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 第九卷 祠祭大泽倏忽南临 第三十六章 松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次日一早正逢十五日,规矩要在元殿举行一次大朝,目的是在隆重的礼乐的威仪和霸气,一般参与人数众多包括外国使节,不会议什幺正事主要是走过场。但薛崇训一起床就叫人传等候在德妃殿外准备迎接御辇的宦官鱼立本,对他说﹕“元殿路太远了朕懒得走,你去传谕,叫来参加大朝的人各回各门,该嘛去;让政事堂及阁官员照旧到紫宸殿议事。”

    薛崇训比较倾向实用主义,正如不喜各宴会,同样对那礼乐也不怎幺兴趣,于是一句“路太远”就把重要的大朝给推了。他是这幺想的﹕有的皇帝几十年从不上朝照样能坐稳位置,我旷几回临朝也不是什幺大不了的事。

    这时候没有钟表,里常用沙漏计时,但沙漏不是很准,一般晴天是看太开始工作时间。当太光照到各阙大门的台阶上时,大伙便各自去该去的地方开始一天的工作。而政事堂及阁大臣共十人则要先走大老远的路去紫宸殿面圣,参加常规的御前会议……又要见到朝门的那两颗松树了。

    其政事堂六个人看起来气氛不太好。因为昨天他们讨论东北事务时吵起来了,没论结果来;本来打算今天大朝之后继续讨论的,有大朝的日通常没有御前议事,这就有了一天的时间准备达成一致,不料薛崇训忽然旨取消大朝……兵家还不打无准备之战,何况庙堂之上,也难怪他们的脸看起来不怎幺顺了。

    而今阁加决策机构之后,格局有了微妙的变化,政事堂几个人不能在御前才吵,不论时不时有分歧都应该勉达成一致之后再说事儿,否则他们面对阁的观将会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清晨的光照在紫宸殿门外的两颗松树上,把影拉得老,天空很蓝无云,此时的北方地区既无工业污染又远离海岸,晴天是比较多的。那两颗松树形也极为有趣,正好政事堂和阁的人各站一堆。如果换作平时政事堂那边的树闹一,一是因为他们有六个人、人多,二是政事堂的宰相门资历老得多,有的是在官场混了几十年的主各逸闻趣事张就来,闲扯起来一接一十分活络。可是今天他们却显得非常沉闷,本来对东北事务的意见就存在分歧,临时这会儿讨论显然是来不及了。

    李守一的观与张说相左也就罢了,张说现在还有担心程千里的想法,昨天午程千里在温室殿见了他的侄女淑妃,一直到现在也没听程千里提起这事,也不知说了些什幺。这大明里说大也大,占地极广形如一座城池,有人数万;说小也小,人们常常琢磨的也就那幺几个人,都在一办事,有丁事儿都瞒不过大家,程千里见了后的妃,他没说但同僚们心里却清楚得很。

    过得一会儿,沉默不语的程千里总算开说话了﹕“书令、各位同僚,我有一言,举荐东北兵总一职,程某不能胜任,也不想去没有万全把握的事。”

    张说一听,一张脸拉得更了﹕“论语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曰﹕舍我其谁。重任非程相莫能胜任,你怎能临阵退却?”

    程千里正﹕“今上应天命而南临,必是能选人用人的明君。若是今上也认为我是能托东北事的最好人选,我自然当仁不让;若非如此,咱们争也是枉然,反而不利于国家。”

    张说还有话想说,这时传旨的宦官就来了,让大臣们立刻殿。他只得作罢,暂且不能说得太多。

    今日的议事地方在紫宸殿正殿,或许是薛崇训昨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今早神还比较好,议事的地方便能看他的心。十个大臣先去找到自己的席位坐,是跪坐,较为正式的场合少见椅凳之类的家。过得一会儿见薛崇训走门来,大伙便换了姿势跪伏在席位上行礼,等他走上了宝座坐定说一声“平”,大伙才依旧坐

    果然薛崇训一坐上去就开门见山地说﹕“昨日阁杜暹上书言东北事,提取营州之策,诸位议一议,有什幺意见但说无妨。”

    他提来之后就不发表任何态度了,只呆坐在宝座上听一帮人拐弯抹角引经据典地论证,其的废话量是非常大的。这也没办法,若非必要乾坤独断,他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大臣们议一议最后达成一致,只有这样才更利于实行,毕竟央决策之后要落实还得要面的六合执行。

    特别是李守一的各为民作主的论调,废话又多,薛崇训心里已经对这个人有厌烦了,但他还得忍着尽量不用事。朝廷不仅需要刘安这样实的人,刘安可是贪财又好的主,还得需要一些德的人和一风气,否则所有人都贪也不是什幺好事。

    好在李守一孤军奋战起不了决定的作用,政事堂大分人都支持取营州的方略。阁也没有什幺反对意见,因为上书的人是杜暹,本就是阁学士,其他三个人没有及到他们的原则的一般都不会坼自己人的台。

    于是薛崇训又问﹕“谁任行军总比较妥当?”

    张说微微转看了一窦怀贞,窦怀贞会意急着站了起来,抢答﹕“取营州必集数镇兵以十万计,能将十万兵者,臣举荐兵尚书程相公。”

    话音刚落就听得一个不不缓的声音﹕“杜学士能提方略,自是有成竹在对营州局势有过远思量,人选还是提

    略的杜学士更为妥当吧?”说话的人是张九龄,阁除了杜暹的三个人,显然张九龄对官场看得最透彻,他反应很快,立刻就回应了一句。

    议事议到这份上已经产生了分歧,但薛崇训仍然没作声。在决策大事的时候,他经常地好似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仿佛一个态度﹕你们说咋办就咋办,他也不说好歹。所以有时候议事在温室殿里,他在幔惟后面些琐事或者打瞌睡,也不影响大臣们决策大事。

    用人的分歧早在薛崇训的预料之,他也不想掺和,就看看人们最后能争个什幺结果。不料这时了一个意料之外的事,程千里竟然站起来﹕“臣不敢保必取营州,恐辜负了朝廷重托。”

    阁大臣顿时诧异﹕谦虚当然没什幺,但现在争执的时候他站来这幺谦虚就有奇怪了。

    薛崇训也不禁打量了一程千里,开﹕“朕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沙场之上哪里有万全之策,必取之法?只要尽力就行了,尔等谋事不用担忧太多。”

    程千里﹕“陛宽以待人,臣更是惶恐有负圣恩,还请陛另择贤良为之。”

    张说的脸十分难看,坐在前列一言不发。现在这况,政事堂已经落了风……不仅现代人看重人的自信,古代也同样如此,自己就说自己不行了,怎幺叫别人信任他能把事儿办好?程千里的言论已经不限于自谦,就是在说他不能胜任。

    争论因此缓和来,大伙都沉默着等待意料之的敲定人选。

    却不料薛崇训这时说﹕“今日议事便到此为止,明日再议,散了罢。今后的奏章政事堂先‘贴纸’写事儿的概要和理办法,贴在奏章封面上;然后阁‘草拟’批奏,朕看完之后就用奚。”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