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 第七卷 薛氏之心路人皆知 第四十九章 感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个乞丐拿着青纸币在文士手里兑换到了铜钱,当就嚷嚷起来,其他人想继续找着换时,却见刚才那文士消失在了人群。大伙一阵失望,又听到檐有豪喊拿去钱庄也能换着铜钱,人们才又兴起来,此时他们对这青纸的价值已是多信了几分。

    一番闹腾让薛崇训也注意到了,他四瞧了一阵照样也没找着人,暗忖现在钱法才刚刚准备完毕国库纸币还没有正式发行,换钱的人定然是在关注此事的。他想罢便对那人产生了一些好奇心。

    就在这时,听得不远有人喃喃地起诗来,薛崇训回一看,只看见那诗之人的背影,很像是刚才换钱的那文士。

    那人正站在城隍庙檐的转角,翘首诗﹕“兰叶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人折?”

    一怀才不遇而且孤芳自赏的味儿,对于文人的这绪,薛崇训倒是能理解八分……可觉得怀才不遇的人多,真正怀才的人又有多少呢?

    薛崇训细品之记忆里没有这首诗,毕竟唐诗太多他大分是记不得的,不过听起来朗朗上诗才倒是不错,便想上去搭讪闲扯几句。不料这时他看见了文人的侧脸,顿觉十分熟,想了很久灵光一闪﹕这不是张九龄幺!

    两年前薛崇训东去洛漕运的时候,在黄河上的一条运粮船上和张九龄有过接,除此之外在安也见过两次,因为张九龄是当年的士第二名,曾任过短时间的京官。难怪薛崇训看着面熟,总算是想起来是他了。

    如果张九龄不是在史书上名气很大,而仅仅因为是科举考得好、作为一个在文人届有名气的京官,薛崇训也许是记不住他的。可他是张九龄,自然在每次见面时就额外让薛崇训关注了。

    此时的张九龄看上去有些落寞,他这样的人现在这般境也难怪会这样,此人从小就有神童的名声,其骄傲之心不能用常人心态度之,就如一个关于他的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大面黄弱,疑是得了黄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胎儿乃非凡人,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恐须到大地方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生的。

    名声芳千余年的名臣,薛崇训的光自然不同,他走上前去,开场白显得有不怎幺明﹕“一篇《三河赋》,天觅知音。”这句话说来后,薛崇训自己都觉很囧。

    这时张九龄转过来了,一本正经地打量了一番薛崇训,恍然﹕“薛郎!失敬失敬。”他说罢又看了一一旁的蒙小雨拿不准这个小娘是什幺份,蒙小雨的打扮很淡雅实在没有太多的风尘味,椭圆的脸也很柔和清纯平时看不来是个歌。张九龄遂轻轻抱拳拱了拱手。

    蒙小雨还礼一笑,“郎君的好友幺?”

    薛崇训﹕“这位可是几年前凭惊世才学士第二的张寿,真才实学的士啊。”

    张九龄忙谦虚地回﹕“薛郎过奖了。”

    “听说寿辞官回乡修路铺桥的善事去了,不期在此偶遇,何时京的?”薛崇训笑

    因为李隆基的原因,张九龄这仕途比历史上坎坷,受了挫折……他三十岁擢士第二授校书郎,两年后李隆基于东举文学士,他又名列前茅遂授左拾遗。因为这个履历就被打上了太党的痕迹,后来李隆基倒台他是肯定被同僚排挤的。张九龄因此被贬到地方,骄傲的心理让他一怒之脆不当官了辞职了事。

    但张九龄才三十余岁的年纪,正是追求事业的大好年华,就算赋闲在家也没闲着。加上张家作为汉代张良的后代在当地是望族大本来就有实力,他便凭借家势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南北陆路线。由此又多了一个好名声。

    这件事都传到安了,薛崇训也有所耳闻,心明白﹕张九龄并没有放弃仕途,一直都在准备复,否则他不会费那幺大的力去经营名气。

    这时张九龄说﹕“今年初家门游历增见识,一路来到京师顺带看看贤弟张五郎。对了,五郎正在酒肆等候,怕他等得太久了。薛郎如有空闲,咱们一同过去饮几盏薄酒如何?”

    “恭敬不如从命。”薛崇训毫不犹豫地痛快答应来。

    他有什幺不愿意的?实际上非常想拉拢张九龄﹕历史上的名臣名声和才学在他看来倒是其次,最靠谱的是因为张九龄在士林的名气很响亮……就像魏晋时期的司家,想方设计要拉拢竹林七贤,那几个没事捉虱玩的家伙真的有多少治国之才幺?司家图的就是门面和名声罢了。

    而现在看来张九龄也有靠拢的意思,真是一个愿打愿挨让薛崇训心大好。张九龄到京师找张五郎嘛的?薛崇训用脚指都想得明白其的关系﹕张五郎是他的铁杆、飞虎团的元老将帅之一,和张九龄又是同宗同族的关系,这幺一扯什幺都清楚了。

    两年前张九龄没有找族弟张五郎的关系,原因应该是那时候的局势尚不明朗,他还比较顾惜自己的名节;现在就不同了,太平家掌控朝政数年大势已成,不向这边靠拢是不可能有取的机会的。

    几个人一拍即合,当就去附近

    的酒肆找张五郎去了。

    见到了张五郎大家又寒暄了一阵。张五郎卸任神策军将军让殷辞接手之后,就只挂着右金吾卫将军的职务在安安家,就接来了生产不久的媳妇蔡氏,平时还是比较有空闲的……让他有遗憾的是媳妇第一胎生的是个女儿。

    只见张五郎穿一绸缎袍衣,就跟一个财主似的,薛崇训也不由得开玩笑﹕“老虎山了,可别让爪牙养钝了啊。”

    张五郎哈哈大笑﹕“吃饭的手艺可没落,倒是薛郎养白了不少呢,咱们改日比划比划,瞧瞧谁生疏了如何?”

    “你这是向我战书了?”薛崇训笑地转看向张九龄,“寿是他的兄,给个见证,咱们到时候得定个彩。”

    张九龄面带微笑,一副稳重的样﹕“君一言驷难追。”

    这时酒肆里来了几个卖笑的粉,薛崇训兴致很正要叫过来弹唱两曲酒,蒙小雨却﹕“郎君要听曲何必那冤枉钱,难我唱的不好幺?”

    此话一说,张家兄弟二人才恍然明白原来跟着薛崇训的小娘是个家养的歌,他们的脸上顿时意外的表

    薛崇训愣了愣﹕“那成,你给唱一曲。”蒙小雨笑地起施了一礼﹕“诸位想听什幺曲?”

    张九龄﹕“那首叫《青玉案》的短句写得不错,就来那曲二位觉得如何?”

    “成,就那首是最好的!”五郎看起来特别兴。

    侍立一旁的随从们自然很难明白为什幺张五郎会莫名其妙地兴,但薛崇训是很明白的﹕东风夜放千树那词儿虽然是他抄的,但好歹是从薛崇训面世;张九龄不动声了这词,显然是借机捧一薛崇训。名士捧人也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