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 分卷阅读81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门打开,名可秀和卫希颜一前一后来时,正在寒暄的阁臣们同时静语,起拱手揖礼,神肃穆,心里都有些激动。

    他们都知,今日一定有大事,否则名主不会这么兴师动众地将他们召集在一起。

    名可秀和卫希颜在会议桌的一北一南相对落座。

    众人随后落座。

    名可秀穿了一袭白衣,睛湛然有神,环视桌左右两侧各十二位阁臣,缓声:“居要职的差不多都来齐了,还有一些位居远地,或居军职者,不便赴京,阁议后将有专人传达纪要。各位职都有一些属员,回去后当传达此次阁议旨要,但对今日赴会者份须严守秘密,不得向外。”

    “诺。”众人齐声应

    名可秀清音徐缓,却不失力度,“今年,是振社立社的第三十个年。三十年前,先父先母痛心于时局腐朽,上有荒唐昏君,有祸国权佞幸,朝廷事外懦严,让多少有志之士徒有血而志不能伸,遂立振堂,先后聚各方同人,以保国安民为志,结盟立誓,振奋起。”

    众人不由抬望向名可秀后横梁上悬的黑字匾额,目光怀念神。他们这些人各有各的背景,也各有各的辛酸或落魄遭遇或颓唐,却都因缘聚会,汇集在名重生、惜若夫妇建立的“振社”,便是为了心的志向和不甘而重新奋起。于是,有的应科举,有的太学,有的官,有的幕职,有的开书院教学堂,有的著书立说,等等。直至建炎朝立,他们又响应名可秀之召,未官的都通过各朝,时至今日,又重新回到“弘致公”这块匾额,想起旧时遭遇,想起当年誓约,心都不由唏嘘起。

    “十四年前,在兵凶国难之际,振社的‘保国安民’社旨有了一个明确变化,准确地说,是更加,即那七句二十一字:‘逐昏君,去佞,清贪腐,振武事,御外辱,国家,安黎庶’——经吾辈同人十三年奋志青云,发扬蹈厉,如今可以说,这一目标已实现九成。”

    众人都扬起欣的笑意。

    那七句二十一字是名可秀当初总结提来的,振社上都很信服。

    比起创社的名重生、惜若夫妇,名可秀事更奋,而论智慧、能力、格,以及行事手段,均让老辈们逐渐服膺。更重要的是,她比她那对卓绝的父母更多了一份时运——这很重要,须知多少英才大略者却是折戟于时运不济。这时运的认定,是起于名可秀在幽州被雷氏父设陷伏击却大难不死后,振社很多人开始相信这位将承继振社的女少主是有上天眷顾的--值此国家危难之际,他们需要一时运的信心来振奋自己。而这关于时运的信任为名可秀在靖康年间整合振社,将它形成更为严密的团社打了基础。

    振社里的多数成员都是读书人,还有士、官员,不可能像名帮众一样号令,名可秀最终能在社里形成令行禁止、上齐一的局面,除了她自才智能力的因素外,靖康年的危亡时局,以及她的时运,都为她加了分。最终使她成为一面屹立的大纛,将所有掌控和牵涉到的势力都聚拢在她的旗。而名可秀在这个时候将振社的社旨细化为七句二十一字,便将“保国安民”这个相对空泛的大志落到了实,等于明确了众人奋斗的方向,遂在提之后,便为众人接受,成为建炎朝枫阁阁属们的奋目标。

    如今,他们可以自豪地说:“振有功!”

    “但是,”名可秀声音一顿,变得清峭,“大千里,吾辈不过才积跬步,昔日成绩虽可欣傲然,却不可自满,止步。振之途,犹如逆行舟,不则退。”

    众人面又都肃然起来,他们知,名可秀面的话,就是今日聚议的主题了。

    “今日之会,聚议二事。”

    名可秀明话题,:“其一,再议振社的社旨。”她没有给大家多想的时间,接着,“吾以为,当再加三句九字——”她的声音抑扬顿挫,“立宪章、昌文明、永华夏。”

    众人细细咀嚼着这九个字。

    在座的都是有学之士,即使的谢有摧,论学问博识也比卫希颜得多,对“宪章”二字的自然都是清楚的:说袁绍“放慝,不顾宪章”,曰“朝廷宪章,军旅誓誥,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论赦令曰“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均指典章制度;又引申延意为法度,兼有至效法之意,如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可见,“宪章”是有至规则之意,不是哪一朝哪一代遵守的典章制度,而是不王朝变更,都必须遵守的法则,可谓之为“世之则”。

    众人都不由呼一窒,跟着心脏急促动起来。

    儒家言“大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若能立宪章历朝历代都遵循的宪章,那可是堪比圣人立德的荣耀,比起建立一朝的功绩、著书立说都要光芒得多啊!

    众人更加全神贯注地听去。

    “何谓昌文明,永华夏?”

    作者有话要说:赶着在11.30发前写完了此章,这是存稿箱君发文~~~

    ☆、抑制皇权

    名可秀环视座,目光清湛明亮,“文明者,文教礼乐治民,理秩序,它是华夷之分,故华夏为华夏,吾辈炎黄傲然诸夷之本!”

    她声音朗朗响于阁,“纵观有家姓王朝起,夏历四百七十一年,商历五百五十五年,西、东二周统历七百九十八年,至秦又统天十五年,西、东两汉共历四百零九年,曹魏结束三国纷争,统历四十五年,西、东二晋统共只历一百五十五年,隋大统三十七年,唐历二百九十年——这些都是统一原的王朝,然最之二周,其东周五百二十年均为秋战国之割据世,自商后未有大治王朝历五百年者,更遑论千年、万年!”

    阁众人均微微。事实上无论皇帝还是臣,心里都清楚,没有王朝是“万岁”的,不过是句吉祥话而已。

    “但王朝更迭不断,华夏却仍为华夏,无论哪朝江山,国仍是国,华夏仍为华夏,盖因文明如大江大河,或许有支涸,而主不绝,终复滔滔。”

    无论夏商周,还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