码有四百亩都是沃的上田,余的一百亩也是田,本没有田。所以吴公公本就不怕指错。

    等这一亩田地收割完,一称,连工的那几个官员都忍不住要兴的泪了:“八石一十五斤,公主,是八石,八石!”

    这回不用吴公公发话,吴证抢先大叫:“快,快去里给皇上报大捷。”这一回是真真正正的八石亩产,而且超过了十五斤。

    看到吴公公也挥手,他带来专门用来报信的小太监翻,一溜烟就跑去老远。

    田地里一片声笑语。

    里,赵晤还在早朝。面的大臣说了什么,他本没听清楚,一心掂记着庄上的消息。

    他一早就吩咐过庄上的消息可以直接通报的。当小太监飞跑着了大殿,用激动的语气报“亩产八石”时,赵晤忍不住站了起来,仰天笑:“天佑我大宋,天佑我大宋也,哈哈。”

    朝臣们都跪了去,嘴里呼:“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跟赵晤一样掂记着况的齐伯昆,一颗心落了地,虽然跟着大家一起呼,嘴角的笑容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他家孙媳妇啊,真是太争气了。

    赵晤兴之余,心绪激,朗声对朝臣:“宁国公主杜锦宁,为鸿庆元年名状元,先于翰林院任职,后到州任知州,两年前研究稻亩产七石,现在更是将稻的亩产提到了八石。朕以为,杜锦宁虽为女,却忧国忧民,心怀天黎民苍生,考状元、埋于田地之间,就为了‘天无饥’,比之在列的各位也丝毫不差。稻的不能再生,需得宁国公主每年辛劳培育;稻在全国植,还需宁国公主主持推广、传授经验。利的兴修也需宁国公主行指导。”

    他扫了面的朝臣一,吐来的话语铿锵有力:“所以,朕决定,任宁国公主为大司农一职,负责大宋的农业利事宜。”

    朝堂上静悄悄的,落针可闻。

    如果赵晤说要赏杜锦宁别的,比如增加邑,或是田地金银,他们都会呼“皇上圣明”。可让杜锦宁当官……

    大家都觉得自己脑转不过弯来。

    如果吴证在这里,他肯定第一时间就附议,可他此时却在庄上;杜锦宁是自己孙媳妇,齐伯昆就是举一万只手赞成赵晤的提议,也不好第一个站来附议。

    几个忠心的老臣虽很欣赏杜锦宁,也觉得杜锦宁这样的贡献,大司农完全能当得起,但叫一个女人官,跟他们站在一起,他们总觉得心里别扭。

    可赵晤跟吴证说要问问杜锦宁的意见,现在兴激动之没有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