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下有火 - 分卷阅读10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半儿原因还是受到革命的鼓舞,以及被优待军人和军属的条件所引。

    要知,这可能是丘历史上的第一次,参军不再是一痛苦的折磨,而成为了一荣耀。成为解放军战士的姑娘会受到全村人的尊重,由村公所设宴——即使容只不过也是玉米面儿和普通的青菜——而后敲锣打鼓地送着离开村。而她们的家人也会作为军属受到优待,村公所为此成立了“优属委员会”,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军属家地,借给军属家必要的农,还会安排富有经验的夫男会会员去照顾军属家夫、病人和老人。

    这可能是那些从小吃尽疾苦的贫农姑娘们这辈最光荣的事儿了。何况不久之前她们分到了地、过上了新的生活,甚至是娶了夫郎、有了自己的孩,而如果国民党再打回这里,这一切就都要化为泡影。在这,她们自然是最积极地想要投军队的人。

    不过也有些群众对于革命的前景呈悲观态度。那些老人,特别是想要参军的姑娘们的老父亲,他们受人压迫、忍气吞声了一辈都这样活过来了,便有些不愿意去为了自己的权利而冒险抗争,更不想因此而有可能失去自己的女儿。虽然像北山爹这样积极抗争支持革命的老人也不算稀奇,但依旧有人认为和国民党打仗绝不可能胜利,而阻止自家女儿去参军。

    他们甚至由于害怕未来国民党回到丘地主、富农又要得势,到时候要来迫害之前清算过他们的人,所以把之前得到的“斗争果实”又偷偷送还给了那些地主②。

    当时还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制止这行为,因为很多人一面支持革命,一面却也觉得无论如何还是国民党的胜算更大。丘距离北平很近,在这儿消息传得并不慢,即使是十二三岁的小孩儿都会知,国民党有军的援助,现在已经在准备对解放区的攻了。

    然而与此同时,村公所依旧在动员村里的年轻人参军。并且丘的许多为群众所知的党员都带参军了。

    虽然原本因为伤退伍的张兴满没法回到队,而王元品也因为年龄缘故不宜去参军,但作为丘最早的三个党员之二,李有河与张全尾在解放区的动员达第一天就报了名。而民兵队里也有至少十个姑娘相继报名,其有六个都是党员。

    由于少年时期被军阀征的影,秋穆原本对于战争是颇为畏惧的。然而看到其他人都报了名,她也就跟着报上了。

    可是村公所的其他人却不同意她去参军。一方面是由于她是村公所的财粮主任,而碰巧她记账的方式都是统计的那一,跟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样,在丘很难找到哪个人能快速接手她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大家都觉得像秋穆这样知识分般的家伙,上了阵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加上丘报名参军的人也已经很多了,于是就把她的报名直接撤了来。

    秋穆虽然对于这轻视有些不满,不过她自己掂量了掂量,觉得她还是别去得好。倒不是因为她真的像那些旧时代知识分一样弱不禁风,而是由于她从苏联的法律上还算是苏联人,而且在布尔什维克党还有党籍,参军以后的确不好办。

    而接来,治安主任李有河、民兵队李福山和农会主席沈见宝的报名也被解放区撤了来。理由是丘这边儿距离北平太近了,一旦形势转差,就很容易在背面受到敌人的攻击。因此必须要留着一些有经验的,在丘随时准备组织群众撤离,以保护群众的安全。

    地里的冬小麦打来之后,丘们为了防止敌人犯后掠夺粮,又连忙安排村里的女男老少到山上寻找合适的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和主要的粮储存都藏在隐蔽的地方③。这样一来,即使国民党军打到丘,他们也找不到任何粮,而到那个时候丘的群众也能够安全地撤到山里,也有足够的粮可以维生。而由于国民党军队不可能期驻守到一个无关要的小村里,等到她们离开,群众就可以回到自己家,生活还跟往常一样。

    这样的安排对于老解放区的人们而言恐怕是习以为常的,然而对于丘大多数并没有经历过“有组织的撤退”的群众而言,还是颇有些令人恐慌。很多人一时间绕不过这个弯儿来,如果国民党打了丘,他们怎么可能安然无恙、不必接受国民党的统治呢?

    经过丘党支的一再解释,大家才终于明白了:一块儿地被国民党军暂时占领是并不重要的,因为那些“丘八”没有能力利用土地,她们只会也只能抢夺平民的粮、财,而没办法抢走他们的地。因此,持守住某一块土地也是不必要的,真正有用的是保护住他们的老人和儿童,并且尽量保住已有的粮和财,这才是他们可能受到敌人伤害的东西。

    而在保护住这些关键之后,他们还可以组织青壮年在山伏击小的敌人军队——作为本地人,他们自然比那些外来者更熟悉周围的地形。这就像是抗日战争时期打鬼和伪军一样,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敌人换成了国民党军而已。

    注释:

    见第二十一章的记载。

    ②见第二十二章的记载。

    ③见第二十二章的记载。

    ☆、第一百零七章:组织生产

    参军的新兵已经送走了,而这边儿正在播着玉米,那边儿便赶快把刚打来不久、晾晒的小麦运了山里。整个村里的人无论女男老少都在忙活,尽还见不着一个敌人的影,但谁都知对于这事儿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然而人们忙活的却不只是“清野”,在随时准备撤退反击的同时,还要在“翻”之后尽快组织生产。分土地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能活去,而更重要的目的便是从那些封建地主手解放劳动力,发动群众的生产,从而达到“组织起来”增加生产的目的②。

    任何一个生活在丘的人,稍微动动脑就能想到: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分了土地,却还是过得算不上很好呢?

    从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因为“不均”约束了人们的生产潜力,于饿死边缘的穷人们已经没有能力再去生产,而养尊优、留着指甲的地主对于生产力发展也毫无贡献。而现在,“不均”的封建统治已经结束了,“寡”便成为了最显著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也即将能够得到解决。

    这个解决的办法自然就是组织生产。

    其实之前早就有人看了组织起来的必要。以前地主雇人来地,一就是一百多亩,有牲、有大车,还有全的农,几个工一起使用来地。尽这些工受了严重剥削,但地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