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福妾 - 东gong福妾(清穿) 第10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钵钵要香,必须要用藤椒油,挑选那等青而紫的藤椒果,用菜油淋来藤椒的香气,用藤椒油拌的钵钵底料,那才是真的能香透一条街呢!

    块、尖、心、藕片、木耳,豆再加上肚黄等等一起用竹签串成串串,放在这藤椒油汤里捞一捞,再吃嘴里,麻辣鲜香!主只要一碗汤面就行,起来一个清淡,一个鲜油淋漓又不失纯香,相得益彰!

    胤礽原本是不大吃辣的,后来跟阿婉吃得多了,对这辣菜也能面不改地吃上一碗了,但他看德用那藤椒油涮面吃,还是觉得央火辣辣的。

    但这钵钵的确好吃,尤其在船上,江风拂面,清风明月与我,这份悠哉悠闲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胤礽让德温了酒来喝,与阿婉轻轻碰杯,又更添几分快意。

    最后,吃得各个都扶墙回舱里洗漱安歇,程婉蕴喝了酒脸粉红、亮,赖在胤礽怀里懒懒地不动弹,胤礽便让碧桃退,温柔地替她卸了发簪,还极顺手地拿过篦给她通了一百,又将她梳掉的发都一捡了起来,特意替她用小红绸布包起来。

    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梳落的发也是不丢的。收集起来,回选个风吉日,再埋起来了,和换牙齿要抛到屋上一样。

    程婉蕴见太爷这样用心,便忍不住凑上去蹭蹭他。如今已三月了,带的大氅她早就不穿了,船上的被褥也换薄了一层,她与太爷穿着薄薄的寝衣,肌肤相亲。

    船本就是微微晃的,之前因为海寇那事儿,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负距离接了,这回借着一酒劲,借着晃漾的波涛,程婉蕴又把太爷背脊抓红了。

    事后,他们汗津津地依偎在一块儿,都还气,的被褥了好些,程婉蕴不小心碰到那些濡的地方,脸都通红,她真是……竟然在风浪急、一冲到浪的那一刻,像是那决了堤的大河……

    太羞人了。

    她浑都红透了,脸都不敢抬起来。尤其是听到太膛的闷笑后,更是立刻手捂住了他的嘴!

    “不许笑!”她恼羞成怒。

    “好好好。”胤礽脾气极好,一给她顺,“阿婉不气不气。”

    后来到了扬州之前,程婉蕴都没敢和太爷胡天胡地,毕竟船晃人晃,太刺激了……

    而到了扬州之后,作为一个对扬州只有扬州炒饭这一浅薄认知的她,立刻就被得失去了语言,更真切地明了为什么帝王都江南了。

    “天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十里,看尽这天与月

    扬州

    清朝有个不大名的诗人, 叫汪沆,他写了一首有关扬州的诗还名的,叫:“垂杨不断接残芜, 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 故应唤着瘦西湖。”

    这人用“销金一锅”说透了扬州的奢华。

    而瘦西湖写词也是因汪沆这首诗有了名气,以前瘦西湖的名并不响亮,那地方本来叫保障湖, 还有许多人照旧用旧名称呼。

    但他说这个瘦字,实际上不是为了形容扬州的西湖面狭,而是讽刺两淮盐商钱多到烧手, 审也不正常了——看腻了丰腴的女人,竟然开始喜“白幼瘦”了,专门养一群柴火一般的女人当小妾,就是著名的扬州瘦

    程婉蕴之前到过了通州、天津,算“见过世面”了,但扬州的繁华真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

    自打唐朝起, 扬州就因位要冲,漕运兴起后, 逐渐发展成了盐业转运心, 这地方沿着古运河, 北到洛安、南到江西,西到蜀

    还没到扬州码,在宽阔的江面上就能受到扬州商业的兴旺了, 运河上的漕船在人望去不着边际的江面上是编列成四五条纵队, 数百里绵延不绝, 相随而行的。太爷虽然份贵重,但被无数船只堵在江上, 也只能缓缓降速度,慢慢排队了港

    在扬州港就了一个多时辰,是真的叫“千帆过尽”,程婉蕴这才知通州和天津那码都算冷清了。

    德是跑过扬州买卖的人,他给程婉蕴解释:“扬州有十个造船厂,每年造船两千多艘,两淮盐运都需在扬州转运,每日就有成百上千艘船在扬州停泊、往返,押运官船的官兵也是数以万计的,另外船工更是不计其数了,真就是应了那句话‘弘阿舰、千舶万艇’!去年扬州一年销了200万引,算起来有10亿斤的盐呢!”注1

    “真是不得了的场面呐。”程婉蕴还在船上咂呢,太爷就在一边抱着胳膊拿斜她:“扬州因盐运与漕运而昌盛,阿婉你怎么会不知呢?”

    程婉蕴一阵心虚,装镇定:“我为何要知,我们家又没有盐窝。”

    太爷就但笑不语。

    程婉蕴心虚地轻咳一声,神飘忽地望向远方,假装在欣赏码上人来人往、踵的闹繁华景象。随即,她猛地灵光一现——太爷特意带她门,不会存着到了扬州这里用她这个姓程的歙县的侧福晋方招牌狠狠宰割徽商一通的想法吧?

    其实程婉蕴也不知自个在心虚什么劲,她程家真的没贩过盐啊!

    太爷这纯属是地图炮了。

    康熙年间的盐业制度,主要还是沿袭明末的“纲盐旧制”,简单来说,就是“商人承包盐场雇人制盐晒盐、商人收购、商人转运、商人经销”的“商人专卖制度”。

    朝廷会先估量当地几个盐场的产量几何,制定“纲册”,然后行招商引资,给愿意过来投资盐场的商人发放专门的盐引,每年盐引上规定的行盐数量征税。没有“营业执照”的商人,一概不得染指盐业,这就是清朝的引盐制度了。

    朝廷有了这个招商引资的政策以后,各地商人立刻闻风而来,去两淮各地资承包了盐场,注册了大量的“xx盐运有限公司”及其公司以后,就顺把总在了盐运集散心、两淮盐运司所在地——扬州。

    而这个纲册注册以后,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你爹爹申请了营业执照(申请执照的手续费大概是一二千两),成了公司法人。然后你爹爹不幸嘎了,你就可以合法继承自家公司,去当地衙门办理一法人变更手续,就可以继续开办这个公司了,所以盐商们盐引叫“窝本”。

    至于为何程婉蕴必须得额外澄清自己家并没有盐窝……当然她这个澄清说明在太里依然十分苍白无力。

    因为嘛……打从明朝起,扬州的大盐商大多都自两个地方——山西(晋商)、安徽(徽商)。而在清代的两淮盐商,以徽歙商人势力最大!请注意,这里写的不是“徽州商人”,而是特意、单独使用了一个“歙”字,也就是调徽州府歙县商人的意思。

    明清两朝,一般在两淮盐地设置八个总“代理商”(既某一地区的所有盐商领袖),然后……歙县占了四个。

    从明朝嘉庆年间扬州盐运兴盛开始,歙县的大姓几乎都当过总商——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3】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