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开霁 - 第141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一日的午时三刻,皇帝降圣旨——立储一事,还需从计议。太后暂代皇帝理政务。早朝的制度也恢复了,太后将会垂帘听政,文武百官都要跪拜太后,阁应当以太后为尊。

    纪蘅听到消息的时候,正跪坐在房间里为太后整理首饰。她用一块丝绢的帕拭首饰上的血迹,她的心得快极了。她已经猜到了毒害皇帝的凶手究竟是谁。

    四年前,里有一位小主,几个月了,仅仅侍寝过几夜,皇帝早就忘记了她。那位小主所居住的地方既偏僻又冷清,伺候她的人只有两个太监。

    那一年的节,纪蘅负责为品级较低的妃发放衣裳,刚好就去了一趟那位小主的住。小主的边没有侍女,纪蘅实在可怜她,便亲自为她换衣梳妆,却见她的背后了一小块暗疮。

    那个暗疮不红不,不疼不,只是形状非常丑陋。

    纪蘅喊来太监,让太监去请太医。太监答应来,又把纪蘅送到了门外,嘱咐纪蘅守如瓶,千万别透风声。

    纪蘅的嘴是极严的。她从来不会不住才都死了,各有各的死法,每一个都死得惨烈,她见过太多了。

    半个月之后,那位小主因为“染风寒”而逝世。她的尸被连夜送了皇城,伺候她的两个太监也都失踪了。除了纪蘅,里似乎没人关注此事。份低微的嫔妃就是无名小辈,谁会在意一个无名小辈的死活呢?

    又过了两个月,纪蘅忽然得到了太后的垂青。

    据说,太后听闻纪蘅是个踏实本分、聪慧认真的女官,便把纪蘅调到了仁寿。皇城里的才都以侍奉太后为荣,纪蘅能去仁寿当差,那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

    而今,纪蘅仔细一想,后背渗了细细冷汗。

    纪蘅练过武功。她的听力比普通人更锐一些。今天早晨,太后探望皇帝,纪蘅跪在皇帝寝殿的门槛之外,隐约听见皇帝的只言片语。

    皇帝说,他的满了紫毒疮。

    “紫毒疮”四个字,使得纪蘅想起了四年前的那位小主。

    纪蘅忽然想通了关窍。

    除了皇帝,谁能在皇城呼风唤雨?谁能控太监、秀女和太医?谁能在最短的时间,不痕迹地理漏网之鱼?

    只有太后。

    太后的亲生女儿是嘉元公主。

    昭宁十四年,嘉元犯了“谋反罪”,遭到了拘禁。她的驸和女儿都被凌迟死,死在闹市街。皇帝还派了一群太监,在嘉元的耳边讲述她家人受刑时的惨状。

    嘉元受不住那煎熬。她疯了。她日日夜夜地哭嚎,直到自己再也哭不来。

    去年秋天,嘉元去世了。她被折磨了十一年,终于得到了解脱。

    嘉元的场如此凄惨,太后真的不恨皇帝吗?太后究竟是不恨,还是让所有人都以为她不恨?

    又或者,太后本来是想原谅皇帝。但是,皇帝这些年来的举措,怒了太后。

    皇帝的衣、、住、行都有武功极的侍卫保护,若要给皇帝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皇帝的枕边人手。枕边人宛如一条毒虫,钻了皇帝的

    太后毒的时机恰到好

    方谨、华瑶、司度、琼英渐渐成起来了。他们比晋明更聪慧,比东无更像正常人。哪怕皇帝突然驾崩,大梁朝不至于后继无人。

    皇帝还没有察觉太后的手段是何等明。百官哭谏之后,皇帝必须给官员一个代,否则朝纲就要大了。太后威望极,而且她年老衰,又有一副“慈母心”,皇帝任命她代理国事,无疑是最稳妥的办法。

    如此一来,太后笼络了人心,掌握了权柄。她是永远的上位者。

    纪蘅大气,不敢再多想了。她迫自己冷静来,默默地观望着窗外的雨景。

    雨打芭蕉,淅淅沥沥的雨声从她的耳畔落她的心底。

    没过一会儿,太后传召纪蘅。

    纪蘅连忙赶到太后的卧房。太后午睡了一觉,刚醒来不久,纪蘅伺候她洗漱。其余婢都退了,只有纪蘅还留在这里。

    太后坐在床榻上,看着纪蘅,话有话:“正因为你聪明又懂事,哀家才会把你留来。”

    纪蘅跪在床边的地砖上,低着说:“您对婢恩重如山,婢愿为您赴汤蹈火,尽力报答您的恩德。”

    太后笑了笑,并未说话。

    纪蘅声音更轻:“若能为您分忧,那是婢三生修来的福气。如今您代理国政,天臣民都会安心,朝廷的党争也会缓解……”

    太后却说:“哀家年纪大了,垂帘听政也听不了几年。哀家现在想的,是把他们凑到一块儿,任由他们斗,不能牵扯外敌,更不能动摇祖宗基业。等他们斗完了,这局就应该结束了。”

    太后没有明说“他们”是谁,纪蘅心里明白,无非就是东无、方谨、华瑶、司度这几位金枝玉叶。他们纵着各自的党派,穷尽一切手段争权夺利。太后旁观他们厮杀,倒也顾念着江山社稷。

    晌午过后,大雨转成了小雨,京城的天空放晴了,渐渐浮现“白虹贯日”的奇景。

    依照钦天监的解释,“虹”是官员,“日”是君主, “白虹贯日”是官员犯上作,冲撞了皇帝的帝王之气,实乃大凶大恶之兆。

    太后听完钦天监的奏报,立刻召见阁首辅徐信修,命令徐信修肃清官场风气。朝野外,凡是煽动作的人,皆要承担“谋逆造反”的罪名。

    孟年死前提到的“东无贪污案”也被太后给了刑和都察院。孟年死在一个名叫“唐通”的武官的剑。太后把唐通关了诏狱,以此现皇帝对孟年的悼念。

    太后还想起了虞州的“风雨楼悬案”,以及京城的“五公主灭门案”。她过问了案件的展,负责查案的官员多半到惶恐,本讲不前因后果。太后没有为难他们,只让他们“再查再报”。

    “孟年死谏”的消息从里传了来,很快就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人人都知年是“正之贤士,治世之能臣”。孟年为国为民劳了五十余载,从未过贪赃枉法之事,又因为“死谏”而丧命,此等风亮节,实在令人敬佩。

    拱卫司派了二十名侍卫,专门镇守孟年的府邸。孟年的棺材停放在孟府的院里,府挂起几盏白纱灯笼,夜间看来格外凄清。

    孟年晚年丧妻,唯一在世的亲人是他的女儿孟竹舟。

    孟竹舟继承了父亲的才学。她是昭宁十二年的士,已在任职了十四年。仿佛是为了避嫌,孟年一直没有提孟竹舟。

    夜已了,孟竹舟站在冷风之,静静地看着父亲的棺材。她的袖袍迎风飘飞,她的神思也飞到了远方。世人称赞父亲风骨洁,她只知他死了。

    昔日的孟府是她的家,她最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