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 分卷阅读86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万,戈止亦不可取。若外禽兽当,暴.政为行,国偃戈与禽兽谈仁,何如与虎豹相谋?”

    谯定的学生、峨眉书院山张行成:“政有王、霸、苛政、暴.政之别。王圣贤在位,以德为首,谓之君之国。霸豪杰为尊,以力假仁,谓之枭霸之。苛政小人逞志,利益至上,谓之利之。暴.政盗贼当,杀戮罪恶,谓之禽兽之。——如枭霸、利二者,可以仁义教化之,唯禽兽之者,必以武讨之。如夏桀、商纣、秦亥、隋广,暴君当以戈止也。”

    这两位都是肯定宋周两国兴兵讨伐实行暴.政的蛮夷之的举措。在他们看来,像吐蕃这割据分裂如秋时代的世,大宋兴兵统一,也就是孔仲所说的“如其仁”了。

    不同的是:金安节认为这是王的霸,而张行成认为这是制止暴.政的王

    胡宏立即辩驳

    “者,古今共由之理。尧所以修此而成尧之德,舜所以修此而成舜之德,自天地以先,羲黄以降,都是这一个理,亘古今未尝有异。三代之所以为王行之时,乃因三代帝王心术最正,最能以心治天。古人论王、伯,以为王者兼有天,伯者能率诸侯。此以位论,固是如此。然使其正天,正诸侯,皆於至公,而无一毫之私心,则虽在位,何害其为王。”

    胡宏以诸侯作比,肯定起兵推翻暴.政是为王,但必须是“於至公,无一毫私心”,否则就是假仁而行霸。他和其兄胡寅都不认为卫希颜是这样的“无一毫私心”者,所挑起的战争均是为利益而动——除了灭金战争不算,这是报国仇、雪国耻,亦有法。

    国祭酒胡宪支持堂兄胡宏的论,说:“人主之心术,乃纲纪之所系。人主心术正,则天万事无不正。然而纲纪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纲纪有所系而立。反之,假仁义以济私,即是霸。”

    胡宪调帝王的德,帝王心术正,则朝廷纲纪可立。帝王心术不正,即使坐在皇位上,就算颁布了仁政的策令也是于维护其皇位的私心,而其本心不是于仁百姓,故施政虽然利民,但行的仍是以私为心的霸,而非以仁为心的王

    胡宏、胡宪都是在调帝王的“心”,也即施政的,是真的于对百姓的慈悯心,还是于维护统治的目的?包括对外兴兵,是真的于对外受苦百姓的慈悲怜悯,还是为了国家的土地扩张和更多的资源占有?如果是后者就很可怕,那会导致整个国家向着利益扩张的霸权路行去,而朝廷政治德的沦丧必会导致民众向利益看齐的德沦丧——所谓上行效也。

    “善。”名可秀忽然开

    她的声音清越,如三月飞溅落石的寒泉,仅一字却格外的醒耳。

    胡宪没想到名可秀会赞同他,惊愕不由侧望去。

    胡宏、李侗、王去非、晃公武、吕广问等责斥对外战争的南北学者也都讶然望去。

    台上霎然间静了一

    ,赵昚瞥见卫希颜微微一笑,恰如天光云影寒潭,漾开一池清冷。

    便听名可秀清越如寒泉击石的声音:“故言,为帝者不容易。”

    这一句立时让赵昚凝神了。

    “言帝者,必言帝王心术。心者为仁,术者为权谋。只有心没有术,则不可为明君,一则无辨人之明,则佞得志,二则无辩事之明,则朝令夕改,仁政不得延续。只有术没有心,则不可为仁君,无德自律,则成昏君、暴君。要想成为仁德又贤明的帝王,心、术必得兼,王霸必得杂用,二者不可或缺。”

    名可秀:“仁宗皇帝,有心而乏术,是以无用人之明,致伐夏之败,是以政令不得继,庆历新政失败。宗皇帝,有术而无心,可力掌朝纲,却为私而用,于百姓无慈悯之心,故起宋江、方腊之。”

    名可秀既肯定了胡宏、胡宪等人所论的王“唯以心”论,也肯定了朱跸、金安节等人主张的王霸杂用,很是不偏不倚的态度。

    吕祖谦低赞一声:“名山果然公正啊。”并不因为卫国师是其侣就偏帮于她。

    这时台上的稷先生们都在无声达成了一个诡异的默契,没有人在名可秀语气微顿的时候去抢辩——无论赞同还是反驳。这与卫希颜很有关系,毕竟学者们主要挞伐的就是她,反对和支持的学者都想听一听名可秀怎么辩议。

    “云:‘形而上者谓之,形而者为之。’”

    名可秀首先以诸学之首的为引,说:“理也。,名制度也。朝廷制、刑法律令、治安捕役、国防军事、用之于的科学与技,均为‘形而者’之。”

    她论:“治国治天,无外分此二。以为治,则是政法之制。以为治,则是德为治。”

    卫希颜心里比较,西方和现代国的政治都偏于“”──政法制,其一“宽松式”的,就是民主法制,其二“张式”的,就是集权统治。而儒家为治时的国则重于“”──德自觉,主要是倡导德社会,帝王官僚百姓都要正心修,形成德自治,对无德和破坏德的以政刑为治。

    简单地讲,儒家国的政治是“”或德力;现代世界的各国政治(无论西方,还是国)几乎全然为“的政治”,唯重视权力、制度、组织、理等外在的制力,而非人们在的良知。

    名可秀:“以为治者,成就义天。以为治者,成就利益天。”

    卫希颜认为这就是儒家为什么重视义利之辨。

    儒家治国义取向,而西方及现代是利益取向。后者会因为利益的无穷冲突而不可解决,于是便有现代行的那句:“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孔则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了,又如何能和谐呢?

    卫希颜就是在那个利己主义社会里打摸爬来的,与名可秀、师师、希汶、何栖云、名清方、瑜、苏澹这些边亲近的人相比,卫希颜有着更多的自私,除了有限的这些亲人朋友外,她对其他人没有太多心,更不要如胡寅、胡宏这些儒家士大夫、学者们仁及天怀。她打对外战争,就是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