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 - 分卷阅读73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至四品,让她有资格上朝,直接参与到朝政来,这才是赵晤和齐伯昆的打算。

    议完这事,朝臣们又为航海的事争执起来。

    快加鞭回到京城的齐慕远,在祖父衙后听到他对此事的转述,松了一气。

    他:“祖父,杜锦宁那里,宜静不宜动。您跟皇上说说,就算晚稻收获颇丰,也把她的功劳给压去。等她的杂稻研究成功,再一次将稻的产量大幅提升后,再让皇上给她一次重奖,而且在嘉奖之前最好问问她想要什么。锦宁对自己的前途是有规划与定位的,就比如从翰林院去州,就是如此。”

    齐伯昆不疑有他,赞同:“你说的很对。”

    他问:“你去州,小宁儿还好吧?”

    “好。”提起杜锦宁,齐慕远的嘴角翘了翘。

    他抬起来,看向齐伯昆:“祖父,远航这事,杜锦宁的茶园恐怕会成为世家的钉。我想把杜锦宁手里的茶园买过来,也好让她安心在研究。她一个人默默地在着枯燥的事,为大宋劳心劳力,咱们总不能还让世家欺负了她去。利益当前,便是皇上都护不住她,咱们不手,就没人能帮她了。”

    齐伯昆:“我正有此意。”

    他望着英俊成熟却仍然不肯成亲的孙,暗叹一声:“你想怎么,就放手去吧。银到帐房去支就是,我会跟那边说一声的。如果现银不够就拿咱们的铺和田地去抵。总不能让小宁儿吃了亏去。”

    “多谢祖父。”齐慕远激地

    他知,他轻飘飘地说这几句话,祖父那里不知要承担多少其他世家的压力。那些人肯定以为齐家是迫杜锦宁把茶园卖给齐家的,好占据远航的大分利益,到时候又有好一阵扯。而这些明枪暗箭,都会冲着祖父去。

    “如果有些人伸手太过,您告诉我。我手里有不少人的把柄,到时候叫御史弹劾一。就算不能砍断他们的手,至少也叫他们知痛,免得总想胡伸手。”他

    顿了顿,他补充了一句:“我想,皇上也会愿意看到这形的。”

    齐伯昆笑了起来,欣地看着孙:“我家小远大了,都能帮祖父分担事了。”

    他:“好。到时候我会跟你说的。”

    齐慕远这边跟齐伯昆说话,而秦六派人送给副手的一封信也到了京城——秦六去了州,但他培养来的副手却留在了京城,统着潜伏在京城各位大官的后宅人的手

    ……

    郭白最近一直呆在庄里,不为别的,就为了双抢。他跟他的朋友因为再生稻的缘故,对的作者十分信服,因此一说双季稻的法,他们立即在市场上搜罗了占城稻稻,并每个人都拿了十几亩的田地来植双季稻。

    现在早稻果真丰收了,他越发把当作圭臬,认真地督促庄上的人抢时间耕田秧。好在庄上人多,植双季稻的田地又不多,只几日的功夫就把这些事妥当了。

    被晒黑了几个度的郭白回到城里,就被一位好友嘲笑上了:“哈哈,我看你要改名了。叫郭白不行,郭黑才最适合你。不知的,还以为你到黑煤里了一圈呢。”

    郭白也不以为意,拿了一块心扔嘴里,问:“最近京城可有什么新的见闻?”

    “自然有。”朋友给郭白倒了一杯茶,“你最兴趣的肯定是了。”

    郭白一听,顾不得把心咽去,问:“难新的书册了?”

    “那倒没有。”朋友摇,凑到郭白耳边,十分神秘地,“你可知的作者是谁?”

    郭白眸一亮,急切地问:“是谁?”

    “据说,是新科状元、现任州同知杜锦宁。”

    郭白一愣,旋即大摇其:“这不可能。堂堂一介状元,又不缺钱,怎么会去写话本?再说,是什么时候的?会试之前。那位杜大人那时候张备考都来不及,怎么还有闲心时间和力去写话本?”

    他端起茶盏,咕咚咕咚喝了几,一抹嘴指着朋友:“你这些人,就会胡说八。”

    ☆、第七百五十九章 刷声望值

    朋友也不生气,因为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跟郭白是一样的反应。

    “这是我表舅说的,他是在上朝的时候听朝臣说的。”他老神在在地,“你听好了,是朝臣们在朝堂上说的。”

    郭白一呆,不敢置信地:“那这么说是真的了?”

    “是真的没错!”朋友,“在朝堂上,大臣们可不敢信开河。”

    郭白这一会儿终于相信了朋友的话。

    “听说,杜大人放着翰林院的职位不,自请去州,是专门实践书里写的这些东西的。他在了差不多三百亩早稻,产量达四石。”朋友又

    “四石?”郭白惊呼起来。

    他的早稻,两石都不到。杜大人的产量竟然比他的多了一倍,这实在太让他吃惊了。

    “他是怎么到亩产四石的?”他问

    “听说是在稻田里养鱼。”

    “稻田养鱼?”郭白睛亮了起来,不过很快就又黯淡了去。

    里可是提过一嘴稻田养鱼,不过并没有细说。但郭白知,稻田养鱼需得事先在田里挖鱼沟,现在他的晚稻都去了,今年想要在稻田里养鱼是不行了。

    回过神来,郭白不禁由衷地慨:“杜大人真是一心为民啊。”

    他这位好友是郭白纨绔时的朋友,并不衷于农事。不过此时他也很赞成郭白的话:“确实是一心为民。你想想,那些官员就算知如何让粮增产,也会捂住不说来;就算说,也说得语焉不详,唯恐大家学了去,多产了粮,导致粮价格跌落,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唯有这位杜大人,毫不藏私,将所有的方法都告诉大家,还力行,用事实说话。这样的官员,真是好官啊。”

    “像这样的好官,咱们能为他什么呢?”郭白

    对于,他喜的不行。当时就想过写这本话本的作者是何等的大才,又对农事是何等地通。他佩服并喜这位作者,如果自己知了他是谁,定然要送上一份厚礼,甚至可以为他很多的事。

    现在知这作者竟然就是那位新科状元,又听说了杜大人这样的事迹,他对杜锦宁的景仰之已如滔滔江,连绵不绝了。

    他甚至都萌生了去州拜访杜锦宁的冲动。

    朋友摸摸了个主意:“要不你写篇文章,直接登到上面?听说那个报纸专门有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