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 - 分卷阅读12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消失。二十世纪的顾渚紫笋,是重新研制发掘的,制法已与古代不同了。

    现在她所的这个时空,历史在宋代拐了个弯,顾渚紫笋没有以饼茶的形态现在她面前,而是条索形,看来历史的河虽拐了个弯,却依然向前延伸了。

    她心里有了谱,眉一松,放了茶杯。

    “怎么样?这茶好吧?”袁修竹没有注意到杜锦宁的表变化,笑呵呵地问齐伯昆和关乐和

    齐伯昆撇了撇嘴,没有说话。倒是关乐和,很赞赏地:“果真是好茶。”

    杜锦宁忍不住问:“袁先生,这茶是贡茶吗?”

    “贡茶?”袁修竹朝杜锦宁竖起了大拇指,“小宁儿你那嘴还真不错,能尝得来这茶的好坏。这确实是贡茶,每天天要向皇家贡的。不过贡的不是这散茶,而是饼茶。饼茶的工序繁复,还需在里面加许多香料,价钱昂贵。老夫不大喝得惯那香料的味,而且觉得太奢侈,所以宁愿喝散茶。”

    杜锦宁:“原来如此。”

    关乐和是习惯午歇的,吃过饭便犯困,喝过茶后,便站起来告辞。

    杜锦宁自然也跟着告辞。跟关乐和乘车到书院,她便了车自己回了庄

    回到家里,不等她放手里的布包,杜方苓就迫不及待地跟了屋,把谢氏的话跟她说了,问:“可不可以?”

    “可以啊,这是好事。”杜锦宁本就有批发的意思。

    虽说这两日杜方苓她们到市集去卖东西,没有发生什么事,但杜锦宁终究不大放心。

    集市里鱼龙混杂,小偷小摸的很多。杜方苓和杜方蕙两人得又好,还是最好卖的年纪,没准就会有人盯上她们。如果在回家的半上将她们掳了去,那真就完了。不说别人,光是杜云年都得好好提防。

    所以她们还是只呆在家里事的好。有像谢氏这样的人来批豆,由她们去城里售卖,杜方苓她们腾手脚来多制些豆,那去的利益就赚回来了,收益丝毫不比自己在外辛苦兜售的差。

    ☆、第一百三十章 梁先宽来访

    见杜方苓还有些不乐意,杜锦宁便将这些况给她分析了一遍。

    杜方苓顿时吓了一,连忙:“好,我们不去卖豆了,就批发给谢姨。”

    杜锦宁又:“等咱们有钱了,还可以买一驴来拉磨,这样就可以多些豆。不光能批发给谢氏,还可以卖到别的地方去,比如酒楼。到时候我们开的茶馆也卖这,需求量大的,光你们俩这个,哪里得过来?”

    卖到酒楼的想法,在听到关嘉泽说城里最大的酒楼醉仙楼是关家的产业,杜锦宁便有这想法了。只是当时还不知这豆是不是个稀罕,她没好贸然开。现在知这里还没有豆东西,她自然就打起了主意。

    “真的?”听杜锦宁描绘钱景,杜方苓又兴奋起来,忘记了刚才心的恐惧,笑,“要是那样,那咱们不是要挣好多好多钱?”

    这两日卖豆赚的钱,就已让她和杜方蕙兴奋得合不拢嘴了。刚才磨着豆妹俩就会忍不住掏铜钱来,数了一遍又一遍,数完后,两人就相对而笑,憧憬着好的未来。

    现在杜锦宁跟她说还可以挣好多好多钱,她两放光,都快冒星星了。

    “可不是?所以呢,好好。”杜锦宁给她打气。

    “我去了。”杜方苓跟打了血似的,飞快地跑了去。

    “喂……”杜锦宁还有话呢,可还没等她开,屋里就没了杜方苓的影,她只得笑着摇了摇

    将东西放好,杜锦宁了门,去了厨房,对正忙活的两人:“三、四,我去后山一趟。”

    “去后山什么?”杜方苓一面忙活着手里的事,一面也不回地问,“你不写话本了?”

    “嗯,我有事想去看看。”杜锦宁说了一声,便打算门。

    “宁哥儿,小心些,别走远了,山上有野兽。”杜方蕙不放心,追来冲着她的背影喊

    “,你放心,我不走远,就在你割草的地方看看。”杜锦宁,笑着挥了挥手。

    杜锦宁虽没上过山,但从庄去往山上的路就在杜家附近,了门一就能看得见。

    杜锦宁沿着山路往上走,只见山麓两边都被庄里的人开了荒。此时是冬天,地里并未庄稼,只剩了玉米秆在那里。再往上走一段路,这些被开垦过的土地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杂草和杂树。想来庄上的人都在这里砍柴,低矮一些的树木有些被砍伐了一半枝丫,还留一半继续生着。

    “啊,杜少爷,你到山上来什么?”一个声音从前方的小径上传来,接着,挑着一担柴的董大成走了过来。

    “董叔。”杜锦宁拱了拱手,“您上山砍柴呐?”

    “是。”董大成将柴往旁边一放,气,用挂在脖上的布巾汗,又一次问,“你来这里什么?这山上虽没有大型猛兽,但还是很危险的。赶回去,以后没有大人带着,可千万别一个人跑到山上来。”

    走到这里也差不多了,杜锦宁也没有持,问他:“这山有多?”

    “有多?”董大成想了想,“有多我也说不上,不过咱们现在站这个地方,还不到山的五分之一。”

    杜锦宁,到旁边树抓了一捧土,摘了一片树叶包着。转回来见董大成匀了气,便:“我们走吧,山。”

    董大成就担心杜锦宁犯犟,不听劝,听得此言极为兴,将柴又重新担到肩上,了一声;“走。”

    跟在董大成后往山走,杜锦宁问:“这座山,可是书院的?”

    董大成摇了摇:“这山不过是荒山,又不了什么东西,书院怎么可能买来?这座山都是归属于衙门的,所以咱们在山麓开荒玉米,才没有人来,毕竟咱们书院在县里还有几分面。”

    杜锦宁微微颔首,眉微蹙了蹙。

    今天在袁家喝茶,她萌生了在后山上茶的念。不过不是她自己,而是让关乐和吩咐董大成组织村民们

    书院虽每个学每年收二十两银束脩,但书院要请先生,要修缮房,每年的开销不小。有一次她在关乐和练字,听他跟袁修竹谈起,说随着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响,收的学越来越多,庄产的收益已供不上书院的开销了,需得每年再募捐些银两。当时关乐和还叹息,说县都不愿意募捐,靠几个当官的供给,年累月,谁也负担不起。

    如果这山上能上茶树,制炒青绿茶来,或许能解决关乐和的难题。

    关乐和对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