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 分卷阅读20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挣钱不多,一天到晚的也是不少活。

    就在距离泥作坊前边不远的地方,挨着路边那里,现如今也已经修上了一溜儿土坯屋,每个屋里都砌了大火炕。

    工人们白天在这边工,吃的是大锅饭,晚上就睡大通铺,条件虽然称不上多好,但好歹白天能吃饱肚,夜里也不用挨冻。

    “嗨,不辛苦。”那弟拘谨

    “你先喝碗姜汤。”罗用从旁边拿了一个陶碗,从篮里摸了一个饴糖放去,然后用大勺从陶瓮打了一大勺姜汤给他。

    那弟捧着一碗姜汤,一脸的兴,一边还不忘招呼其他人:“都快过来喝碗姜汤,我师父还往里加了饴糖呢。”

    旁边一些工人早就竖起耳朵等着了,这会儿听他一招呼,一个个笑嘻嘻的就聚了过来,罗用倒是没有再给他们加饴糖,刚刚他往陶瓮里撒的那些,也够这一大瓮姜汤都带上甜味儿的了,这一篮饴糖,细的,也能用上十天半个月的。

    这大冷的天,每日喝上一两碗辣辣甜丝丝的姜糖,不仅能驱寒,多少也能补充一量。

    刚刚那弟喝完了一碗姜汤,又把碗底那块没化完的饴糖放到嘴里嚼着,看得一旁其他人很是艳羡。

    在这年,不男女老少,都少有不吃糖的,这时候的人普遍都缺营养,甜不仅是大家神上的向往,上同样也需要这量的

    像饴糖这东西,他们这里的人勉都还吃得着,就是觉着贵,大多不舍得吃而已,蔗糖就十分难得了,本地并不产,都是从外地运来,价钱也是得很。

    罗用猜想,这时候的甘蔗应是没有后世那般甜,糖量没那么,要不然以现在蔗糖这样的价钱,南方那边的农没理由不去大力植。

    说到蔗糖饴糖,罗用倒是还知糖,是用甜菜加工提取来的,只可惜他的空间里面并没有那甜菜

    罗用这边一心只想着甘蔗糖甜菜糖,却不曾想,几日后,倒是有人给他送了另外一糖。

    送糖的是村里的殷老大,也就是当初事的殷大娘的父亲,当初他闺女事,罗用帮忙寻人,大伙儿一同力把那闺女给找了回来,转这时间便过了一整年,罗用早将这件事忘得差不多了,却不想他们家却还念着呢。

    秋里,殷家那两在田间地挖了许多白茅回去,一搓洗净以后,再将它们捣碎了,用清,再用小火慢熬,最后得到那少少的一糖,这糖便叫洗心糖。

    殷家人这回给罗用送来的,竟有一小罐,也不知要捣多少白茅才能得来。

    这洗心糖最能燥祛心火,偏又没有什么寒,很是养人,罗用对这罐糖也很是珍惜。

    每晚睡觉前,少少兑些糖给家里这些小孩喝去,就算夜里火炕烧得些,也不怎么容易上火。

    第133章 昆仑

    这一年冬季,在大唐北方,一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自由集市,正在悄然成型。

    在刚刚冬的时候,这还只是一些居住在草原边缘靠近原的牧民们自发组成的小型集市,后来就有不少外地商贾听闻在这个地方能买到价廉皂和羊绒,纷纷赶来这里货。

    再后来草原上其他地方的人又听闻这里聚集了许多商贾,能把他们这些日积攒来的皂和羊绒卖到好价钱,于是便有不少草原的牧民们向这里聚集过来。

    等到时间十二月份的时候,这个集市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了。

    原本对于商贾们来说,冬季并不是行商的好时节,天气寒冷,行路太过艰难。但是对于草原上的人来说,季夏季和秋季都是放牧的季节,他们要驱赶着羊不断寻找草丰的地方,等到了冬季以后,草原上没有了青草,他们也会把牲畜或屠宰活售卖,理掉一大半,在这个季节来到这里参加易,就成了非常不错的选择。

    这时候的关城州,人们只要登上城墙,就能看到大片的毡帐篷。

    很多游牧民族都有制毡的手艺,像毡靴毡帽这些东西,在原地区偶尔也能看到有人穿,只不过大多数人一般也就是穿个新鲜罢了,这时候的草原地区还没有什么染技术,他们的毡制品颜也比较单一,看那一个个天然羊毡帐篷就知了,他们目前的工艺平还相当落后。

    大草原上缺,这些毡除了颜不好看之外,往往都还带着一些羊膻味。

    所以在这一片集市里,味那是不怎么好闻的,那一个个的毡帐篷都透着味儿,被圈养在帐篷旁边的牲上自然也有味儿。

    牧民们上有味儿,商贾们也没好多少,甭是从哪里过来的,走了这么远的路,没味儿都走味儿来了。

    好在这大冬天的,天气寒冷,草原上风又大,倒是也没把谁给熏着了,反正大伙儿上都差不多,谁也别嫌弃谁就是了。

    “一碗炸酱面!”

    在一条泥泞简陋的小街上,搭着一个十分宽敞的毡棚,那棚三面都搭上了毡,只有那临街的一面大敞着,棚里摆了不少胡桌胡凳,这时候那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

    “好嘞!一碗炸酱面!”在这里跑活的那些年轻人,有些个瞅着像胡人,有些个瞅着又像汉人,这况在这片靠近关外的地方也是十分常见,很多汉人上都有胡人的血统,胡人那边也差不多。

    不多时,一碗香乎乎的炸酱面便被端了上来,那小伙儿利落地把那碗面往桌面上一放,里喊着:“三文钱。”

    “给。”那汉应声便拍了三枚铜钱在桌面上。

    若换了在西坡村,三文钱都够一个炸酱面餐的了,不仅有炸酱面,还得有小菜,有粟米粥,在这里就是一份炸酱面,再给你一小碗面汤,其他的就不用想了。

    偏偏每日来这里吃面的人还很是不少,这地儿靠近关外,商业相当不发达,餐饮行业那就更别提了,所以赵家人能在这里开个铺卖炸酱面,大伙儿都是很迎的,生意自是不必说,这棚二三十张桌,一天到晚都没怎么空着。

    这时候铺里的客人有埋吃面的,也有边吃边聊的,所聊的话题,大抵也就是你家还有多少羊,打算什么时候卖,这两日的皂又涨价了之类之类。

    这么大一个市场,价格时有起落,牧民们手里但凡还有存货的,都在琢磨着究竟什么时候卖货最划算,能挣得最多,卖早了担心没赶上好价钱,一直留着又怕最后砸自己手里

    “……你那些羊绒还是早卖吧,待过了年关,可就不值什么钱了。”

    “过年怕什么,我还想留着明年再卖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