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 - 分卷阅读717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有亲戚在京大官,可都不是他这个小里正能得罪得起的。

    他只希望这两位把他当成隐形人,不要把火烧到他上。

    却不想杜锦宁似乎听到了他的心声一般,撇开胡员外,朝周里正拱了拱手:“周里正,没事我就先去忙了,告辞。”说着,转就走。

    “你你你……”胡员外顿时气得七窍生烟,指着杜锦宁浑颤抖。

    “杜大人。”一个声音在胡员外等人后响起。

    胡员外和周里正一转,就看到七八个人站在他们后。

    为首的一个六十来岁年纪,留着一绺胡;另一个则似乎三十来岁,白面无须,穿了一件宝蓝绸缎衫,正眯着睛打量着他们。其他的都是人打扮。

    “金公公,吴大人。”杜锦宁拱手笑

    胡员外和周里正的就是一颤。

    公公?除了里那些被去了势的太监,没人敢拿这个称呼来唤人。而太监没有皇帝批准,连皇都是不能的。

    也就是说,这位是皇上派来的里的太监?

    还没等这两人想明白,那个六十来岁的老儿就盯住了胡员外,似笑非笑地:“王海林是你的兄?老夫倒不是知他的小舅这么大,非得我们杜大人放公事陪你说话聊天。”

    “哦,忘了自我介绍一,老夫吴证,工尚书。”他又

    ☆、第七百四十六章 亩产多少斤?

    胡员外两一黑,差摔倒在地。

    他不就是想装个吗?怎么立刻就遭雷劈了呢?

    工尚书,怎么会现在这里?而且这么巧,他刚才的话还被人家听见了。

    要是喝斥他几句倒不要,可如果这位吴尚书回了京后把今天这事跟自家那位“兄”王海林一说,他打着王海林耀武扬威、欺压乡邻的事肯定就捂不住了。到时候,王海林还不知会怎么收拾他呢。他跟王海林真正的关系传扬去,他在州这一亩三分地上就呆不去了。

    这么一想,他的了。

    “吴尚书恕罪,杜大人恕罪,小人糊涂,您二位大人不要跟小人一般见识。小人给您二位赔礼了。还请大人不计小人过,饶过小人一回吧。”

    说着,胡员外二话不说就跪了去,还一个劲地给两人磕,全然不顾他们此时正站在田梗上,到是泥

    周里正看得目瞪呆。

    这还是平日里趾气扬的胡员外吗?

    吴尚书和杜锦宁都不知胡员外跟王海林的真正关系,只觉得这位胡员外反应有些大。不就是借着王海林的权势摆了吗?再如何不至于怕成这样吧?

    不过想想吴尚书是王海林的上司,他们倒也能理解。

    吴尚书厌恶地摆摆手:“行了行了,赶走吧,我们还有要事要,没时间陪你在这里胡闹。”

    “是,是,多谢吴尚书不跟小人计较,小人这就,这就。”

    胡员外也顾不得周里正了,从地上爬起来,看都不敢看吴尚书等人一,弯着腰揖着手一路后退,一不小心差退到稻田里去。好在关键时刻他的随从拉住了他,才没有当着众人的面再丑。

    杜锦宁一直就没把这个梁小丑看在里,笑着作了个手势:“金公公请,吴大人请。”

    一行人沿着田梗,朝前面走去。

    这是杜锦宁在双季稻,第一次早稻收割,意义重大。她禀报到京城后,赵晤便派了他殿前的太监小金和工官员过来察看。

    本来是想随便叫一个工的主事或是郎过来的,但吴证却觉得这是工的大事,一旦杜锦宁的双季稻收成极好,证明州这个地方能植双季稻,明年在州以南都上双季稻,大宋的粮产量就能实现番翻。

    所以他便自动请缨,亲自到州来走一遭。

    这才恰好碰上了刚才那一幕。

    一行人沿着田梗走了有一盏茶功夫,就看到庄上的壮劳力们已经到达地了。

    “为何开工这么早呢?”金公公问,“他们还没吃早饭吧?”

    此时天才亮没多久,相当于现代的六钟。而古人生活节奏慢,平时总要辰时,即八九钟吃过早饭后才开始上工活,所以金公公才有此一问。

    吴尚书为工尚书,自然是通农事的。但因江南一直都是一年一季稻谷,平时收割都要到农历九月份了,那时候天气凉,又不用抢时间,庄人家自然也没那么早到田地里活。

    所以听到金公公这样问,他也用询问的目光看向杜锦宁。

    杜锦宁指指天:“现在是一年最炎的时候。到了午,太火辣,气温极,人在野外便受不了,极容易暑。所以这个时节收割稻谷,需得早晚活,午歇息,合理地安排时间。”

    “杜大人想得着实周到,老夫佩服。”吴尚书由衷地

    称赞完杜锦宁,他就心有余悸。

    像这细节,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因为大家的注意力全都放在植方法以及亩产多少斤上了。而一旦忽视了这个细节,导致农人亡,哪怕只有十来起这样的事件,也必会给双季稻蒙上影。一旦有人造谣说双季稻不吉利,会死人,想要大面积推广就难了。

    可谓是细节决定成败。

    这么一想,他看向杜锦宁的目光就不一样了。心里暗暗打着算盘,到明年一定要让杜锦宁主导双季稻的推广,而不是让他再呆在州这个小地方,埋他的什么“农事研究”。

    “吴大人谬赞了。”杜锦宁朝吴尚书拱拱手,又继续向金公公解释,“这时间,因为要抢时间,是没办法让佃农们慢悠悠在家里饭的。所以我已让家家组织庄上的妇孺天未亮就了大饭团,用竹叶裹了,每人两个,他们从庄上走过来的路上便吃了,也不耽误时间。等午时回去,也是统一吃大锅饭,不用自己饭了。”

    她倒是想给这些人吃呢,无奈这里是产米地区,通又不便利。自产的米要比从北方运过来的面便宜许多。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照顾大家的味上来看,都是饭团更好。

    “受教了。”吴尚书觉得又是一个收获。

    打小呆在里的金公公更是听得津津有味,不停地问着各问题。

    这两人领了皇命到此,是特意来亲看看亩产多少斤的。

    本来上的规矩,自然是各家各家的活。而一家里,总有老人、小孩儿、妇女掺杂在其,这样一来,活就慢了。金公公和吴尚书不可能一直呆在田地边晒着大太等着,更不可能一等许多天。

    于是杜锦宁专门调了三十五个壮汉,吴尚书指着哪亩田地,他们就飞快地收割哪亩田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