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 第十卷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三章 执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五郎的奏章到达安的时间真是碰巧,很是时候。河北采访使杨思也上奏了对河北军政民的见解,并建议朝廷推迟大工程的时间,以稳定舆。杨思是个文官,和里的当红宦官杨思勖名字相近,却不是一家人;杨思勖本来应该不姓杨,宦官的人认为有辱祖宗,一般都要改名换姓,就如前朝宦官力士本姓冯一样。

    采访使杨思的奏章基调与政事堂宰相们的政见“不谋而合”,又加上张五郎这个北衙系的人也是同样的意见,宰相们就有得说了。南衙大臣在朝里支持张五郎提的“任用胡人为官以胡治胡、改善东北各族关系、扩大安东都督府建制”的主张;同时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政事堂的办法是采用杨思推迟征丁修城的建议。

    但里没有反应,没有皇帝的首肯,一切主张都是枉然,朝廷无权达政令。

    河公主在看奏章,见那幺多人将东北的事儿说得很急很严重,忍不住就在薛崇训面前说﹕“天是哥哥的天,大臣们也是一片忠心。”

    薛崇训不予置评,神也不见急,面带微笑﹕“这奏章不是功课,有的可以上准奏、有的要送回去让政事堂重新拟奏,当然有一些搁在里就行了,什幺也不用。”

    河公主茫然不解地看了一会薛崇训,微微翘起嘴,带着一丝撒气无奈地说﹕“哥哥是皇帝,您说怎幺办就怎幺办了。”

    薛崇训坐了一会,门看雪,不一会同在温室殿书房的姚婉也走了来。他便看着雪也不回地说﹕“你也和河公主一样的看法?”

    姚婉﹕“郎君搁置奏章,自有理,我相信您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薛崇训听罢心,不由得转打量着姚婉,她忙垂不敢与之对视,天气寒冷她脸脖上的肤看起来仿佛更白净了。薛崇训脸上轻松随意的表忽然一改,沉声﹕“参与政事的人,我只告诉你实话。我可能没有更好的办法,大臣们的主张或许是明智之举……但是,河北防略是我年初就决定的事,现在遇到一困难就要随意推迟更改?我必须持原路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是权威!”

    姚婉微微动容,抬看向薛崇训的脸,只见他又恢复了起先的淡然,在院里轻缓飘洒的雪,他眉宇之间的英武之气比以往更加收敛,显得安静了许多。姚婉不禁用仰慕的气幽幽说﹕“只要有郎君在,一切都不用担忧。”

    刚说到这里,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就破坏了安静淡定的气氛。薛崇训回一看,只见廊的另一走来了宦官鱼立本,远远地站定就弯腰﹕“皇上,边关急奏。呈相公看了说很急,婢不敢怠慢,赶里打搅您来了。”

    薛崇训的目光从鱼立本的脸上扫过,观了神就问﹕“哪里了事?”

    鱼立本﹕“西北吐蕃,末氏吐蕃吃了大败仗,山远报到朝廷,恐怕是近一个月之前的事儿。那末氏真是不给皇上争气,人牲畜损失了大半,咱们送过去的粮兵甲也被夺了不少,要不是当时天气骤变风雪封路让逻些城暂时休兵,继续打去末氏诸恐怕已被完全消灭净了!老天爷帮了他们一个忙,但只要一开气候变好,吐蕃南北再战,末氏恐怕再也抵挡不住,覆灭就在前。”

    “这消息是从哪里报来的?”薛崇训问

    鱼立本忙答﹕“回禀皇上,鄯州,从派到吐蕃的晋朝官员那里得到了公文。”

    薛崇训的目光忽然黯淡了一﹕“这幺说就不是末氏为了迁故意危言耸听了。”

    “是,皇上。”鱼立本的腰弯得很低,虽然没见薛崇训有绪反常的迹象,但鱼立本仍很张,只怪他运气不好恰好今天当值,没报喜就罢了还报了个大忧。这时听得薛崇训说“我知了”,鱼立本不敢多说一句话,也不问其它,忙执礼告退。

    而这时政事堂和阁两的大臣们都呆在衙门里,无一缺席,随时等待着皇帝的召见,但一直没有动静。政事堂的六个人都坐在张说的书房里喝茶一边说事儿一边等着,张说坐在上首,其它人分两边坐在椅上。边疆的,远在安的这些决策大臣鞭莫及,大家能的只是从大着手调整策略;就算有日行几百里的快,此时的通讯仍然很慢,政令见效也需要时间,预计末氏的崩溃和吐蕃战略的瓦解会在明年开后,可是这会儿真的是拿办法的关了,要是等明年开战了再想办法,那是什幺办法也不用。

    张说表严肃地开﹕“时至今日,府兵名存实亡,以健兵为主的武备是国家主力。健兵要领衣甲、兵、粮草、战、军饷,这些都是国库负担,好在常备,坏是一时无法增兵太多,国库负担不起。末氏的牵制一旦崩溃,吐蕃威胁可能死灰复燃,西域、河陇、六诏都要增兵防备,以保持我大晋对蛮夷族的优势。”

    程千里﹕“我们没法攻吐蕃原,只要吐蕃没有利用之机,终究是原大患;而东北反复的契丹、奚占地不过数州之广,人也少,没有实力对原造本威胁。武备国策重西轻东才是正啊。”

    “程相熟知兵事,看法与我相同。”张说忙拉拢程千里,他沉默了一会又,“为了稳定河北,须调返河东幽州两镇兵;要保守营州不失,只能让安东都督府增兵。东北兵力权重太大,

    营州驻扎的健兵太多了。”

    窦怀贞﹕“榆关外多是胡人,咱们为何非得迁那幺多人过去、驻扎那幺多健兵?依我看,杜暹打来营州也是功劳,封了一个边将征募边军就行了。”

    “如果窦相公说的法用,营州何以多次易手,依附的胡人何以反复无常?”张说没好气地说。

    在政事堂的看法里,攻占营州的负担显然比得到的利益要大,拿商人的话说就是亏本生意。不过攻占此地的杜暹都升官了,这项军事行动也得到了皇帝的承认,现在去翻案既得罪人阻力又大,反正不好办。

    当然朝臣们并不认为开疆辟土有什幺不对,只是以往在东北的取都是以收买招降胡人落为主、直接调兵驻扎为辅,利用政治和外的办法来降低成本。去年起薛崇训及一众武将的大臣极力想在东北扩张,占领营州后区划州县迁徙百姓驻扎健兵,这扩张和以前的法是完全不同的。正好当时吐蕃,突厥被驱赶到漠北,晋朝外围的军事压力骤减,所以在营州的一系列行动没有什幺问题迹象;这会儿西边吐蕃的局势稍有变动,问题一就暴来了。

    的问题,如果照政事堂的政见有非常脆的解决办法,健兵直接放弃营州,地方兵守得住就守、守不住丢了也属正常,毕竟那地方活动最多的是胡人,还没有汉化。营州失守会带来很大的牺牲,迁徙和被放到关外的汉人一旦失去营州据境不容乐观;不过晋兵回防河北幽州一带就很容易,那里是汉民已有的土地,通便利,守卫的成本要小几倍。

    另一方面,人们发现辽东气候寒冷,可那里的土地既可以游牧也可以耕作,对汉人来说就十分有价值了;只是迫于晋朝西面的军事变化,心急也不容易消化地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