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 - 分卷阅读74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粒,被宋庄几人用箩筐都装到了一边,等着称重。

    州衙的胥吏也在旁边等着了。一会儿他们要看称和记录稻谷的重量。

    杜锦宁看差不多了,反正人手都是够的,那边割禾脱粒,这边称着,互相也不耽搁。

    她便问:“金公公、吴大人,咱们是不是可以开始了?”

    “开始吧。”吴尚书从小兀上站了起来。

    庄上的人收割,他们还可以让人端个小兀坐在,称重就不行了,需得到太晒着站着,亲看着称,以免差错。

    毕竟领的是皇差,不能有半差池。

    杜锦宁一声令,特意来的四个庄稼汉便把一个个箩筐都挂到称上,的胥吏在称杆上动秤砣,很快读了重量,另两个胥吏就在纸上记录数据。

    为了节省时间,两杆称同时行。金公公与吴尚书一人监督一杆称,看看的胥吏报数是否有误;关嘉天与陶华晖两人则监督记数的两个胥吏。

    称完重量的装满稻谷的箩筐,被人挑到晒谷场上去倾晒,再把空箩筐挑回来,一会儿还要称重,扣除空箩筐的重量。

    一个个箩筐被放上称再放挑走;另一边,收割、脱粒、装筐同时行,一个个装满稻谷的箩筐被送来,大家都张忙碌,却井然有序,不到半个时辰,这一亩田地的稻谷就收割完毕称重好了。

    空箩筐的重量称来后,吴尚书用手帕抹了一把汗,:“好了,算一算看亩产有多少。”

    两个胥吏顿时“噼噼啪啪”把算盘打得飞快,计算完毕后又重新算了一遍。确认无误后两者相加,最后报一个数据:“五石三十九斤。”

    大家一听,震惊之余,都笑得合不拢嘴。

    吴尚书对杜锦宁赞:“杜大人,了不起啊。这还是田呢,要是上田,不得比这里多一石有余。”

    杜锦宁:“应该差不多。”

    当初袁隆平是慢慢摸索,从最初的杂稻研究到超级杂稻,有一个过程。而她把理论直接拿来用,直接奔超级杂稻去的。这产量也在她的预料之。如果化农药能跟上,产量会更

    这块田,是去年玉米的旱地经利改良而成的,能有这样的产量,她已经很满意了。

    金公公与吴尚书去年来过,还亲自到这里来掰过玉米,倒也记得这块田。看到杜锦宁利工程,把旱地改良成了田,而且还获得了这样的产,两人心里也是相当震撼。

    “说起来,去年咱家带回去的玉米,皇上、太后娘娘和公主殿都特别喜。”金公公

    杜锦宁笑:“皇上的赏赐我也收到了,多谢金公公的言。”

    去年赵晤吃着玉米觉味好,又知这东西容易,今年已经叫人在御田里了玉米,所以今年不需要金公公再在她这里带玉米回去了。

    赵晤不光让人在御田里,听到杜锦宁及齐伯昆说这东西的好后,也令让耕地少,土地贫瘠的地方植玉米了。也不难获得,直接让这些省州县用粮跟桂省换。

    也因为这个,赵晤给杜锦宁赏了些金银绸缎,并许诺在她的功劳簿上记上一功。

    “走吧,咱们去田。”吴尚书

    有了土质最差的底,他对田和上田的产量更加好奇了。

    ☆、第七百七十七章 大捷

    “七石七十三斤。”

    “八石六十五斤。”

    随着等田和上等田的亩产量一个个报,吴尚书激动不已。尤其是上等田的亩产报来的时候,他捧着一捧稻谷,抑制不住自己的绪,跪倒田地里,老泪纵横。

    他在工呆了二十几年,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提产量。尤其是遇上灾年荒年,的官员无粮可放,承受着皇帝和民间悲惨景象的双重压力,又转过来向工施压的时候,他那的无力,是别的官员受不到的。

    亩产七石啊,这是什么概念?以往大宋的亩产只有两石,足足翻了三四番啊,而且这还只是一季稻谷的产量!

    杜锦宁去年就已证实江南地区一年能两季稻谷。一亩田地,一季七石,两季的产量就是十四石,是以前亩产两石的七倍。

    七倍!

    七倍啊!

    能让粮产量翻上一倍,都是吴尚书的梦想。可现在,杜锦宁却用事实告诉他,粮产量能翻上七倍。

    从此,大宋再也没有饿殍,百姓也不怕灾荒年景。他们能丰衣足,吃饱饭已不再是梦想。天无饥,这不再是文人笔描绘的景,而成了现实。

    吴尚书放稻谷,起走到杜锦宁面前,作了一揖。他本想说一些谢的话,可泪还在,所有的一切都哽在咙里,让他说不话来。

    “哎,吴大人,您这是什么?快别这样。”杜锦宁扶起他。

    金公公用袖民抹了一把泪,哑着嗓:“杜大人……功德无量啊!”

    想当年,他就是家乡遇上灾年,无法活去,父母都饿死了,他凭着父母省给他的那一吃的,支撑着逃荒到了京城,却因年小无以谋生,无奈之了太监。

    要是杜锦宁早生二三十年,研究了这样产的稻,他还用之人吗?他有可能在家乡娶妻生,奉养父母,过着其乐的日

    “咱家回京,定向皇上为杜大人请功。”他鼻音

    “吴某也是。”吴尚书,“吴某会竭尽全力,为杜大人请功。”

    关嘉天和陶华晖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里也着泪,对于金公公和吴尚书为杜锦宁请功的话没有一丝嫉妒。

    他们都是从县令这最基层的官员起的,最是知民间疾苦。看着那些人挣扎在生死线上,吃了上顿没顿,为父母官,他们受。

    所以吴尚书与金公公的激动,他们最能理解;杜锦宁得到再多的赞誉,他们觉得都不为过。

    此举,功德无量!

    为防万一,一行人不顾天气炎,又查了几块田地,得到的亩产数相差无几。

    此时已到了午,吴尚书匆匆写了奏折,问关嘉天要了一个通关公验,递给随行而来的官员:“派人快加鞭,往京传捷报。”

    他觉得,产量新稻研制成功,不亚于打了一场大胜仗,甚至比大胜仗的意义还要重大。毕竟胜仗只是一时,而粮产量的增加,却是千秋万代都受益的事,它能提升整个大宋的综合实力,有着非同一般的重大意义。不用传捷报的方式向皇上报喜,是他这个工尚书的失职。

    杜锦宁见状,走到一边,将宋庄叫来吩咐:“停止收割。何时再收割稻谷,听我命令。”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