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宁在墓园门等了四五分钟,另一辆车也在门
缓缓停
。外公连同表舅一家皆着一袭黑衣,面容端肃。
听到车门啪的一声合上的脆响,方宁意识地回
望了一
。
后面已经没有人了。嗯,还好赵芝没来添堵。
小舅舅要过去搀扶,陈老爷摆了摆手说不用。
虽然他摆手的动作很决,可每走一步,膝盖就抖一
,好像已经脆弱到无法承载
躯的重量。
他的背虾米似的佝偻去,
发短短几年间就像是脱过
一样,再不见一
儿黑亮的光泽,变成了又蓬又草的脏灰
。
方宁看着外公的背影回想:他今年多少岁了?
自从外婆去世后,她就不太能记得住外公的年龄。
在心里默默算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是76岁。76岁是个怎样的年纪呢?
大概是秋分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树叶即将褪去最后一抹残绿,被风一就
了
神气,变得
枯而薄脆,更是再经不得一
儿风
雨打。
外公也老了,这几年老得尤其快。
一行人向北,再向北,穿过一列列墓碑,因为走得太缓慢,像是总也到不了似的。
终于,他们在一块黑的石碑前停
脚步,碑上盖满尘土,碑上还挂着一朵灰灰的绸
上一年的这个时候,它应当还是极鲜艳的大红
。
小舅舅把那朵旧绸取
,从袋
里取
朵新的挂上去。
外公默默地等他挂完,伸手低声
:抹布。
小舅舅拧开一瓶矿泉倒在崭新的白
巾上
后递给他。
外公接过,手向前够,脊背也因此弯得更,像是快要折断一样。爸爸妈妈在他
侧护着,防止他跌倒。
抹布在石碑上颤巍巍地游移着,上面金的字逐渐变得清晰。照片
印着慈母 袁玉兰 之墓,两侧是生卒年月。
他反复拭的时候,方宁和另几个小辈就在碑前的小案台和地上摆上果供,皆是些时令
果、糕
一类的。
外公好不容易把那覆着无数新尘旧泥的石碑净,吭哧吭哧地
了几
气,无比疲惫的样
。他的目光往右边瞥了瞥,对着正往盘
里装蛇果的方宁说:那边也摆一
吧。
方宁,新拿
两个盘
,一盘装了两只
红而饱满的蛇果,另一盘叠了几块绿豆糕,双手平端着往右边去了。
另一块碑前,小舅舅已经在打理了。
一块同样制式的石碑,只是没有照片。面刻着的是孝男 陈今书 之墓。
陈今书是陈婉琴和陈知骐的亲生哥哥,生于1972年4月11日,殁于1976年7月28日,幼年早夭,所以他一直是家里不算禁忌的禁忌,很少被提及。
1976年7月28日,唐市发生了度为里氏7.8级的地震。在这场举国震惊的大地震
,有20余万人丧生,其
也包括陈家的大儿
陈今书。
有关她这个大舅去世的细节,方宁不得而知,也从没有人谈起过。
但从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卦,方宁听闻,正是因为这位大舅舅在唐市的大地震
死亡,外公外婆才又生了小舅舅。
这个传闻是很有据的。陈婉琴生于1975年12月冬至,陈知骐生于1977年8月末,算算时间,刚好是地震那一年年底怀上。
四十几年前,重男轻女的思想较如今更为固,城市和乡村都是一个样,家里没有儿
是要被亲戚和街坊们指指
的。
在这背景之
,陈家夫妇才会在陈婉琴
生不到一年后就急着再生一个孩
。
那年代,人们生活本就窘迫,更不用说遭此大灾。
方宁的外婆袁玉兰初都没毕业,没有稳定工作,只能给人打打零工。外公陈自来在当地的一所小学里当老师,教语文偶尔也兼职数学,还算是份
面的工作,但工资
平也很一般。
最难的时候,他们只能顿顿吃榆钱、红薯和豆腐渣。
但即使这么难了,没有儿也不行。
从陈知骐生后,一直到他去参军的这十八年里,对于陈家夫妇而言,年年都是坎儿。两个孩
上学成了家里最大的
销。要
学费,买校服,买运动鞋,买书本什么都得要钱,一块钱恨不得掰成八半来用。
正因为过得这样辛苦,所以陈知骐当年不懂事不好好学习才会被打得那么狠。毫不夸张地说,陈婉琴和陈知骐上学的机会都是他们父母从牙里抠
来,拿命换来的。
在他们住的那片,多少人家的孩初
就辍学打工了。家里养两个孩
,还都能读到
的其实是少数。他真是太不珍惜这个机会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虽然陈知骐没能考上大学去参军了,这对于当年的陈家夫妇而言倒也未必完全是坏事。军队会发补助,还饭,十八岁之后他就再没从家里拿过一分钱。
假如两个孩当年都考上了大学,
销会比
还要大不少,那样的话,他们真的不知
怎么才能供
弟俩一直读到毕业。
==
仅以此章纪念很多年前我在唐山大地震去世的亲人,以及所有罹难者。
晚上还有一章,是3000收藏的加更。
满3000珠再加更一章。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