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 - 分卷阅读71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收割完之后直接称重,让吴尚书带来的属记录来。

    吴尚书是于农事的,他把上、田各了两块,还把犄角旮旯的田地也了两块,将它们各自的亩产一一记录,这叫样,以便统计之用。

    这么多亩田地,他本来以为需得两三天才能收割完的,却不想因为杜锦宁调的壮丁给力,一早一晚各两个时辰就完了。许多时间还浪费在了走路上。

    “大丰收啊。”看着属本上的记录数据,吴尚书慨万分,看向杜锦宁的目光越发复杂。

    一般宋代的稻亩产都在两石左右,可杜锦宁这早稻,就算是等田都接近三石,上等田更是达四石,一季就实现了亩产翻番。

    如果加上晚稻的产量,一亩田地那岂不是要比往年单季稻时翻上三番的粮产量?

    三番啊,这是什么概念?这能让多少人吃饱饭了啊!

    吴尚书想想就觉得激动不已,血沸腾。

    ☆、第七百四十七章 不满意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主,就有什么样的属。

    赵晤一心为国,与赵晤一为这个大宋殚竭虑的吏尚书齐伯昆也是这样的人。所以自打赵晤登基之后,他们商量着通过各手段提或扶持起来的官员,无不都是人品正直、一心为公的人。

    吴尚书便是如此。

    如果换作别人,或许已在考虑着从双季稻这一大功劳里分一杯羹了,再不济也要把杜锦宁笼络到自己的阵营去,为自己所用。

    吴尚书却是没这样想。为这样的亩产激动万分之余,他便思索着如何给杜锦宁请功,以便于她能为大宋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杜锦宁却对这样的亩产不甚满意。

    要知,在杂稻还未现的1958年,全国年平均亩产就有400公斤左右。从1976年开始,杂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20%左右。2000年,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亩产800公斤。到她穿越的2017年,采取一年两季植,一般较好的土壤和气条件亩产一吨粮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这指的是一季晚稻的亩产。

    而着宋代一石相当于现代的九十七公斤换算,经过她心指导、宋庄他们心护理的上等田,最亩产也不过才四百公斤不到,这还有稻田养鱼增加亩产10%的加成,否则就更少。

    这样的亩产,远远低于她的心理预期。

    问题料和农药上。

    虽说后世人对于化农药没什么好印象,总觉得不施化农药的绿品才是最健康的。但不可否认,化农药是农业植增产增收的有力保障。

    因为再的田地也经不起年年一年两季的植索取,上几年就沦为贫瘠土地;另外土壤的常量营养元素氮、磷、钾通常不能满足作的需求,需要施用氮、磷、钾的化来补足。

    同时,农田里的粮一旦生病或是有了虫灾,基本上这田地就没什么产了,一年的辛苦化为乌有,农民就会陷贫困的恶循环之

    而杜锦宁前世虽然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在兴趣使然的,可以记住,记住豆腐的方法,对与专业相关的茶叶植与制作、园林植与设计都有所涉猎,但她却不是一个化学家和理学家。虽说给她时间,以她和大学里所学的化学和理知识,也能捣鼓和农药来,但那是一个期的过程。

    撇开她跟齐慕远的不谈,女扮男装这灭门大罪就像悬挂在、随时掉落的刀一样,让她不能安心地这项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作。

    请恕她自私,她没有为古代百姓抛颅洒血、为他们随时献自己和母亲生命的觉悟。

    把杂稻研究来,就已是她能的极限了。

    不过,这不防碍她给工的官员一个研究的方向。

    她皱着眉,对吴尚书:“我觉得,亩产还能再提些,如果料施放得当的话。”

    她这副对结果不满意的表,对吴尚书的刺激很大。

    这样的亩产,杜锦宁竟然还不满意?这时候,他不是洋洋得意,而是在思索着如何再提产量?

    吴尚书只觉得受到了难以言状的冲击与洗礼。

    他连忙敛了敛心神,问:“杜大人何此言?可是有什么心得?”

    杜锦宁:“照我多年卉的经验,我发现不同的植,对料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而且它生的不同时期,需要的料也不一样。如果能够研究这个规律,针对地施,粮产量必然能再增一大截。”

    她看向吴尚书,十分恳切地:“吴尚书,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您能不能在工专门设一个门,招几个在这方面有天赋的人来这个事?我一个人力有限,研究稻就占用了所有时间,分乏术。”

    虽然这事需要禀报赵晤后才能定,但吴尚书还是给了杜锦宁一个肯定的回答:“设一个门没问题,招几个人也没问题。不过你既然有了这样的思路,能不能带他们一带,给他们指个方向?”

    “这没问题。”

    就算吴尚书不说,到时候机构成立的时候,她也是要提这一的。毕竟有她指导,那些人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几十上百年才成果的一项课题,在她的指引,没准几年就能有成效。

    吴尚书看看她,又试探着问:“让他们到这里来给你带着?”

    生怕杜锦宁拒绝,他忙又补充:“不占用你时间,你只需要告诉他们要什么,让他们就是,不需要你亲自动手。”

    杜锦宁要是个男人,决心要这件事,自然不会拒绝吴尚书的提议。

    但她上有太多的秘密,不希望太多人聚拢在她边——陆九渊他们虽然也在这儿,但只要她表示不便打扰,他们绝对不会上门来打扰她。而且他们相多年,彼此的人品都信得过。

    可那些朝官员可就不一样了,年纪都比她大,资历,一个两个都是大爷。再者,谁知这其是不是有一些包藏祸心的人呢?

    她立刻摇:“这倒不必。他们都是工官员,通农事;我一个州同知,如何能指导得了他们?到时候你成立门,也不必把我的名字写去,我真分不太多力去别的。要是他们研究成果,我力又不多,偏论工行赏的时候又不好绕开我,到时候倒是让皇上为难,您说是不是?所以还不如一开始我就不这个团队。”

    她笑:“吴尚书您放心,我也期望他们能研究好的来,让我的亩产能更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