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 分卷阅读36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一项好举措啊!可以促友好国之间密无间的,还能解决国缺的问题,拿他们多余的东西,去与其他国家换取他们需要的东西,如果遇上战争之年,就连最迫在眉睫的粮问题都可以解决。

    大清的粮、棉及菜不一定是最佳的,若是来新的,还能研究改良更好的良

    只听胤礽娓娓来,再不像幼时的若悬河,条理分明地诉说着温雅之语,不知不觉,康熙与陈廷敬都陷了沉思之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清官府主动去与洋外的商人谈生意。”

    “既然要谈生意,大清就需要培养大量可以与他们的人才,大清得派遣自己的人走去,伸手,睁开,去探索外边的世界才是。”

    胤礽:计划二,说服汗阿玛接见各国使臣。

    这个计划需要的前期准备是培养大清自己的外语人才,派遣大清的人才去国外,增加解除海禁后的对外合作,从而引越来越多的国外人来到大清这里,包括各国使臣、传教士及国外商人等。

    于是目地又绕回来了,改革军制暂时看不效果,但购买洋枪、洋炮是可以短时间达成的,沙皇俄国可以雇佣哥萨克骑兵来侵扰大清边境,大清为何不能雇佣其他国家的佣兵呢?这也是可以短时间达成的。

    只要大清与沙皇俄国开战,一心寻求通商路线的传教士们会竭尽全力促成他们和解,他们会不断地周旋其,为两国之间牵线。

    胤礽知仅仅上奏恳请汗阿玛接见使臣,那汗阿玛面对国外使者居的大国帝王心态定不会将这当回事,朝臣们也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之,他们也不会将国外使臣当回事的。

    可若是有其他诱惑为饵,好多多,与大清国本粮有关,与大清百姓们生活息息相关,那可就不一样了。

    陈廷敬都上钩了,汗阿玛这个立志要青史留名千古一帝的恐怕也不会任由摆在前的好溜走。

    果不其然,陈廷敬主动将去年的粮收支平衡汇报给了帝王听。

    乍一听起来,大清的粮库存逐渐在上涨,可随之而来的则是大清百姓的人在不断增,消耗起来也很迅速。粮仓之的余粮看似足够,实则一遇上什么天灾,就需要拿去应急,整而言这一项平衡如同踩钢丝般,张兮兮。正是因为如此,康熙才会尽量避免两作战,同时应对沙皇俄国与准噶尔汗国于大清国力的损耗太大了。

    康熙的手指敲击着桌面,沉:“那么,大清又用什么与去外洋人期稳定的易呢?”

    “汗阿玛恐怕不知,在外洋人的心目,来自东方的丝绸与瓷,金贵到只有皇室才能用得上,法兰西穷奢极的贵族们喜这些,英格兰富可敌国的大财主也喜这些,大清不仅需要,也需要商品,最重要的是,重新捡起汉唐时对周边世界的影响力。”

    大家都以为大清是天朝上国,那没事,那就顺从大,大清需要这样大上的“包装”来行文化输,经营自己的国际形象。

    第199章 (捉虫)

    胤礽所阐述的诸多“好”,与如今朝贡贸易系之大不相同,他所称的与国外商谈贸易,竟是将那些“附属国”都当了合作对象来平等对待。

    康熙听着也就罢了,陈廷敬虽心动太殿来的利益,到底还是败给了上国之思想。

    陈廷敬:“外国贡向来有年限规定,在朝有定制,如是依太殿之意,会毁去祖先们此前定的规矩,恐有妄行之忧。”

    胤礽一都没担心,还笑着说:“规矩是从何而来的?是前明朝来的规矩,前朝的规矩若是都正确,那还有我朝什么事儿呢?今时不同往日,大清的富庶繁荣,要在汗阿玛的手起飞了。”

    他朝康熙眨眨,之前还在谈论严肃的话题呢,一会儿就现了说话脱的原形。

    陈廷敬:“……”

    他不瞎!

    许是在太殿吃了亏,又与太许久,陈廷敬对这位储君也算是有些了解了。

    人前倒是能端得住,就是人后那淘气调,显然是被皇上给来的!

    若非皇上将太殿溺过了,以这位殿的天分,还有汤斌、李光地等德才兼备的太傅教导,又怎么会歪成这样呢?

    瞧瞧他上回在太殿吃亏,皇上那理事的态度,陈廷敬摸得清皇上的心思,当然不会没的将那句“慈父多败儿”宣之于

    大国在上的思想,朝文臣们对国际形势短视,这些都不是个事儿,胤礽小时候还会为此生气,为此着急,这会儿都已经修炼了僧侣一样的淡定心境了。

    大臣们年纪大了接受不了新鲜事,那就培养一代吧,老臣们一个个老胳膊老儿的,折腾起来令人心虚,还是年轻一些的来折腾。

    谁都知利益驱使人心,只要尝到甜,大清与国外之间的就会从原先的凝固状态逐渐活跃起来,年轻人渴望建功立业,可比官场老饕们更有冲劲的多。

    陈廷敬属于相对年轻的那一卦,从他来手,还不是因为他是即将上任的尚书?

    康熙瞪了他两,示意他老实,他说:“去岁,朕令准许本国商人对外贸易,准许外来洋商前来港贸易,不朝贡之例,且一律对货商船之度征税。”

    大清开放了对外贸易,其的定制是阁共同商议之拟定的,照商船度征税简单暴,节省了大清的麻烦,还能提外来洋商所带货的“价率”,大清官府只需要坐等着收税,就可以白捞一笔,抱着能赚就赚,不能赚也无所谓的心思,也难怪各国都积极派遣使者前来大清,恳请京城面圣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清对海上商业贸易的立法在朝全面商定来并得以实施,由此带来的是大量周边邻国与大清之间越来越亲密的贸易往来。

    各地港商船激增,仅仅从东瀛来往于大清的商船,就足有八十五艘。

    除此以外,还有尼拉和达维亚等以争相前来,但这些都是在港,在官府的与大清商人的贸易往来。

    他们派遣的使臣同样没能有机会前来京城,因为京城这边接受外国使臣接见的朝贡时间还未到!

    康熙开始教导胤礽,他对胤礽:“因大清解除海禁,对外来商船一视同仁,而相较于更远一些的地方,大清商人更乐意与东瀛之类的邻国行贸易。”

    这是明摆着的,东瀛人受汉之文化影响,懂得来大清的规矩,他们是大清朝贡最为“乖顺”的一批附属国之一。而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