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 - 分卷阅读73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果有,你可得告诉娘,娘去给你汤喝。”

    杜锦宁啼笑皆非,却又心生意。

    除了母亲,这世上再没人关心她这些问题。

    她笑:“娘,您就放心吧,我们什么都没发生。”

    陈氏松了一气,心里却又隐隐地有些失落。

    “那你们可商议了,以后怎么办么?”她问

    杜锦宁望着陈氏,正:“娘,明年,我就会安排你回桂省探望祖父祖母,到时候你在回京的路上,借探望一个亲戚去往别,然后半路上失踪。到时候秦老六会来接你去别安顿起来。你可能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呆上一两年时间。”

    陈氏一愣,担心地:“那你呢?”

    “安排了你,我才好脱。”

    杜锦宁见陈氏没考虑自己去一个陌生地方害不害怕,而是第一反应是担心自己这个女儿,她心里的,声音也放缓了不少。

    “娘,我的能力您还不清楚吗?这么多年我都在筹划这件事,保准会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你跟我都不会有什么危险。”

    陈氏:“娘相信你。不过……”她担心地望着杜锦宁,“那你跟小远怎么办?”

    “我想办法拿到金书铁券,或是得到皇上的默许,在辞去官职后再悄悄恢复女儿。只要皇上不追究,这事就算是默认了。到时候让齐爷爷再安排我去给一个致仕的老官员孙女,换个份嫁到齐家去。只要我不常面,就算跟杜锦宁得像些,也不会有人敢往别想。到了那时,我再把您接回京城来。”

    杜锦宁只拿好话来哄着陈氏。

    反正陈氏这里,她早已安排好了。只要她的欺君之罪不闹得满朝风雨,让赵晤不得不到派兵去捉拿她与陈氏,陈氏就没必要假死。

    假死了,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来的份。杜锦宁希望就算她自己死了,三个仍然有理由把陈氏接到她们边去,照顾陈氏的半辈呢。所以不到走投无路的份上,她是不会安排陈氏假死的。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听到杜锦宁说得,而且这个计划也没什么漏,陈氏松了一气,放心来。

    “你放心吧。不你把我安顿到哪里,怎么安排,都不打。只要不拖你后,你尽就是。”陈氏

    “不着急。”杜锦宁,“明年或是后年都有可能。我不会让您去别住太久的。不说您不适应,就是别人那里也不好解释。”

    “好。”

    “过几日,我会买两个丫鬟和一个小厮回来,这三人是秦老六培养的人,除了你我,谁也不知他们的份。这一年里你把两个丫鬟慢慢提到大丫鬟。到时候去桂省探亲,一路上就由她们来安置,你只听她们的就是。”

    杜锦宁说着又补充了一句:“到时候我也会让她们表现得更。”

    “好。”陈氏无不答应。

    目送着母亲离开,杜锦宁写了一封信,让青木送去给秦老六,自己则仍然去了庄,继续她的事。

    此时,千里之外的京城,金公公和吴尚书带回来的亩产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要不是这些产量是金公公和吴尚书亲所见,而他俩一个是皇上边的心腹太监,一个是工尚书,不存在伪证的必要,大家都要怀疑这些数量是虚报的了。

    “京城双季稻的人,亩产比单季稻要差,这是普遍现象,不是一个两个如此,而是人人如此。怎么到杜大人手上,亩产不光没有降,反而增产了这么多呢?”有官员提异议。

    当初受的影响,京城里有门路买到占城稻的人,都在自己田地上了几亩甚至十几亩的双季稻。但无一例外的,收成虽然不错,但比起只一季的产量还是要差一些。

    吴尚书不慌不忙地:“杜大人是桂省人,桂省双季稻多年,他有丰富的经验。而京城里的人没有经验,这有经验和没经验自然是有差别的,不信你就去你家庄上选两个庄稼汉来对比就知了。”

    听了这话,朝堂里的大臣倒都赞同地

    大宋是农业大国,大臣无论如何都得通些农事,自然知对于田来说,经验是何等重要的事。

    “其次,杜大人在稻田里养鱼,增加了粮产量。”吴尚书又

    “稻田养鱼?”一听这话,有些官员就来了兴趣,“是杜大人在里写的稻田养鱼吗?真能成功,而且能增产?”

    听到“杜大人在里写的”几个字,有一分官员都诧异地瞪大了睛。

    当初这事,工的人知晓,有一分官员也知晓。但另一分消息不灵通的人却是不知的。但这本话本的大名,却没谁不知。现在听说竟然是那位貌若潘安的状元郎写的,大家的震惊并不亚于当初听到赵晤说要将杜锦宁的外放的消息。

    “确实如此。”吴尚书,“杜大人对于这些,了非常严谨的试验。同样相临的田地,一块养鱼,一块不养鱼。这两块田地的稻谷是我亲自看着收割并称重的,相差大概有一成多。也就是说,稻田养鱼不光能有鱼类的收获,还能增加一成的粮产量。”

    “不怎么说,如果晚稻也有收成,这两季的粮产量加起来,大大地超过一季稻,对于这一,大家没有异议吧?”吴尚书问

    “没有异议。”大家都纷纷

    事实胜于雄辩。现在事实就摆在前,还是金公公和吴尚书亲去看的,没人会在这事上来否认。

    “所以,臣以为,杜大人所的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吴尚书看向了赵晤。

    他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要为杜锦宁请功。作为工尚书,有人凭一已之力提了粮产量,吴尚书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地奖励的,以激励她继续为大宋努力。

    赵晤正要说话,就看到齐伯昆列:“皇上,臣有话说。”

    “齐卿,请讲。”

    “晚稻还未有收获,臣以为,现在嘉奖杜锦宁为时尚早。不如等晚稻也有了收获,再一起嘉奖。”齐伯昆

    听了这话,大臣们都十分诧异。谁不知杜锦宁是齐伯昆的老乡,刚才他站来,大家都以为齐伯昆是来给杜锦宁请功的呢。

    赵晤:“准奏。”

    齐伯昆的提议,正合他意;他也明白齐伯昆的意思。

    杜锦宁的功劳很大,但成效还不是特别显著。而且杜锦宁才当官一年不到,州的事还没完。这时候升她的官,不合适;可不升官只奖赏些金银绸缎,意义又不大,也把这份利在千秋的功劳给看轻了。

    把这些功劳攒起来,在杜锦宁任满三年后提升到五品甚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