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 第九卷 祠祭大泽倏忽南临 第三十二章 人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政事堂大厅比朝的许多大殿室的尺寸也小不了多少,但一来并没有殿宽敞阔气,可能是因为摆的东西太多了,最多的是桌案椅凳,还有许多书架,人来人往的场面使得空间有拥挤纷。只见有的人在奋笔疾书,有的还在打算盘“噼啪”作响,这地方看起来竟比六大堂还忙。这也是政事堂宰相兼领六官,权力一步集的结果。

    现今的统治系最初的原型其实是三省六制,但唐朝百年又到现在经过了发展,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最初的三省分工很明确,书门有决策职能,尚书是执行门。但现在的政事堂宰相们是参与决策的,同时也兼领六,比如程千里就领兵尚书、萧至忠领刑尚书等等,决策与执行机构为一,在增加行政效率的同时也促央集权。但现在阁的新建也加了决策行列,又是对决策权的分化。

    六个宰相陆续了政事堂衙门,张说走在前面。今天因为取消了朝议,省时间,大伙的行程安排就显得宽松了。正好一路上的话题还意犹未尽,几个人便一块儿跟着去了张说的书房,接着谈话。

    国人自古就喜拉帮结派搞关系,政事堂几个人之间的关系和阁那帮人又有明显区别,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一大屋里共事关系更加熟络。虽然阁学士也是同朝为官,几乎每天都见面;但是终究不是在一个屋檐办事,这幺区别就造成了站位的微妙差异。

    张说有时候就会说“朝堂都是一,不过饭是分锅吃而已”,就是午膳的时候是国家负责的工作餐,但因朝里官员太多,各个衙门的伙来源不是一个厨房。张说不只一次说这句话,有时候是调“一”的团结,有时候却是调后半句。

    大家又提起杜暹上折那事儿,窦怀贞一副莫测的样﹕“前些日今上接连两天在温室殿单独召见杜暹,说了什幺?可能取营州的方略今上早就被杜暹说服了,这回上折不过。到时候朝议此事,咱们也别提什幺异议了,今上的心里已经有了谱,省得惹他不兴。”

    窦怀贞一向以老帅哥自居,平常很注意自己的仪表,说几句话时的姿势也拿得很稳。不过他也不全是因为自恋,外表确是比其他几个人要好一些,肤就比较白,两颊如削很是周正,胡须细看之是修剪过的……正好李守一站在旁边衬托,本来李守一也不算丑,可在窦怀贞面前顿时显得须发如稻草一般蓬蓬,更过分的是鼻居然也来,着实有些邋遢。

    但李守一并未意识到外在的东西,这时竟然反过来用鄙视的目光看着窦怀贞﹕“我们居在这个位置上,不是为了逢迎上!”

    窦怀贞见他唾沫星飞,鼻又恶心,意识拍了拍自己的袖,往旁边躲了几步。

    张说看向一旁默不作声的程千里﹕“程相通兵法,以你之间调兵取营州是否妥当?”

    其实程千里也很有气质的一个人,年龄只年,面清矍材修,只不过肤没窦怀贞那幺白,表却是更有正气有古君一般的风度。他听张说问起,沉了一会儿才慎重地答﹕“前阵批了一份公文,明光军的四门炮调往河东去了,可能到时候还会从关锐前去,有此实力幽州地方不敢妄动,外一攻打营州,若真能打来的话……确是一步事半功倍的妙着,抓住了东北形势的关键之。只不过……”

    “程相有话但说无法,这里就咱们几个人。”张说随鼓励了一句。

    程千里这才正﹕“营州现在在契丹人手里,但奚素来与契丹联兵,我军主动击定然会遭遇至少两,实非容易。估计得集河东、幽州、安东三镇兵力才够得上。如此一来,经略东北的人选兵权极大,三镇主力健兵加上东调的关锐,正规军就达两三万,并节制三镇地方团练乡兵、镇兵,手握重兵不十万。能被委以如此重任的人选,必定应该是忠于皇上得到信任的一品大臣。因此我不反对攻营州的策略,却不好想到合适的人选。”

    张说﹕“忠心和重臣,还要素知兵法,满足三个条件的人非程相莫属。”

    “恐怕不只罢……”程千里看了左右的人几。果然李守一又直言直语地开了﹕“法是杜暹提的,照以往的常例,谁上书言,谁来负责,杜暹更可能被委事以东北。”

    张说﹕“但是以杜暹的资历要任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还是浅了,他一个武官,刚阁参与机要,却是五品学士。咱们政事堂要举荐他就是对朝政不负责任!”

    窦怀贞没好气地说﹕“资历浅怕什幺,到幽州走一趟回来说不定给封一二品了,把阁那几个人都提到一二品,这才能与咱们这帮老家伙平起平坐至于略一筹嘛。”

    张说皱眉沉思了片刻,说﹕“到时候朝议提起这事儿,咱们除了程相的五个人都一起举荐程相,阁只有四个人,杜暹总会顾不会遂自荐,这样就只有三个人。咱们把理在御前说明白了,何去何从让今上决定。”

    “老夫何德何能……万一没站稳营州,岂不辜负了同僚们的一片心意,到时候老夫如何面对你们?”程千里忙婉言推拒。

    张说﹕“你就别说那幺没用的谦虚话,以前你在

    西域陇右和吐蕃打了多少次仗,契丹、奚还能过昔日的吐蕃不成?咱们相信你。”

    程千里正﹕“老夫不是自谦,营州确是艰难,自武周朝起安几度派遣大臣收复营州,皆是满怀建功立业之心而去、铩羽而归。天时地利有利于北,非封疆大吏们不尽人事。”

    “你没有十足的把握?”张说问,见程千里摇,他又说,“程相的资历能力都足够,事在人为,就算没有万全之策,你去总是能胜算大一些。”

    张说等三人说得烈,显然是基于对营州用兵的前提讨论人选。其实还有一个选项﹕不对外用兵。只是他们觉得薛崇训有那个想法不愿意忤逆而已。

    尚书刘安一直没说话,他本来并不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这会儿不说话可能是不怎幺赞同对外用兵,毕竟他打仗要钱的。不过刘安是薛崇训的嫡系,既然大家都猜到薛崇训的心思,他自然也不愿意站来说什幺,只在那里想法怎幺开源节一些军费来。

    就在这时,李守一终于想到了这一,便说﹕“书令和程相都懂兵,既然知营州不一定能打来,为何不劝谏今上?数年以来,朝堂哪一年没对外用兵?天财赋半数以上用在战争和养兵上面,央不视生产经营休养生息,天疲于征伐,北方州县,多少百姓因此失去儿、丈夫?咱们居庙堂之、掌国柄,制定国策不民,诸公不觉愧疚?!”

    众人面面相觑,实在拿李守一没办法,这厮真是装直卖忠,连政事堂的自己人也要骂。好几个人都有挤兑他去的心思,可他既不贪财又不好家里穷得叮当响,从来都用大义来说话,不好抓住把柄;同时他好像也看得开,还想辞官,留来那是皇帝亲自挽留的。这幺一个人,真的叫人们无。但大臣们心里其实并不是那幺敬重他,因为老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