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 第九卷 祠祭大泽倏忽南临 第七十四章 xia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薛崇训想了很多,然后又来到了金城那里,让金城代替三娘为他的想法笔录。因为他觉得金城好像天生对某些新事很有理解能力,与其说是让她帮忙记录,不如说是一倾述,倾述自己的思想。

    前世有个人说了一句话给他的印象很。有一次他闲来无聊,便随对一个女人叹了一句﹕独行是因为无人分享。然后那个人说了那句话,当你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有人分享的哦。当时他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理,所以记忆尤。而今到了“一定”程度,已位极人间,才有了新的一番境界,其实独行是无论谁都会面对的,哪怕他是人人奉承的天。所以才需要倾述。

    薛崇训很随意的姿势坐在蒲团上说了很久,停顿的时候,脆把双手抱在后脑勺上,仰躺在地板上了。幸好金城的里一尘不染,就算是地板上也非常净。他躺在那里沉默了一会儿,转一看正好看见挂在墙上的一幅墨山画,气势磅礴意境远。他忽然想起一个词来“卧游”,好像呆在屋里也能受到山川之间的意境。

    安静了一会儿,他又继续缓慢地说﹕“定好科举资格后,首先要改变是翰林院和国监,然后才能设定分科、分级的科举系。翰林院要分文、理、艺三类,而国行这方面的学习。”

    金城公主听罢脸上闪过一丝不解,薛崇训看在里,明白她的疑惑﹕为何还有艺这一类?一开始就取消诗词歌赋的考试,而且试卷在批阅前要重新誊抄,书法也就不重要了,更不考丹青和音律,翰林院却要专门设这一类,不是和实用基调相悖?

    薛崇训不知该如何表达,但他认为这个和新科举奠定的实用并不矛盾,因为他想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但他此举只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判断,却无法像推论公式一样对结果行阐述论证。更无人能帮助他行论证,他是称孤称寡的人,是独裁者,所以有时候重大决策竟然只能靠直觉,也许这只是一场豪赌。

    “文修史、参政、拟旨;理研究数学、理、化学,顾问工科;艺修书画、音律、棋艺等。”薛崇训慢吞吞地说完,又停顿了片刻继续,“之后是分类科举的系。但凡有生员功名的士人开始分类,第一士科,考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主考经义和问策,乡试之后成为举人,举人可以候补官;也可以监继续学习考会试、殿试成为士;士必然有官位,最低外放县令,最有才能的人到翰林文院任职。

    第二考国监的理学类,第一科就考数学,经义与问策科作为次要;这类监生可以考翰林理院,赐,之后在翰林院研究理科,或、工官职;也可以候补地方各级、工科官位。

    第三直接考武举,武举可以到飞虎团训练之后任命为武官;也可以继续考武备堂,赐武士,为大将之才。最后一是对于琴棋书画有造诣和突破的人,最后可以翰林院,也赐。”

    薛崇训初步拟这一制度,以科举所为选人才的主要途径,再以其他两次要的授官方式作为补充﹕一是有和爵位的贵胄世袭爵位,逐代降低勋爵;另一是有功劳的大臣弟可以免去前期科考,直接监为“萌监”,能以举人的份授官,也能直接和其他国监生一起考三科士。

    他构思之后又拿来笔录的草稿亲笔行修改和整理,反复斟酌和思索,这个过程了好一段时间。最后自认为以明代制度为框架的系还算比较合理,终于接见了苏晋,准备让这份卷宗开始实施阶段。

    卷宗作为密文到苏晋手里,不得公诸于众,薛崇训让苏晋先看看,然后才决定愿不愿意接手。在召见快要结束的时候,薛崇训很认真地看着苏晋﹕“你不是一定得办这件事。”

    苏晋外号苏侍郎,阅近官场起伏,他刚拿到密卷还没来得及看,单从薛崇训那句平淡的话里就听了两个玄机。首先这事儿是一个机会,薛崇训为了回报他的拥立之功,必因这件大事而让他位权重,不然这幺多朝廷重臣为何独选他?然后此事有风险,责任重大,所以薛崇训才会特意说“你不是一定得办”。

    苏“侍郎”将卷宗密存在各衙门,每日上值之后才取来在书房细读。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皇帝亲笔,可见薛崇训对此事的重视。苏晋阅读了两遍,对变法有了自己的预测﹕可能士科将是士人追捧的科目、其他类会变成冷门,因为士科更适合一心仕途的人,而经义问策也是读书人更熟悉的容(不过从生员资格的关就普及了数学,显然达到了皇帝的期望);然后这样标新立异的科考容会在士林争议,肯定不是谁都会称赞成的法

    数日之后苏晋就准备拟奏章正式上书,由自己提这项变法。无论风险如何,皇帝给了机会,没有退缩的理。

    正式的奏陈,先是政事堂的宰相看到,照规矩要给理法,再递到阁、皇帝那里。但这回苏晋的奏章政事堂没有批阅,只是看了一遍就直接送阁去了。宰相们一看容,又是阁臣苏晋上得奏章,用脚趾都想得来它并非苏晋的政见,本就是薛崇训的主意,和苏晋唱双簧罢了。

    薛崇训打算先把这份奏章拿到朝里和大臣们议论一番,探一

    两个衙门大臣的态度再说。这次御前议事参与的南衙重臣一共就那十个,一个也没缺席,薛崇训少见地穿正式在紫宸殿参与。

    一开始众人都显得很谨慎,因为人们一旦了自己的态度,以后就不便改变了,否则会给人政见不定的印象。苏晋照薛崇训的密卷容在廷里详细阐述了一遍,薛崇训也不轻不重地问了些问题,最后询问大臣们的意见。杜暹先赞成了苏晋的奏章,接着阁另外两个人也赞成了,这倒是他们事先就商量得差不多的事。

    而政事堂也没有和阁唱反调,他们也明白这事儿是薛崇训要的,和阁关系不大。张说等人随即也认为革新科举利大于弊,连李守一也没有如何反对……科举取士到了今天实在是一发展趋势和共识,人们已找不到有说服力的论据来反对;而数学是薛崇训写的书,大臣们也不愿意拿这个细则说事儿,那是明显和皇帝过不去。

    薛崇训早就料到改革科举只是难选主持大局的人,在两衙不会遇到多少阻力,只是没有料到展会如此顺利迅速。他脆就趁打铁,当场封了苏晋太少师的荣誉衔,旨他主持科举变法。

    苏晋认为新科举制度要两年之后才能开始,现在天宝二年冬,第一次在各地行生员资格考试应在四年季,接着四年秋闱开始第一次乡试,新士的产生大约在天宝五年天。因为新科举有一门天人完全陌生的科目《数学》,在此之前要印刷书本传到各州,并给士人以习学的时间;饶是如此薛崇训明白天宝四年的数学科也只能考简单的试题,人们学习的时间太短,不过他也不可能把一项国策拖延四五年才去实施,只能这样了。另外朝廷要在各设学政衙门、在州县设州学县学,要改变翰林院国监的格局,这些都需要时间。

    等这一系列安排好之后,就在今年冬天,薛崇训终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