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零之为母当自强 - 分卷阅读55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51章 要求包销售

    朱主任一上桌,瞧见那盘大闸蟹,立刻皱眉:“怎么没炒就端上来了。这个要跟年糕炒的。再来一盘单独蒸的。来来俩,我们先吃别的,螃蟹味重,不放在后面吃,味都要盖住了。”

    郑国笑着:“是呢,螃蟹一拿去,汤就特别香。”

    桌上的确是农场土特产,有小炖蘑菇,有烧麻鸭、有蒸鱼、有小炒、有白灼基围虾和辣椒炒秋葵,还有小白菜。就连汤里的煎得金黄的荷包,也是农场的自己生的。

    等盘餐空了一半时,年糕炒蟹和清蒸大闸蟹陆续上桌。前者年糕跟螃蟹在一煨了应该不短的时间,年糕片上全是螃蟹的鲜和酱料的咸香,倒是比蟹更加受迎。后者用蒸笼锁住了大闸蟹的原原味,块明显要比前者大不少。虽然已经了十一月份,却依旧膏脂丰满。倒是不比陈老板秋节时买的差。

    陈凤霞拆了一只螃蟹蘸香醋吃,半开玩笑:“这么好的大闸蟹一斤才十来块钱,太亏了。要是后面还卖这个价,我找人给朱主任您包销,起码每斤卖到二十块。”

    朱主任摆手:“这三两以上的是可以卖价,但一两多重的是真不行。现在总品质在降,稻田蟹的名声也不显了。整个市场行都不行。”

    他转过看郑国,认真,“这趟郑主任你过来,大概意思我明白。不是藏私,稻田养蟹我建议上元县还是不要搞。一个整市场饱和,我们省养螃蟹的太多了,湖区养,稻田养,反正到都有。上元再来,没多大意思。还有一个就是青县能搞这些是因为没工业啊,这边偏僻啊,乡地方,污染小,就无所谓。上元不能比,上元的工业发达,说个不好听的话,化工厂排来的污都不晓得毒死了多少鱼了。搞这个,真的,对环境尤其是的要求特别。”

    郑国也满脸认真:“朱主任你讲的都是实在话,上元也有地方基本上没工业,双峰镇,那边要是搞稻田养,重是什么呢?”

    “一个是要有销量,等养来能卖去。另一个就是养面积得上规模,养密度要控制好,喂饲料尤其得讲究。”朱主任伸手指窗外面,“起码得有五亩到五十亩的规模,不然养来的品质保证不了。你们要是不自己搞农庄,我建议还是政府面倒租土地找人自己。你直接发命令给当地农民,绝对不行,控制不了。这个亏我们吃大了,他们是真的只顾前一丁的利益,叫他别打药,他是真不会听的。”

    这话说的有诛心,但是在座的客人基本都是农民,自然也明白农民上的病。

    哦豁,不打药,那稻都被虫吃光了怎么办?

    哎哟,怎么打了药,螃蟹跟鱼都不对劲了。不了许多。

    什么,说我的螃蟹和鱼还有大米农药超标,品质不合格。呸,都好好的东西,怎么就不能吃啦。成心的吧,话都被你们讲完了,理都是你们的,不就是欺负农民嚒。

    这样的人,每个村每个生产队都有。

    郑国:“嗯,谢谢朱主任倾相授,都是宝贵的经验啊。”

    “都是血泪史。”朱主任笑,“我倒是希望你们能打招牌来,到时候我们农场也沾你们的光。”

    吃过饭,大家又参观果林,看林养木耳菌菇。陈凤霞最兴趣的是竹荪的技术,原因无他,这玩意儿贵啊。

    郑国也盯着看了半天,双峰镇有竹海,成片的,要是这玩意儿,也不错。

    一天的时间学不了多少东西,只能大致心里有个概念。郑国打算回去后请农科院或者农业大学的专家去双峰镇实地考察,然后再决定什么。

    朱主任送他们去的时候,他还叹了声:“其实双峰镇倒不是上元抛荒最严重的地方,有的地方田都没人愿意了。”

    照朱主任的说法,那些地区搞生态农业,条件好像又不太合适。来的东西得朱主任安他:“一样的,青县还是嚒。去打工,什么都比。粮卖不价钱,农业税又这样重,谁吃得消啊。”

    陈佳和郑明明咬耳朵:“还不取消农业税啊,都人命案了。”

    郑明明耸耸肩,这事哪里说得清。

    陈凤霞和朱主任又谈了几句大米的事,有机大米认证得加快,先以绿品的名上架销售,走品大米路线。

    “回我们草拟个合同给农场这边过目,后面要没什么问题,就签约吧。”她笑,“刚好稻晒好了打了新米,我要多买送人。”

    摸着良心说,这大米虽然还没贴上有机大米的标签,但相当可以。

    朱主任又兴起来:“这是玉王妃。别看日本的越光大米名,其实他们自己都更认可玉王妃。今年这个的少,要是卖的好,明年我们多些啊。”

    他一直把人送到大门,才挥手别。

    面包车开上了大路,郑国才自言自语:“其他田里什么呢?”

    搞大棚蔬菜?上元县的大棚蔬菜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搞的人不少。而且大棚蔬菜的投成本可不低。除非走品路线,否则不容易卖价钱来。但是品路线的话,当地的条件恐怕就不太符合了。

    金杯面包车开了加油站,等待车加油的时候,郑国睛扫到了前面卡车上装着的木材,又冒了句:“树?”

    谁知小三儿本来嫌弃汽油味难闻,这会儿却跟着喊起来:“树,要致富先树。”

    陈大爹也附和:“树不错。以前华家沟,就是凤霞你三婆婆家那个生产队,他们当年就是树卖木材,那会儿就他们生产队富。”

    郑国哑然失笑:“那可不容易,十年树木,可要好多年才能成材呢。”

    陈了句嘴:“我在书上看到有速生杨哎,那个好像很快就能成。”

    陈凤霞听他们讨论得乎朝天,直接挥手:“嘛要想着树砍木呢,换个思路,就跟秧田一样,成苗了换地方。”

    郑国看妻:“你是说果树苗?”

    这也是条思路,到时候专门给人提供好果苗。

    陈凤霞摇:“不,我的意思是景观树。”

    她一本正经,“拉动需创造就业就得增加对基础建设的投,住宅不说,小区里面少不了草树木。建设园城市,首先起码得有有树啊。总不能指望人家现撒吧,肯定得移栽。别的不说,就林荫两边的树,那是多大的需求量。加上各个单位搞绿化,同样得有树木。还有就是学校,现在大学城都往郊区去,学校盖好了总不能光秃秃的吧,又要多少草。你别的东西来怕农药超标达不到标准,你树苗来,又不要人张嘴吃,你怕什么呢。”

    她越说,车上的人越觉得有理。好像这的确是个方向啊,而且是个容易打开销路的方向。因为一开始就能消化,不行就自己先用上。后面再逐步打开销路。

    郑国竖起大拇指:“还是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