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 分卷阅读23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这两日家里,刚好多了些布料,我便与你也了一个。”罗用站在他家旁边那个小土山上,对面的乔俊林说

    “你家究竟余了多少布料?”乔俊林笑问。

    他午的时候还听人说呢,罗家兄妹几个,给郑氏那闺女也了一个,说是家里余了些布料,这会儿罗用又这般说,余那么多布料,他们怎么不去衣服?

    “倒是不少。”罗用笑嘻嘻说

    “谢了。”乔俊林难得也笑了笑,这一两年时间以来,他笑得愈发少了,难得笑一次,面上却透着几分僵,不过罗用还是觉得这小笑起来好看的。

    乔俊林抱着这一个鹅绒枕回到许家客舍,住在客舍里的那些郎君们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连给罗家喂猪的妇人的女儿都能得个枕,乔俊林作为罗用的好友,能得这么个枕也不奇怪。

    只是……

    “这针脚着实不够齐整,莫非是他们家四娘的?”大伙儿对罗四娘的印象就是这样,耍刀还行,针线嘛……

    “得倒是结实。”乔俊林隐隐的,就觉得这个枕很可能是罗用自己的。

    “那倒是,那丫手上肯定怪有劲的。”一旁有人说笑

    “我听闻她还会刻皂模,刀甩得也灵活,怎的针线就得这般不好?”男人们有时候也八卦,尤其是像这刚刚吃过晚饭又没地方可以去娱乐消遣的

    “莫要这般议论一个小娘,像什么话。”有人终于听不去了。

    “哎,不说她不说她了……”有人连忙讨饶,一群大老爷们讲一个小姑娘的是非确实是不像话。

    罗家院这边,罗四娘这会儿正哼着她阿兄教给她的小调,拿着针线对着一盏油灯着一个荷包呢,她的荷包不知怎的,被磨了一个窟窿,这会儿她就打算在那上边打个补丁。

    这荷包旧旧的,打上补丁以后看起来就更旧了,灰扑扑一个小荷包,瞅着着实没有多少,但是不得不说,那一针一线在荷包上面的针脚,还是比较细密整齐的,至于乔俊林的那个枕,还有关于罗家四娘针线功夫十分蹩脚的传言,那存粹就是替她家兄背的锅。

    问题是这锅背上了还甩不掉。

    究竟是自己针线功夫蹩脚更没面呢,还是她家兄堂堂一块棺材板儿对着油灯穿针引线更让她觉得没有面呢?

    罗四娘想来想去,还是当她自己针线功夫蹩脚好了。

    第151章 通了

    就在衡氏父全副心投到脚踩式打谷机的制造去的时候,在离石县北面的三川河边,崔翁一家则在尝试着行密封墨瓶的生产。

    早前罗三郎从他们这里定了一批小瓷瓶,虽然最后成功上盖的只有少少的二十来个,但那二十来个可都是卖上了二百文钱一个的价的。

    崔翁和他的几个儿都认为,只要可以掌握到这个制作密封瓶的技术,他们制陶坊的生意将来肯定是蒸蒸日上的,就像离石县城里的衡氏造车行和殷氏车行那般。

    但是在这个没有机械化生产,事事都要靠手工完成的年代,想要顺利制作大批量的密封很好的瓶,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原本他们是想瓷瓶瓷盖,但是并不可行,失败率太了,一百个里面都没有一两个能够成功对的,在寻找对的过程所耗费的人力也十分大。

    然后他们又想到了木盖,可是要在小小的一个墨瓶盖侧,用小刀刻一个顺畅的可以与瓶相合的螺旋形纹路,同样也不是一件容易到的事。

    崔翁父几个对着这个难题琢磨了许多时日,结果却还是一筹莫展。

    最后没办法,老抱着他们最近来的一些成功或者失败的瓷瓶,找罗用去了,希望罗用可以给他提些建议,毕竟这最初也是他先想来的,而且在崔翁等人看来,整个离石县再没有比罗三郎更聪明的人了。

    而罗用果然也没有让崔翁失望,他给崔翁提了一个想法。

    就是瓷瓶的盖可以浅一些,不用那么,盖的边缘微微向扣,瓶盖与瓶之间无需得十分严丝合,只要在瓶盖里,稍稍垫上一层杜仲胶,瓶盖旋的时候,瓶就会被用力扣在杜仲胶垫层上,这样一来,不仅能起到密封的效果,杜仲胶的用量也十分节省。

    崔翁在得知了这个方法之后,真是如获至宝,再三谢过了罗用,然后又从他这里买走了一些杜仲胶,便兴兴回家去了。

    罗用告诉他的这密封瓶盖的法,其实就是后世玻璃罐瓶的法,非常地简单实用,也很常见,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认真观察过,罗用也是在完了第一批墨瓶之后,想了又想,才想起来还有这方法。

    先前他们建泥作坊的时候,那些烧泥用的土窑,都是在崔翁的指导修建好的,甚至他还亲自参与了前面几批泥的烧制,因为有他的加,让罗用他们少走了许多弯路,这回罗用想了这方法,对方刚好又过来找他取经,于是罗用就没有保留地把自己能想到方法全盘告诉了他。

    崔翁回家以后照罗用所言制造墨瓶,果然很快就被他成功了。

    那墨瓶的盖的直径,也就是跟铜钱差不多的,现在他们不用杜仲胶制作整个瓶盖,而是只在瓶盖里铺上薄薄的一层杜仲胶垫片,这样一来不仅省胶,密封也很好,因为有杜仲胶的阻隔,在盖上瓶盖的,就算墨瓶倒了,墨也不会直接沾到木上,所以也就不用担心墨渗透,最后把整个瓶盖都染得黑乎乎的。

    从原来的整个杜仲胶瓶盖,到现在只有瓶盖里面的一片胶垫,杜仲胶的用量节省了十倍不止。

    崔记制陶坊产的墨瓶,一个只卖三十文钱,一时间订单的人就很多,其很大一分都是住在许家客舍的这些郎君们在买,他们要买些墨,与自己的鹅竹笔,一起寄给远方的家人朋友。

    和这些东西一起被寄去的,还有他们从罗用这里学到的算术法。

    太原城距离离石县比较近,受到的影响也比较早,但是反应最大的,还是安城那边,倒不是因为这新制的鹅竹笔和墨给人带来了多么大的冲击,真正给他们带来冲击的,主要还是那被简化过的几何方面的一些算术法。

    在很多人看来,相对于这极其简单的,就算是刚刚启蒙的稚童都能顺手拈来的算术法,那些个什么笔啊墨啊的,都是一些毫不起的旁枝末节,本不值得关注。

    但是也有一些嗅觉灵的,已经从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大事小事件之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