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 - 分卷阅读71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一席话。

    这席话,听得赵晤都心起伏。

    他都不知,小小的茶叶,不过是一品饮的东西而已,竟然还能这么一大篇文章。

    他挥挥手让暗卫去,对吴公公:“朕又欠了杜锦宁一个人啊。”

    吴公公对这事向来不嘴,只负责微笑。

    赵晤却没放过他,而是问:“你说,杜锦宁知不知他的这番话会传到朕的耳里?”

    这一问,吴公公就不得不说话了:“依老对杜大人的观察,他是个思远虑的人。他不会想不到这些,在老看来,他是有意而为之。”

    “有意而为?”赵晤想了想,笑了起来,“他倒有心机,一席话,卖了朕和静王两个人。”

    如何对待赵昶,其实他也很为难。

    他倒不想像防贼一样防着赵昶,但就算赵昶自己没有谋反之心,也会有人利用他来陷害和攻击赵晤。所以赵晤不得不防。

    现在杜锦宁一个建议,赵昶找到了对赵晤没有威胁却又于国有益的事,这对赵晤来说也是一解脱。

    吴公公对杜锦宁的印象非常好,自然要帮着她说话:“杜大人要是没心机,当初世家陷害他时,他就已经倒了。”

    “这倒也是。”赵晤,旋即叹,“朕边,就不存在没有心机的人。不过朕不怕他们有心机,朕看的是忠心与否。”

    “皇上圣明。”

    接来的日,杜锦宁过得风平浪静,但陆九渊三人却忙得不亦乐乎。

    赵昶回京后不久,就刊登了赵昶的茶文章,引起了大家对于茶的好奇。接着,书铺付印的版。受赵昶那篇文章影响,销量甚好。

    ☆、第七百四十四章 早稻丰收

    而报纸在刊登了反驳心学的文章后,陆九渊和杜锦宁又据他们的论行驳斥。双方你来我往地在报纸上行了大论战。这新奇的形式让所有的读书人都瞩目,心学的影响甚广,杜锦宁与陆九渊三人名声大噪。

    这本书的发酵,又使三人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于是来拜访或找杜锦宁等人辩论的人络绎不绝。

    杜锦宁借公事繁忙,躲在她的小院里忙着她的实验。唯有那功力特别厚、陆九渊三人都招架不住的人,杜锦宁这才,凭着她三寸不烂之和这些年来看书的心得、前世所学的儒学的各屋建瓴的学说,把这些人驳得无完肤。让他们乘兴而来,铩羽而归。

    杜锦宁的名声,传得就更响了。

    齐伯昆忍不住对齐慕远笑:“没想到杜锦宁离开了京城,反而成了名士。现在读书人里要是不知他的名字的,就是孤陋寡闻。”

    齐慕远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不过他对杜锦宁的消息十分关注,自然知最近京城里四传着杜锦宁的传说。

    而且,他跟杜锦宁通信甚密。虽不能问他最为关心的问题,但互相的近况还是能写的。杜锦宁在州办茶会,宣扬茶,还有她跟赵昶展望的那些远景,她都在信里跟齐慕远说了。

    齐慕远:“如果她还在翰林院,这些事必会被朝臣弹劾。现在远在州,倒是好事,不用太受拘束。”

    多少地方官,闲暇之余呼朋唤友,聚会踏青,诗作词,结集版诗册,这是常态。而居于门的京官,就不亦这些了,否则就让人说公事不够勤勉。

    齐伯昆:“那倒是。”

    他叹一声:“算起来,我有大半年未见小宁儿了,还真想见他一面。”

    “过几日我要去查案。那里离州较近,我打算去见杜锦宁一面。祖父如有东西要带给杜锦宁的,尽给我,我帮你转。”齐慕远

    他知,如果他跟杜锦宁之间是单纯的同窗和朋友之间的友谊,他空去看一看杜锦宁,赵晤不会有什么想法。毕竟他也是有沐休日的,攒起来歇息几日也使得。

    但他跟杜锦宁之间不正常,而这状态又是大家所不乐意见到的。如果他去州太频繁,赵晤一个不兴使些招,比如把杜锦宁调到更远的地方去,或是把他使到西北去官,那就得不偿失了。

    小不忍则大谋,为了他跟杜锦宁有更好的未来,他一直隐忍着没有去找杜锦宁。

    他最近日夜忙碌,就是知有一个离州极近的案。在审案结束后去一趟州,即便赵晤知,看在他如此勤勉的份上也不至于责怪于他。

    “唔,你又去州?”齐伯昆看孙光就不对劲了。

    齐慕远就知会这样。

    “对,没错。”齐慕远很光地承认。

    齐伯昆没法。

    脚在孙上,他又不能捆着他不叫他去查案,只得着鼻认了:“好吧。”

    看到祖父那晦暗的神,齐慕远差想说,以后他会给他领个孙媳妇回来。但关键时刻,他还是闭了嘴。

    他是要支持杜锦宁继续当官的。如果那样,他们俩就一辈不能成亲。不能实现的话,还是不要说吧。

    齐慕远想了想,起去了书房一趟,回来把一样东西给了齐慕远:“你帮我给杜锦宁。”

    齐慕远一看,却是一首诗,其不乏夸赞勉励杜锦宁的意思。

    “祖父放心,我定会给杜锦宁。”齐慕远卷起来小心地放轴筒里,向齐伯昆保证

    齐伯昆心里:我倒没什么不放心的。你不给他我才兴呢。

    ……

    南方植双季稻,农历六月早稻成熟,收割后需得在立秋左右将晚稻秧苗,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所以在农历六月旬到七月旬一个月的时间里,需得收割、犁田、秧,十分忙碌,谓之双抢。

    杜锦宁这段时间早已放稻的研究,早晚巡视在田间地。尽了个跟帷帽一般的斗笠防晒,且她的经晒,仍然比原先黑了一个度。

    “东家,早啊。”宋庄隔着老远,就跟杜锦宁打招呼。

    “宋庄,早。”

    等走近一些,宋庄十分恭敬地向杜锦宁:“还剩些田地,估计这两天就能完禾苗了。东家看接来要什么,您尽吩咐。”

    杜锦宁笑:“大家双抢辛苦了,歇上几日,这几日派一分人看。”

    “好嘞。”宋庄乐呵呵地

    想当初,看杜锦宁年轻,又是个白白净净比大姑娘还好看的一个公哥儿,还搞什么双季稻,在稻田里养鱼,他对杜锦宁的本事表怀疑。后来汪福来给大家洗脑,嘘杜锦宁的各本事,大家仍然将信将疑。

    当时,庄上的人对今年的粮收获悲观的,大家都觉得定然会颗粒无收。就算杜锦宁跟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