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 - 分卷阅读70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他又十分勤奋,每到一个书院或地方就埋读书,直到把那里藏书阁的书都看完为止。因记好,他记在脑里的东西比有些人一辈都多;再加上他天资聪慧,领悟力,极容汇贯通,所以不过十五岁年纪,便博古通今。考上状元,犹如探,是到渠成之事。”

    苏衡听了这话,脸上颇有些尴尬。

    他自己,就是个举人而已。跟十五岁就考状元的杜锦宁比起来,自然什么都不是。

    施寒山用手肘拐了苏衡一,示意他收敛些,别无遮拦。

    他则拱手对林宣笑:“我这位兄对杜大人并无无礼的意思,只是因为杜大人太过年轻,所以开个玩笑而已,还望兄台莫要当真。”

    “前辈多礼了。不过杜大人确实值得尊敬。”这个林宣大概是被陆九渊洗了脑,对杜锦宁多有崇拜,“不说别的,只说杜大人为了黎民大众,自愿放弃翰林院的差事,请求外任到州来研究双季稻,就值得大宋所有人的景仰。”

    “双季稻?”一直没说话的黎义脸一变,“你说的是双季稻,可是里提到的双季稻?”

    施寒山和苏衡也变了脸,他们想到了一可能。

    不待他们问来,林宣就笑:“对,就是里的双季稻。三位前辈还不知吧?就是杜大人所写。”

    “锦宁秋?杜锦宁?”苏衡喃喃念了一句,旋即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真没想到。”施寒山摇叹起来。

    黎义家世并不比苏衡和施寒山差,只是因为年纪比两人小,二十来岁年纪,又是苏衡的表弟,平时有两个哥哥在前,他都不怎么说话。

    可现在他却激动起来:“真是杜大人写的?我竟然可以见到的作者?啊呀,真是太兴了。”

    “这孩。”施寒山忍不住笑了起来,“我倒忘了,你对特别着迷。”

    见三人对杜锦宁的态度大为转变,林宣也兴起来,指着前面:“我们到了。”

    三人抬望去,就见前面是一条九曲回环的桥,桥通往一座榭,隐隐可见榭里晃动的人影。三人便加快了脚步。

    榭,三人这才发现这其不是榭,更像是一座小岛,小岛似乎还连着一个湾,在湾的另一边,亦建了一个比前这座建筑面积更小一些的舫。

    榭的大厅里足有三十来个人,这些人有些聚在一起谈阔论,有些则坐在一连的桌旁,拿上面的果或心吃。

    施寒山扫了厅,指着被围在间说话的一个十分俊的年轻男,压低了声音问林宣:“那位可是杜锦宁杜大人?”

    苏衡和黎义看了那男,转询问地看向林宣。

    在这厅里,唯有那个男的容貌最为众,气质也不凡,应该就是传说的最状元郎了。

    “正是。”林宣与有荣焉地笑

    他朝三人作了个揖:“三位前辈稍等。”

    说着,他走上前去,走到杜锦宁旁说了两句话,杜锦宁便抬起朝这边看了过来。

    施寒山三人连忙抬起手来遥遥朝她拱了拱。

    姚书棋已把这三人的形跟杜锦宁说了,杜锦宁便招呼了陆九渊一声,跟他一起朝这边走来,与施寒山三人寒喧。

    末了她笑:“三位兄台既来,人便已到齐了。不如我们开始吧。”

    如果说,苏衡和施寒山三人刚开始时还有些名士的傲气,那么被林宣洗了一阵脑之后,已经不敢在杜锦宁面前有任何自傲了。

    苏衡笑:“请便,我们甚是期待。”

    杜锦宁便举起手,拍了几,大厅里顿时安静起来,众人纷纷朝这边望来。

    “陆羽曾曰:‘一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各位到鄙舍来参加这次茶会。今天的这次茶会所用之茶,皆自我的茶园;所用之,皆自我的设计;茶人们泡茶的手法,皆有章法。某愿献茶法,以敬各位。”想和更多志同合的人一起聊,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看,聊人生,寻知己~

    ☆、第七百三十七章 他是静王?

    杜锦宁话声刚落,一声琴声悠悠地从远传来,带着远古的幽叹,只几个音符便抓住了在场所有人的耳朵,似要把人带一场梦境去。

    大家转过,寻声朝对面看去,便看到不远舫上,不知何时被布置了一番。原先空无一舫,此时被盆栽低错落、颜得十分让人舒服的卉与植营造山老林的觉来。

    间一块空地上,看似随意地摆了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其一块大石上,用一张宽大的芭蕉叶桌布,上面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些茶,石方还放着一个小小的红泥小火炉。

    另一边,离大石距离的空地上又放着一个炉,这个炉稍大一些,里面闪烁着炭火特有的红光,一个陶制的有提手的壶正放置在炉上,似乎在烧

    而在这大小石间,亦缀着一些绿,或或矮或大或小,有些石上竟然还有苔藓,缀得恰到好,仿佛天然生成,只让人觉得这个场景就像一幅画,无不是景致,不不完

    除了这些,舫上空无一人,琴师不知在哪里弹琴,琴声琮琮隔着声传了过来,传人们的耳里,更传人的心间。大家只觉得天地之间似乎只剩了自己一人,静谧又孤单,还带着一个人自的自得其乐。

    这时候,大家都忘记了自己,一个个都看着舫,没有一人落座。

    此时,从植来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童,他容貌虽然不是特别漂亮,却给人十分净的觉。他从容地走到炉旁边,拿起蒲扇,轻轻地扇动炉的火。

    “茶,香叶,芽,慕诗客,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碗转曲尘。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植来,随之而的是一个年轻和尚。他容貌俊朗,上穿着一袭布僧袍,脚上只着木屐,衣着虽然简陋,却气质华,洒然尘。

    他着诗,走到大石边,随意地盘,然后用钳从匣里掏一个茶饼,放到红泥小火炉旁烤了起来。烤了一会儿,待茶饼微卷,散发的茶的清香顺着风到大厅的宾客鼻尖,他这才将茶饼放到一个的纸袋里。

    此时小童那里的已开了,他提起壶,走了过来,递给和尚。

    和尚用将芭蕉叶上的茶洗了一遍。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