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 - 分卷阅读5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一份之前确认由周有霖签字生效, 调取灾银的文书,被证明乃是伪造。周有霖本没有见过、更绝不可能签发这份文书,但仓库里的钱粮, 却的确就是用这份文书调走的。

    能够模仿周有霖字迹甚至接到他的印章,此人必然十分亲近,因此周有霖边的属官均被提审。然而这些属官众一词,都表示自己并不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周有霖自己也无法指认到底是谁陷害了自己,案一时陷停滞。

    不过在三司扩大了提审范围,一一提审这些属官们边的小吏随时,新的证据现了。据一位小吏的说法,他知一位属官乃是左撇,擅左手书。

    这位叫德的属官左手所写的字,被证实跟伪造文书上系同一人,案便又有了一步的展。

    然而没等三司一步提审此人,查明后是何人指使,那黄德便在狱用腰带上吊自杀了。据狱卒的说法,他临死之前神神叨叨,反复念着一句“救命之恩无以为报”。

    而经查实,周有霖的确曾经救过黄命,这才将之收为己用。而黄德平日里在诸多属官之,也的确属于比较亲近他的那一拨。这一回栽赃陷害他,实在令人费解。

    于是又有人提,或许这是周有霖自导自演,就是为了洗脱嫌疑呢?

    案又重新陷扑朔迷离之

    因为重要证人死亡,线索断了,因此三司只能再次提审一人等,从审起,希望能发现新的线索。

    这世上的事毕竟总会留痕迹,所以在案停滞了几天之后,又有了新的发现。

    说起来,此事还与那两位被抓起来的御史有关。这两位御史,本是在调查周有霖的时候被人抓住关押,因此他们一直以为抓自己的是周有霖的人。然而据周家一位目睹他们被抓走的人的说法,带走他们的,乃是怀州府衙的人,与观察使衙门并无关系。

    前面的案还没有查清,又牵扯了淮州知州张文骞,案越发复杂了。

    这个时候,负责审理此案的三司主官,分别掌、御史台几大理寺,跟刑案讼狱打了一辈的三位官,不由生不妙的预,总觉得这件事背后只怕牵扯甚大。

    而作为朝官,知官场各结和关系的他们,更隐隐已经意识到了这件案的指向。

    三人聚在一起商量这上报的奏折该怎么写。理说,既然有了新的发现,自然是顺藤摸瓜查去,但是继续查去的后果,他们并不知自己是否能够承担得起。

    要糊其辞,草草结案,如今是最好的时机。以后牵扯了,再要脱便十分困难,说不得连自己都要陷去。

    然而不提君之禄忠君之事,在其位谋其政,便说他们自己,走到现在这个位置,自然不可能没有野心。但从这里往上,每一步都很难,想要有所建树,便不能怕事。若是这件案能办成铁案,必然会成为他们政治生涯十分辉煌的一笔。

    但是话又说回来,经历了灵帝献帝两朝,帝王对政事不上心,朝臣们也都习惯了混日,真要提起神来办事,也不免瞻前顾后。——万一他们豁去了,太皇太后却没有究的魄力,又当如何收场?

    “且看这折送上去之后的反应吧。”最后,御史丞顾先

    “只能如此了。”大理寺卿文旭捋了捋胡须,附和。刑尚书张玉荣见状,自然不会反对。三人斟酌一番词句,便将奏折写好,送了上去。

    这封奏折,是何不平念给太皇太后听的。听完之后,太皇太后便问,“此事当允否?”

    何不平低,“自是当允。”

    等太皇太后批了“照准”二字,他才仿佛闲聊一般,“只是淮州与京城相距甚远,这一来一回,不免耽误工夫,却不知何时才能审个结果来。何况来回所费不菲,均要朝廷承担。如今国库空虚,这般耗费,着实叫人痛惜。”

    “早知如此,该让钦差在江南将此案审结。”太皇太后亦皱了皱眉,忽然问,“如今弱再将此案发还江南审理,是否可行?”

    何不平心一喜,连忙,“倒也有这样的先例。”说着举了两个例,“本来朝廷设置各级官衙,就是为了理当地事务,若事事都要闹到京城来,反倒不像样了。此事虽大,却也只涉及江南一省,本就该在当地审结。”

    太皇太后想到当初是顾铮请求,自己才将案移到京城审理,眉皱得更

    三司主官再想不到,一份请求召淮州知州及其所属一应官员回京协理案件的奏折,居然会得到那么乎预料的反应。

    太皇太后虽然照准了这个要求,却又提此案发生在江南,而且似牵连甚广,审理起来必然十分困难,需要调取的人证证不少,江南路途遥远,往来不便,不如将案发还,派遣钦差前往审理。

    简直……荒唐。

    视朝政如儿戏,甚至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案背后到底勾连着什么,更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案会被送到京城来审理,着实让一应等着看太皇太后反应的官员们大失所望。

    其实,说句诛心的话,太皇太后蠢钝一些,朝臣们虽然觉得为难,却反而更加安心。

    怕的就是既不聪明,又总想着左右朝事。没有那个本事,勉手,最后会是什么结果不言而喻。

    如今的太皇太后,就多少有这样的意思。这个决定,竟叫人看不清楚,她到底是要将此案一审到底,还是要捂盖,不叫人去。

    好在并不是直接发明旨,所以三司选择了置若罔闻,先把已经准了的那份奏折给办了,着人前往淮州,宣召张文骞及一人等京。

    这个案乃是京城最近第一大闹事。京城百姓说政事,何况此案各跌宕起伏,都是谈资,自然引得无数人关注。就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贺卿,也不免听闻了一些言。

    上辈这个时候,她已经死了,自然不会知这个案。而来自现代的那份记忆,也没有那么细致的容。

    但不知为什么,她隐隐觉到,这份案似乎跟顾铮有脱不开的联系。

    他在江南待着的那大半年,绝不只是在赈灾。

    如果这个案真的跟顾铮有关,甚至是因为他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