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 分卷阅读16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的不足之

    首先这里对官员的工作计划规范并不足够明确,赵肃建议把每一个的职责分况罗列来,再据各个事项制定的奖罚制度。

    譬如说一个知府,他今年需要巡视辖所有县的百姓,再将每个县的况上报,要主持府试,要征收赋税,要审理若案件,那么如果他全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就能得到丰厚的奖励,包括银两和全国通报褒奖,其银两的奖励,则是从其它革职官员的俸禄里扣除,不需要朝廷再一分钱。

    其次,考成法还容易现一个弊端,那就是由上级,工作计划的层层积压。如朝廷要求某地今年需要征收多少的税收,巡抚或察使当然不可能亲自去收,这个任务就给了的人,知府又分派给知县。

    以前的税收,没有明确的要求,朝廷担心老百姓负担过重,把赋税一降再降,低得不能再低,但即便这样,也有很多大拖税漏税,官府也乐得清闲,收多收少没所谓,反正自己吃的是公粮,损失的是国家,但是现在不行了,税收得少了,今年“工作计划”没完成,大家都别想好过,所以知县到压力很大,就把这压力转嫁给地主们,而地主们当然转嫁给佃。其结果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成法反倒可能失去它原来的优势,成为老百姓的沉重负担。

    在几十年后,一个叫黄宗羲的人,曾经总结过一条规律,说历朝历代的所谓赋税改革,每改革一次,老百姓的负担反而要相应地增加。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涉及到考成法的弊端,那就是考成法并没有照每个地方的实际况来制定征税标准。无论是颗粒无收还是五谷丰登,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征税标准,这就容易造成灾荒之年,面拿不一粒粮,但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还要迫老百姓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在张居正死后,朝廷废除了考成法的重要原因,像王安石一样,张居正的或许是好的,却忽略了很多实际况,而其他人只看到坏的一面,不由分说就把这个东西彻底废除。

    针对这个况,赵肃又向阁和皇帝提建议。

    一是考成法所制定的征税标准要照地区和收成不同来区分,有些地方今年丰收,那就照实际况多收一,有些地方今年洪淹没了农田,那不仅要降低税收,还得拨款赈灾。

    二是为了防止各地官员饱私现向横征暴敛,向上瞒报的况,定期从朝廷派人到各地暗访查,如有发现这况的,严惩不贷,以震慑余者。

    世上没有一个完的制度,考成法也一样,但它所涉及的层面,又如此庞大,如果能够很好地推行,不仅吏治卓有成效,国库收也将大大增加,因此赵肃不希望它的效果只能维持几年,更不希望它被彻底否决。

    所以,他竭尽所能在给张居正拾漏补缺,让它起码在这几十年能够适用,至于几十年后,他也并不担心,到时候文化的开放早已达到一定程度,在他的推波助澜之,西方科学将会冲击这个古老帝国,届时自然会有有识之士,提与时俱的办法。

    从这几条建议,都能看赵肃的用心良苦,朱翊钧那边自然没有异议,张居正也不是不识好歹的人,阁由此几十年来难得一见的和谐时期。张居正刚当上首辅,格里霸的一面还不太显,他又急于在考成法上得到阁其他人的认可,所以大家纵然在小事上各有异议,大方向上却很有默契地达成一致。

    另一方面,朱翊钧也开始从军队手。

    自从戚继光那本刊印来,发放全国军队将领之后,他自己也仔仔细细读了好几遍,直到能把书倒背如为止,并且要求驻边将领将自己在带兵过程的心得也写成条陈,上呈御前。

    每个武将带兵的经验都不一样,但这里也不乏对军事一窍不通,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人,东西写上来,是龙是虫,是抄兵书的还是自己会的,皇帝对照着看,又找来久经沙场的兵尚书杨博一起研究,也能挖不少浑摸鱼的蛀虫。

    熟悉军事,了解军事,是为了在战争一起的时候,作为国家的最统治者,不至于被人欺瞒,两一抹黑,很容易闹笑话,而且为皇帝,也是军队最统帅,理应拥有武将的拥,但如果你没有本事,就算因为地位的缘故而不得不让人屈服,也终究达不到打动人心,让人心服服的效果。

    从小受赵肃熏陶的朱翊钧很明白这一,而且力行,每天起码要上两个时辰亲自参与京营禁军的练,有时甚至亲自场与将士一起训练比划。为此阁不少人,包括张居正都烈反对,认为天不该和士兵厮混在一起,有失份,但赵肃独排众议,与兵尚书杨博一起,支持皇帝这样的行为。

    实际上,效果是显著的,由于朱翊钧不怕吃苦和一视同仁,得到了京营不少将士的拥护,而皇帝通过这样的亲实践,也想了不少办法,用来提有才能的人,淘汰在军队里混日的。

    为了让皇帝能够更加熟悉地形地貌和战场上的况,赵肃让工了蓟州和宣大两地的沙盘,而这个时期,在戚继光手当兵的贺重,也会经常与朱翊钧书信往来,跟他描述一些实际况。

    当然,要指望贺重的书法和文笔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皇帝经常会在信看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别字和病句。

    这就又让朱翊钧发现一件可以的事:提军队士兵的文化平。

    在明朝当武将有几途径,一是的文官外放,像谭纶。二是世袭武职,像戚继光。三是通过武举授职,一步步升上去,像文龙。四是虽然没什么文化平,但是跟着老大打天,后来老大成了皇帝,面的人自然也就犬升天了。

    如今第四况几乎没有可能,所以明朝武将一般都要识字的,但是对士兵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在这个时代,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明朝士兵的地位极其低,加上国库空虚,常常拿不军饷发放,一支连吃都吃不饱,也没有任何信仰的军队,怎么能指望他们打赢战?

    戚继光之所以百战百胜,就是因为他给了士兵足粮足饷,而且定严格军纪,这才有了名震天的戚家军。朱翊钧想改革军队这循环的现状,就要先从清军队人数,和发放足额军饷开始。

    清全国军队人数,是为了防止克扣军饷,吃空饷的况,发放足额军饷,则是让士兵吃饱饭,才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