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 分卷阅读2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不时召阿婆来,可闱要挟带东西,也不便利,阿娘定是许久不曾饮过家的酒了。

    今日是阿婆寿辰,举家庆之际,阿娘不能亲到场,心必是怅然的。

    夏侯沛早早退席回来,为的就是要与皇后一同,以免夜孤寂,让阿娘独享惆怅。

    酒是装于一手可握的小坛,皇后掀起盖来,一阵酒香扑鼻,满是熟悉的香气。

    第19章

    到了七岁,夏侯沛仍然居住在,只是她的斋居之所,从皇后寝之侧搬去了后有一独立的殿宇是皇后划,让夏侯沛坐起居。

    既然回了,夏侯沛便不再拘着外面那副沉稳的模样,跪坐到皇后的边,低声将今日所见所闻都细细说了一遍。

    皇后接过那巧的小酒坛,并未人,而是自己一直捧在手心。听得夏侯沛说罢,她:“如此便可。”

    “阿婆寿辰,大兄也有赐。”夏侯沛想起寿宴方始,东官带了太的厚赐,来贺老夫人大寿。

    皇后:“大郎在礼节上,向来是一丝不苟的。”

    “阿嫂也是细致之人。”太妃赐的贺仪是与太前后来的。

    皇后便:“氏好教养,大郎得一佳妇。”

    想到大嫂氏的温柔婉转,与一丝不差的行事,夏侯沛,仰首看到皇后,她又摇摇,故作老成地叹息:“风飒飒兮木萧萧,思人兮徒离忧。见过阿娘,其他女哪儿还得儿?”

    这话要落到一成年男,便是十成十的轻佻无礼,幸得夏侯沛小,说什么,都调。皇后也只不轻不重地说了她一句:“巧言令。”

    夏侯沛贴上去,抱着皇后的手臂,笑嘻嘻:“哪是巧言令,分明字字真心。”

    从夏侯沛五岁之后,皇后就不能轻而易举地将她从自己上拿来了。故而这时,皇后的脸上少有地显些许无奈,温声:“坐好了,总这样粘到我上来,让人看到,是要笑话的。”

    夏侯沛不以为然:“儿抱自己的阿娘,无关之人,为甚要笑话?”说是这样说,她却也松了手,只是位置不曾后退,乖乖地挨着皇后坐着。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皇后心生愁,若是公主,与母亲亲密一些,倒是寻常,可是皇,最迟不过十四五岁,重华便要建立自己的事业,到时,将不会有这般平易温馨的相,到时,棘手的难事也会一件一件接踵而来。

    二郎已娶妇,女家乃是一御史之女,并不贵,但品德上佳,容亦十分众;三郎的婚姻也在圣人与魏贵人的预备,接去诸皆要成家立业,总有一日,要到重华。到时,要如何度过这一关,又要如何与重华说明她与她那些兄的不同?

    皇后心的担忧随着时日飞逝而越发沉重,但她的面上从不会分毫,拍拍夏侯沛的手,:“时日不早,你去安置罢。”

    夏侯沛不肯走,赖了一会儿,直到赖不去,方去了自己殿

    到了她所居的殿宇,夏侯沛脱外衣,换了件轻的袍来。

    阿郑捧了来,侍奉她洗。夏侯沛洗过手,:“将书房的灯掌起。”

    阿郑犹豫:“天黑,再读书,恐坏了睛。”

    夏侯沛一笑,:“无妨,多一盏就是。”虽是灯油照亮,但得多了,殿也是有如白昼,她在灯就着亮光,并不必担心伤了睛。

    阿郑闻此,便不再言,趋步了寝殿,往书房灯。

    待夏侯沛整理过到了书房,那几盏铜铸就的枝桠状的灯盏都已亮。

    放置了笔墨的矮案上已整齐地叠放着她近日在读的几卷书,夏侯沛到案后跽坐,神严谨而认真,就着案上放的一盏铜灯,翻白天读了一半的典籍来看。

    此时人们写字,已大多习惯写在纸上,但有多数珍贵的古籍都是在竹简上的。夏侯沛一面开,一面摊开竹简,看罢,又卷回去,放到一旁。卷时格外小心。此时还没有印刷术,许多书都是孤本,丢了便没有了,故而,书本在当世是极为珍贵的品,其贵重程度,不黄金与丝绸。

    灯光微微晃动,夏侯沛倒映在墙上的影也跟着摇动,她人小,影却是很大一个,在漫漫黑夜,显得有些孤寂。

    过了一个时辰,人轻声趋步上前,到了夏侯沛的旁,低声问:“十二郎,天已不早,可要歇了?”

    夏侯沛抬,望向墙角滴漏,的确已不早了。她将书本整理到一旁,站起,一面向外走,一面:“勿使阿娘知晓我这个时辰才睡。”

    人闻言微笑,:“十二郎每回都要这般嘱咐一回,岂健忘如斯。”

    夏侯沛一笑,不再多言。

    她得尽量早睡,这个年纪睡眠不足,是要的,且她每日都得早起去师傅那里上课,睡得晚,第二日力不济,反倒是得不偿失了。

    她上课是在太学,与诸皇一同,授课的是太学博士,个个都是饱学之士,领的师傅是太学祭酒,即是她的外祖父崔远

    太学为天学府之首,皇帝刚称帝,戎未歇,便先兴文教,创立太学,为的,是“养天之士”。但凡有德行,有悟,资质上佳的学,不论世家寒门,皆可太学。然而,话虽如此,天底蕴,皆在世家,寒门,哪有那么多的书本供学习呢?无书可学,又哪儿谈得上资质与悟?故而,说到底,太学,多是世家占据,也有一些勋贵,勋贵与世家在太学是称得上泾渭分明的,平日也说话,但总能让人一便看谁是世家,谁是勋贵,还有一些极少数的寒门,只因世家矜贵是矜贵在骨里,数百年底蕴浸,并不是模仿得来的。

    其时选官,并不是靠科举,靠的,是一名叫“察举制”的制度。所谓察举制,便是由州郡在辖区寻德行学问皆上佳之人,供予天,此为“贡士”,贡士才能如何与州郡的考密切相关,若是不堪用,是要直接追责上供之人的。如此,寻常寒门弟,如何敌得过有名望的世卿世禄之家?除非如吴老先生那般德行学问皆好得人人赞叹,否则,寒门刺史郡守之?故而,选官虽是各地与朝诸公(太常)在荐,荐的也多是世家与郡望。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官的捷径,便是太学。

    夏侯沛便有一表兄,通过太学选士,月便要仕了。

    皇们虽在太学,但与寻常学自不是在一间屋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