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 第九卷 祠祭大泽倏忽南临 第三章 胡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军班师回国行至夏州,在城以北薛崇训就忽然令解散大军,十几万人分先后调回各边各镇化整为零了。幕府随即以薛崇训的名义发文传视沿途各州,自称无心名利率军征只为保得边境百姓免受袭扰掳掠之苦云云。随后薛崇训便率神策明光二军,只两万人而已,各地州府夹相迎没有现任何冲突。

    没多久薛崇训得到了从安传来的消息,太平公主嫌天气严寒京启程前往华清泡温泉。这幺一来,天人刚刚被刺激起的神经以为天之将变,现在又忽然缓和来。太平公主母俩的举动给人们的印象仿佛就是薛崇训遣散了军队以示清白,太平公主也认为此事是个误会便心舒畅地去了华清享乐。不过有识者当然不会认为事会这幺简单,大多隔岸观火等着看戏。

    无论如何形势是真的缓解了不少,当初十几万百战兵在北方虎视关,兵权在薛崇训之手,朝廷的诏令本没用,要是严重起来爆发大战也是可能的;现在军队解散,薛崇训只带了两万建制属于北衙的京营回来,怎幺也没动武的迹象。关一向是唐朝军事心,就算多年承平的原因武备稍有松懈,但各地仍保留了驻军;京师安有禁军和上番的南衙兵拱卫城池,而且安本就是一座有军事要质的城池,因此薛崇训想用两万人武力攻取安是很不容易的事儿。没有了武力威慑,然后才可以讲理,士族大夫们松了不少气……至于薛崇训为什幺要放弃这样的机会,人们就不得而知了。

    腊月间,从北方回来的人到了关平原,薛崇训前往华清见见太平公主,并挑了一件特别的礼

    之前各族在单于都护府聚会瓜分利益,薛崇训答应铁勒诸借漠南草原西给他们放牧,各落为了表达激之意,送了几十个能歌善舞的回纥少女。这些人很擅西北各族行的舞蹈,比廷里的歌学来的胡舞更加原原味。薛崇训便写信送到华清,怕母亲大人在那里冷清了,便献上一支乐队供她消遣。

    廷贵妇最主要的娱乐无非就宴会歌舞,果然太平公主对这份礼很满意,回书接受了。薛崇训遂带着回纥舞女在一小队侍卫随从前往华清

    一路上他忽然想到﹕时至今日我与母亲太平公主之间仍然存在信任,至少她不认为我会害她,否则这样的时候她跑去华清作甚?两万人安不够,取华清简直是轻而易举。

    薛崇训和太平公主之间发生过多次矛盾,但每次都没有激化,他觉得除了相互妥协的原因可能最大的因素还是个人,至少薛崇训不容易的。

    一行人达到华清安顿之后,太平公主在华清殿设晚宴款待。宴会刚开始,太平公主就旨让新来的舞女上台表演。虽然那些人车劳顿,但能在唐朝位者面前表演才艺是很重要的事儿,当就换衣服准备上台了。

    太平公主坐在正,薛崇训坐在一旁,众官吏文人陪坐在席间。先是一阵轻快乐的鼓声,然后就看见舞女们轻盈地走了上来,一个个面带风一般笑意的表让宴会的气氛也渐渐轻松起来。

    她们先了一支《胡旋舞》,整场表演最多的动作便是的旋转,舞袖象雪飘摆如蓬草迎风飞舞,动作轻盈、节奏鲜明,果然技艺娴熟。

    太平公主看着看着也了笑容,仿佛心思都在观赏表演上去了。众人见她的神,少不得一番歌功颂德附和着各吉利的词儿,还有文人当朝作诗一首歌颂此时的乐场面。

    大家同样敬畏薛崇训,可不知怎地在场面上仍然会不自觉地围着太平公主说话,很容易就会忽略这个晋王。大约是他的话很少也不太引人注目的关系,人们对他的敬畏只停留在传言的事迹上。

    薛崇训陪着太平公主参加了一场宴会,又和她在各殿散步闲谈了许久。没料到她并不提正事,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自然薛崇训也就不提那茬了,真说起来还不知如何应答,那些明面上发榜声称的东西在太平公主面前说显然毫无意义。她唯一提到的事儿是夸赞薛崇训在单于都护府又打了胜仗,让他回安去接受天的封赏。薛崇训请太平公主一回京,她只言天气太冷,还是留在华清过冬好。

    薛崇训的还在军等他,第二天一早他便辞别母亲,回营继续赶路。两天后,明光军大被调往武功县旧地驻扎,神策军一万人随薛崇训京。

    此时太平公主不在安,朝廷权力实际在政事堂,皇帝的话显然很久没作用了的。神策军达到安正门明德门时,只见城门大开毫不设防,没一会儿就见禁军清理大,许多官员在城门迎接。

    王昌龄建议薛崇训别炫耀武功,他依言换戎甲穿紫圆领官袍骑城。走明德门时,只见正宽阔的大十分空旷,两旁站着禁军岗哨,闲杂人等此时都不准上路。薛崇训忽然之间有个奇怪的觉﹕安是座空城。不过理智告诉他这只是一个错觉,安和往昔一样大概有百万人廷朝廷官府市坊一应俱全,现在只是少了一个人太平公主。

    薛崇训刚回安没几天,接来就发生了意料之的事,群臣上书劝,各说辞劝他称帝。这事儿渐渐在市井之间也传开来,上到公卿到庶民无人不知。有的人担忧既得的一切会不会动摇,有的人认为地的时机来了……日

    不好过的,大概还是住在大明里的皇帝。

    李承宁得眉清目秀举止仪态规矩,也读书识字,本不是个太差劲的人,可是从他上完全看不到李家祖宗的睿智与霸气,本就没有气势。朝臣们免圣时心里无不叹息,在现在的局势能力挽狂澜的非常之人显然不是当今天这般人。况且他空有名分,却无可用的实力﹕太平公主在大明住了几年,侍省等廷机构经过了数次清洗,完全没有李承宁可以用的人;北衙禁军的将领也是位置清楚的那些,想用一纸诏书能调动他们简直就是玩笑;南衙朝廷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李承宁就算有什幺想法连安城都传递不去。

    其生母赵太后恐慌之想找人主意如何安立命,临时竟连一个靠谱的人都没有,唯一可以说上话的只有翰林院的几个文臣。那几个人是被太平公主及宰相们评价为无实用之材的文人,舞文墨还行,正事没什幺可取之。他们因天的重视受若惊,时常被召到殿空谈几句。

    赵太后自己都觉这些人不靠谱,后来脆以天的名义召书令张说议事。宦官到宣政殿外的政事堂通知张说时,张说到很意外,本想不去,考虑了一会儿还是去了。他心想没人会怀疑我与今上能有什幺瓜葛吧,见见也是无妨。

    赵太后问他﹕“近日多闻言,晋王是否要今上禅让帝位?”

    张说愕然,心皇位就这幺轻?你们已是第二回要禅让了,自古就没见过这幺甘愿让贤的。张说便拜﹕“闲言碎语乃无稽之谈,臣未闻有此等事。晋王上书的奏折只言率军定边安民矣。”

    赵太后皱眉﹕“张相公念在为李唐之臣,可否一言我母二人如何才能保得平安?”

    张说心﹕祖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