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 分卷阅读27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聚在一起考试,其难度非乡试可比,他这次侥幸得了第一,却不敢保证回也能得第一,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温习。

    再者最重要的是,本没有证据证明那场火就是赵谨放的。

    事后赵肃曾经问过周围的人,但当时兵荒,大家急着逃命,谁也不会去注意有人纵火。

    从动机上来说,赵谨自然是嫌疑最大的,可从份上来说,他是自己的异母弟弟,就算赵肃位,也不可能单凭揣测去定他的罪,更何况他现在无官无职。

    一人之力毕竟有限,赵肃只能请杨汝辅代衙门调查,而自己先行上京,又让忠一有消息便去信告知他。

    却说他打好行准备上京,前还有一件更疼的事

    自从赵肃考取解元之后,每天都有人络绎不绝地上门提亲,在抗倭大捷之后,赵肃之名传遍乐一带,连巡抚也来函嘉许,提亲的人范围就更广了,其不乏官宦人家和书香门第,母亲陈氏每日拿着名册卷轴,几乎挑,连带赵肃也受荼毒。

    “娘,”赵肃扶额,“我就要上京了,哪来的时间娶媳妇,再说……”

    再说如今这的年纪才十七,与后世一比就是标准的青少年。来到这里之前,他喜自由,厌恶束缚,甚至还没结婚,来到这里之后,更加不会急急忙忙地把自己跟一个讲究三从四德的女绑在一起一辈

    陈氏迟疑:“可这些里面有些还是族夫人介绍的……”

    “就说我如今心系科举,无意论及婚姻大事,再有人来提亲,您都帮我推了罢。”

    陈氏叹了气:“为娘知你心气,看不上本县女,可也不能拖一辈吧?”

    明显陈氏是想歪了,但是这误会有助于事,赵肃不介意让她继续误会去。

    赵肃:“说不定京城有哪位贵人看上我,会把女儿许给我呢?”

    陈氏无奈笑:“你啊!”

    说笑归说笑,她是个好脾气的,又习惯了听儿的话,既然赵肃不乐意,陈氏也不会再勉,就此揭过话题。

    十月,赵肃一切准备妥当,便与赵、陈洙等人一乘船北上。

    临行前,知县杨汝辅亲率乐缙绅前往相送。

    这回乡试,乐县把两名,杨汝辅又拒敌有功,简直是双喜临门,连京里都发来嘉奖令,如无意外,可以想见今后几年的仕途都很平坦,杨汝辅风得意,现在连走路都带飘的,只差没在背后生两翅膀来。

    说来也算陈洙好运,当初他被赵肃甩,不久又大病一场,延误了返乡的时间,恰好避过倭寇来犯,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外患早已平息。

    时值秋,闽江上帆影,岸边丹桂怀香,纵然送别,也令人凭添豪气憧憬。

    杨汝辅殷殷:“少雍,伯训,你们可是乐的希望!”

    沈乐行笑眯眯:“少雍兄啊,要考个状元回来,我还有个貌的妹等着你呢!”

    赵慎海语重心:“少雍,你少小失怙,若你能金榜题名,你爹泉有知,必然兴!”

    其他又有若亲友凑上前来,说的无非也是一个意思,让两人争取拿个功名回来,让乐县也风光一把。

    陈氏是女眷,不好抛面,但该说的话在家都说了,还让忠跟着来送行。

    再看陈洙那边,也是差不多的况。

    赵肃与陈洙相视一,都在对方里看到无奈。

    好不容易摆脱了送别的人群,两人上了船,上躲船舱,不约而同地松了气。

    陈洙苦笑:“我怎么觉得肩上担突然重了许多?”

    赵肃拍拍他,心有戚戚然:“尽力就是。”

    那翘着二郎摊在椅上,全无坐相地嘲笑两人:“瞧瞧我,无事一轻,所以说啊,科举考试害死人,古往今来,多少人倒在这上!”

    赵肃扯了扯角:“你你爹为什么肯让你跟着我来?”

    赵换上一副谄笑:“肃哥儿,你到底跟我爹说了什么,在对你真真佩服得五投地!”

    “我只不过跟你爹说,会督促你读书,让你在京城里拜个名师,准备一次的乡试。”

    赵惨叫:“兄弟,本是同生,相煎何太急啊!”

    赵肃不再理他,转问陈洙:“伯训到了京城,有何打算?”

    陈洙见他们抬杠,忍笑:“先租个宅安顿来,以便能安心读书,不若我们一,也好有个照应。”

    赵肃笑:“正有此意。”

    陈洙从家里是带了个书童来的,赵肃没有经验,顿觉事事不便,等船泊在福州的时候,他也船买了个书童。

    那书童才十二三岁的年纪,是江西一带灾荒被父母卖了,又被人牙带到这里来的,生得瘦骨如柴,惟有一双睛还算机灵,赵肃见他识得几个字,便从人牙,给他起了名字,赵榕。

    “少爷,榕是什么意思?”没两天,赵肃平和的就让赵榕没了畏惧,还好奇地打听起自己名字的来历。

    “福州又名榕城,既是在这里……遇见你,就以榕城为名。”

    赵肃本想说“买你”,但他毕竟骨里还保留着一份来自数百年后的习惯,无法真把人当成贱如草芥的婢。

    赵榕恍然大悟,兴兴地给自家少爷洗笔磨墨,他生伶俐,许多简单的活计不两天就学会了,也因此赵肃有了更多的时间埋读书。

    赵肃很有自知之明。他知自己这次能拿乡试第一,固然也因为刻苦努力,但是一件事要成功,刻苦却只是其一个因素。

    在考试之前,他打听到本次乡试的阅卷官,是巡抚刘焘与学政宗臣,这两个人都是实务派和主战派,不喜虚文,这次还特地加上了抗倭的论题让考生回答,如果满篇辞藻华丽而夸夸其谈,必然会名落孙山,所以赵肃心里有底,事先在这一块准备充足,答来的卷自然投其所好,让阅卷官满意不已。

    只是这条策略若用在京城会试上,作用就不是很大了。

    一来会试的阅卷官更多,每个人脾不同,分归不同派系,卷要给每一个考官都审阅,你完全不知哪个喜行文华丽,哪个喜风格朴实,这对基本功的要求也就更,所以赵肃必须更多的时间,把四书五经都背熟读透,这样将来的把握也更大些。

    就这样过了两个多月,几人终于到达京师。

    上辈赵肃曾经在北京生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