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 分卷阅读88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等到父母心好时,再委婉劝谏。假如父母还不接受,女的虽心忧愁,但没有怨恨。

    所以,名可秀一直调读这微言大义的圣贤典籍一定要联系上文,割裂来理解肯定是错的。

    她又引用对此的诠释:“父母有过,气怡,柔声以谏。谏若不,起敬起孝,说(悦)则复谏;不说(悦),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

    意思是说:反复微谏无效,最后不得已时,也可对父母犯颜直谏。

    可见,孔的“为父隐”,并不否认儿有持义劝谏父亲过错的义务,“持义谏亲”才是孔这句话背后的应有之义。

    故,“亲亲容隐”是有界线的,有分寸的,不是任何都要讲“亲亲容隐”。

    这个界线,她引用的表达:“门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恩掩义”表示以“恩”为主导原则,但并不完全排斥“义”的原则,“义断恩”则表示以“义”为原则而摒弃“恩”的原则。

    那什么是“门”,什么是“门外”呢?

    她引用郑玄注解的:“事亲以恩为制,事君以义为制,事师以恩义之间为制。”

    这就是说,在政治公共领域与事务,以“义”为原则,在家私人领域与事务,注重亲恩的护持。

    简单地讲,如果你的父亲是平老百姓,占了别人的钱,你私里偿还就是了,不要举告损了你们父间的亲,法律也允许你有“亲属作证豁免权”;但是,如果你的父亲是官员,你自己也是廉政官员,你的父亲贪污了,那你就必须如同叔向置他的弟弟叔鱼一样,这个时候不讲“亲亲相隐”,你必须举证你父亲的罪,不能拥有“亲属作证豁免权”。

    这就是神,它维护人理的“礼”,但不能过,要有分寸;同样,它维护人间的“法”,但也不能过,过了就违背了仁义。

    名可秀又论,儒家的“孝”,事实上包了不能陷亲人于不仁不义的涵。

    :“孟懿问孝。曰:‘无违。’樊迟问孝,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名可秀在对这段话论注:

    无违,不违背什么呢?不违背礼,不是不违背父母的一切意愿。语:“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故,父母,孝顺父母,不是一切都听从父母,不是满足父母的所有要求,而是在听从父母的话、满足父母的意愿时,以社会公认的尺度、法则、规矩、规范来办事。如果父母让非法的、不合理的事,了反而是不孝,即陷父母于不仁不义。父母活着的时候,女的在礼的规范,尽心竭力地服侍他们;父母死了,女的在礼的规范,来安葬、祭祀他们。这是“孝”的本意。

    她也引用了这段论注来总结孔的“亲亲容隐”,卫希颜的理解,有三:其一,“亲亲容隐”之“隐”是隐默之义,是知而不言的不作为,而非窝藏、包庇之义;其二,“亲亲容隐”有界限,即只限于家成员的所作所为没有逾越社会公认的规范、原则;其三,“亲亲容隐”是不对外人或官府宣扬或告发其亲的过失,但“隐”亦要求家成员之间以公义来相互教育、帮助、规劝、批评。

    名可秀的论注,就将孔的“父为隐”阐发得令人清楚而不到困惑了。虽然儒学界争论得很厉害,认为父是大礼,任何都应该“隐”,但名可秀的论注得到了皇帝和多数士大夫的赞同。这就好比“忠孝不能两全”怎么办?都尽孝吗?那国家怎么办?也有很多儒家学者认为名可秀论注得有理,因为里引用的论证之语不是名可秀主观臆造的,都是可以找到圣贤之语的的,更何况,孔以为诸经之首,肯定不会片面调哪一方面,走极端。

    现在,名可秀在稷讲,论起“父为纲”时,以“亲亲容隐”为例,阐论如果父亲不仁不义,则不能为之纲,因为这样的纲会败坏社会的风气,危害天大矣。不能以小家害大家。这是治世、平天理。你自己在家里修心可以讲人,但你来当官,就不能只讲自家的人。只讲自家的人,你不要当官。为官,是公职,公职就意味着担负了公义的责任。

    再观释父为隐时,其就有对官员亲隐的论注:“官,古字之义,以冖覆众,治众之意也。故官者,为公职。公职者,民供也。比之庶民有权有利,故须承负比庶民更的责任和公义,此亦为‘公平’之义也。”

    不想尽公义?行啊,摘去你的官帽。不当官,没有享受到权和权带来的利益,那就不要求你承担维护世间秩序的责任了。你父亲杀了人,你可以不作证,法律容许你“不言”,但是你阻碍办案,销毁证据,那就不行了,这就犯了法律,不是“容隐”的范围。

    据说当年已致仕的大理寺参政谢如意看到的这一段时,失态了起来,背着手转了好几圈,然后给名可秀写了一封信,就礼与法探讨观有关“亲亲容隐”律条的增加条款就是在这位刑律界宿老的大力推动完成。

    名可秀这回在稷庸,将父的纲常讲得更一步,无论你何理,“发而皆节,谓之和”,持私过分而无“节”,则小家和、天不和,然则天的秩序破坏了,小家又能和吗?

    她又讲君臣之,“君为臣纲”。君要有君的仁德,才能成为臣忠诚的纲。如夏桀、商纣,失了君之仁德,屡谏而无改止,则臣以之为纲,就失了天的大仁。所以,君要有君的分寸,臣要有臣的分寸,“发而皆节谓之和”,君臣相和,天就太平了。

    又论夫妻之,“夫为妻纲”。

    作者有话要说:这章讲亲亲容隐比较多。

    貌似以前有同学专门评论这个,嗯,算是在这里个回应吧。

    当前法律界对这个问题争论得也蛮厉害的。

    某西的看法,基本就在文了。

    现实来讲,大家都不愿意举报自己犯了法的亲人,这是人之常。(如果一个亲人伤害自己另一个亲人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