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 - 分卷阅读75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派一千人军队前往州保护新稻;传礼尚书亲往州传旨,宣杜锦宁回京论功行赏。”一旨意从赵晤,他神极为亢奋,满面红光。

    “另外,宣齐伯昆觐见。”

    他要跟齐伯昆商量给杜锦宁一个什么样的赏赐,接来如何安排他的职位。

    看着激动万分的兄,赵明月同样神亢奋到了极,脸红扑扑的,眸里闪着崇拜的光芒。

    大宋繁荣,就意味着儿的江山稳固,郑太后自然是兴的。但看到赵明月的表,她就担心起来。

    伸手抓住赵明月的胳膊,她提醒“明月,你别忘了,年底,你就要成亲了。”

    赵明月跟杜锦宁同岁,现在十六岁半,到了年底,就十七岁了。郑太后为她看了日,打算让她跟萧二公成亲。

    提起亲事,赵明月的眸就黯淡了去。

    尽人人都说萧二公不错。如果没有文韬武略的杜锦宁在前,赵明月也会觉得他不错。

    可跟杜锦宁一比,两人完全就是萤火与皓月,本就没有可比。所以赵明月对萧二公一直喜不起来。

    只是萧二公对她好,杜锦宁那边又无望,母亲整日劝说,她才答应订婚期。

    现在杜锦宁了这样的伟业,光芒万丈,在赵明月心的份量又加重了几分。想起自己要与这样优秀的男肩而过,从此形同陌路,却要跟萧二公那样平庸的男过一辈,赵明月的心就犹如掉到了冰窟窿里,浑冰凉。

    “母后,我吃饱了。”看到皇兄饭也顾不上吃,已往前殿去理政务了,赵明月将自己面前的碗一推,也站了起来。

    郑太后皱眉“明月”

    赵明月不待她说完,就打断“我明日约了贵女开茶会,晚上要些准备,我回去了。”说着,匆匆离开了郑太后的寝

    因为茶是杜锦宁创造的,一经赵昶从州带回来,赵明月就屋及乌迷上了它,将它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在京贵妇、女眷们积极推广。

    ht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网址

    ☆、第七百七十九章 杜锦宁是您孙媳妇

    现在,茶会成为了大宋世家贵族圈里的风尚。赵明月跟一众贵女每隔十日就开一次茶会,东,谁家的茶席设计得好,谁家就

    赵明月其实已对杜锦宁死了心,只是以茶来祭奠这份。可今天杜锦宁在的伟业一经传,她又了心神。

    “过几日,他该回京城了吧?”坐在梳妆台前,望着铜镜里的自己,赵明月喃喃自语。

    ……

    齐慕远作为特务,消息自然是最灵通的,更不用说他还特别关注杜锦宁那边的动向,估摸着这几日早稻就能收割了,他特意派了人在城门守着,十二个时辰不间断。

    当陈允了城门,直奔皇而去时,他就已得到了消息,州亩产七石,杜锦宁研究的杂稻大获成功。

    他立即找到还在吏忙碌的齐伯昆:“祖父,我有急事找您。”

    平时不光齐伯昆忙,齐慕远也忙,经常十天半个月不着家,祖孙俩难得见一次面。而且孙齐伯昆也清楚,如果不是事很重要很急切,齐慕远不可能跑到吏来找他。

    想一想时间,到了杜锦宁的稻谷收割的日了,齐伯昆便猜到了齐慕远的来意。

    “大人您去吧,事我们都知,照您吩咐去办就是了。”吏的同僚也十分善解人意。

    齐伯昆叮嘱了几句,便跟齐慕远一起走了吏,上了车,问:“可是杜锦宁那里来消息了?”

    齐慕远:“刚才州派人送来捷报,早稻亩产七石,吴尚书带到州的御卫一路报喜去了。”

    “七石?”齐伯昆很是震惊,“你没听错,真是七石?”

    齐慕远:“真是七石。皇上定然会召您商议此事的,不信一会儿您问问就知了。”

    齐伯昆倒不是质疑齐慕远,只是对这个数字不敢置信而已。

    “了不起啊,杜锦宁真是了不起。”他拍着扶手叹,“他当初说去研究稻,皇上跟我都不抱太大希望的。毕竟工一直有人在这个事,却从来没有什么展。杜锦宁年纪小小,虽过目不忘又博闻志,那也仅是会读书而已,于农事研究本无济于事。可没想到,他竟然真把这事给成了,而且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说到这里,他转看着齐慕远,重重地叹了一气,十分遗憾地:“小远啊,你怎么就不是个女儿家呢?你要是女儿家,我把你嫁给杜锦宁,那该有多好。”

    “……”

    齐慕远被祖父这天大的脑雷得半晌说不话来。

    车很快在齐府门,祖孙两人了门,直奔齐慕远的院

    齐慕远这院比较僻静,想要谈话不为人所知,自然还是他这里好。齐慕远宁愿拉着祖父乘车从吏回来耽搁些时间,也不愿意在那里说,就是担心他说的话怕人听见。

    了院,让观棋和不语等人守在门,齐伯昆才问:“说吧,你想让祖父怎么?”

    “杜锦宁什么奖赏都不要,她只想在丹书铁券。”齐慕远

    齐伯昆的眉皱了起来:“小远,你也知前段时间发生的事。世家的手伸得很,现在皇上事都十分小心,尽量不与世家发生冲突。你们要丹书铁券,不是让皇上为难吗?”

    丹书铁券这东西,不是赵晤私里直接赏给杜锦宁就完事的。它必须在朝堂上经过大臣们商议、取得大多数人的赞同后,方可写诏书,赏赐于杜锦宁,还要将此事记载在史书及皇帝起居注里。否则即便杜锦宁拿到手里,也不被大臣们所承认,反而会被怀疑她私里偷窃丹书铁券。

    其实赵晤写的那个手谕的质也差不多。所以齐慕远才希望趁着杜锦宁立大功,能把赵晤私里写的手谕换成丹书铁券,否则效果如何还真不确定,尤其是赵晤不能完全掌权的

    “再说,什么叫‘杜锦宁什么奖赏都不要’?杜锦宁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好不容易考上了官,难不是一切为大宋效力,哪里更需要他就往哪里去吗?”齐伯昆质问

    “粮产量固然重要,这关乎民生大事。但现在一亩稻田已年产十四石稻谷了,足足是以前的七倍,这基本能解决大宋的粮问题了。只要这几年风调雨顺,让朝堂多备些储备粮,往后只要不是连年灾荒或是战争,大宋的百姓都不怕被饿死了。”

    “而现在朝堂上,皇上跟世家的矛盾尖锐,正是用人的时候。皇上跟我都希望杜锦宁能回到京城来,为皇上谋划策,一起推商业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