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 - 分卷阅读10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p> 杨剪在大约凌晨两回到青岗乡,平日白天要上课,周末还要跋山涉地家访,劝人把孩送回来上学,他要城往往就要趁放学之后那时间,再耗到这个钟实属常见。一般这样就睡不着了,况且他平时也没有烈睡意,卸好了货他就去乡政府门还了车,把钥匙放在保安室,之后沿山路慢悠悠地逛回了学校。</p>

    <p>  路不短,上坡坡又费事,大约要走上三十分钟。这一路是寂静的,枯燥的,唯有林木的叶片被月光照得幽亮,人的影印在土地上,清晰而郁。杨剪非常喜这段路,每当他腰间别着彝刀的重量,抬去看云,看到宽广的银河,他就会恍然间以为自己已被抹去了和定义,变成一个村夫,或是一野兽。变成几十年几百年前在此行走的人。他是什么都无所谓了。路挨着山,只有几尺宽,面就是吃人的河,仍然可以走,仍然没什么可忧愁。</p>

    <p>  哦,对了,除去直至天明也不到访的睡意。</p>

    <p>  如果那个人真了解自己,他想,最好再寄安眠药过来。</p>

    <p>  至于烟就算了,自己可以买,也给自己严格规定好了一晚上再无聊也最多。这夜他又靠着五香烟熬到起床铃响,其他几位老师组织学生吃早饭时,他一个人在场上摆好四个纸箱,静静等着徐荔带学生们来领东西。</p>

    <p>  徐荔比杨剪大上半岁,也比他早来半年,在成都读的大学,念的文系,就是本地人,负责青岗学全学生的语文音乐和术。相比杨剪的数理化跟英语,这三门学科似乎更讨人喜,笑容甜声音温柔会讲地方言的女老师似乎也比每天除了上课容和某些难以理解的笑话之外半句话不多的冷脸男更好亲近。</p>

    <p>  因此,毫无悬念的,无论是刚上初一的还是上要毕业的,孩们都更喜徐荔。</p>

    <p>  杨剪认为这叫肤浅。</p>

    <p>  见着,徐荔过来了,后小鸭似的跟了一群小孩儿,全校统共也就这么七十多个,一个个矮瘦得与小学生无异。只见鸭们叽叽喳喳地排好队,从杨剪手里拿过作业本时怯生生地眨睛,说谢谢老师,从徐荔手里接铅笔就乐开了。杨剪知他们开心,拿笔记本眨也开心,于是就只是好脾气地笑笑,对那些跟自己比较熟稔的学生,他会轻轻拍一拍肩膀。不得不承认徐荔的确也是个细心人,那些让小女孩儿害羞的卫生用品,她单拿一个箱收在自己后,用文来的包装纸遮住,大概是打算以后单独给。</p>

    <p>  “那里,那是什么,”有学生突然开,好比发现了什么宝藏,“那里写了杨老师收!”</p>

    <p>  杨剪松了气——还以为女孩儿们的秘密被哪个浑小揭开了呢。</p>

    <p>  “对啦,就是送给杨老师的礼,”徐荔循循善诱,“杨老师大半夜的,绕过好几座大山,到县城取回来这些,再把它们当送给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样?”</p>

    <p>  “谢谢杨老师——”孩们齐声。</p>

    <p>  排在杨剪面前的小男孩——十五岁才读初一并且总是画不受力分析图的那个,笑得脸红扑扑的,在被拍肩膀时,摸了杨剪眉一把。</p>

    <p>  “老师也笑一笑嘛。”他小声说。</p>

    <p>  我没笑么?杨剪想。</p>

    <p>  徐荔正好把人逮住,:“曲比日,最近你听课很认真,上个星期我们才学过一首诗,专门讲我们蜀的崎岖峥嵘,不可凌越,你来讲讲它的第一句是怎么说的?”</p>

    <p>  曲比日脸更红了,愣在原地嗫嚅,求助似的望向杨剪。杨剪暗自叹气,学过太久,一时间他只能想起诗名,其他也记不起了。</p>

    <p>  班在后排声救场:“噫吁嚱,危乎哉!”</p>

    <p>  “蜀难,难于上青天!”孩们一同背一句。</p>

    <p>  杨剪有意外,这群小鸭学语文的劲还真是!也就只有在自己示范实验或是模拟某些奇怪现象的时候,他们能对理这么兴趣。</p>

    <p>  理明明是门优的学科啊,极了,因斯坦把它学得比其他人都明白,再讲宗教,就说是“以其最原始的形式接近我们的心灵的最奥的理和最灿烂的”,阿西莫夫当然也用了理学原理说明,科幻的奇诡宏大不仅存于幻想……他又在想那些书了。</p>

    <p>  寄书的人关心他的嗓,他的血,他的大脑。</p>

    <p>  他不愿再往想了。</p>

    <p>  似乎上周的度也就只背了这么两句,徐荔又开始趁打铁地介绍起此诗的创作背景,什么恢弘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啊,什么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啊……</p>

    <p>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杨剪又捡回了两句。他想那条悬在江上的盘山路的确是难走。再就是……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p>

    <p>  接来呢?</p>

    <p>  又闻规啼夜月,愁空山——杨剪把又一册练习本放到一双稚的期待的打开的手。</p>

    <p>  徐荔还在讲,李杜李杜,杜是杜甫,李就是我们这首诗的作者,他是谁呢?</p>

    <p>  问题太简单了,提示到这份儿上,一呼百应。</p>

    <p>  杨剪听到这个名字,也偏偏在同时,想起了一句诗:蜀之难,难于上青天——</p>

    <p>  使人听此凋朱颜。</p>

    <p>  以前挂在嘴边的倒背如的,这是才想起来啊。是吗。</p>

    <p>  杨剪仍然觉得自己是个记很差的人。</p>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