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 - 分卷阅读20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慢就可以了,所以周从阿香那里挑了一匹布之后,就暂时搁在了书房里,没急着动手。定亲的事虽说行得很顺利,但也忙了小半个月,完之后就已经九月了。

    她之前跟唐一彦说好要商量一迎接几位大儒的事,却是不能再耽搁去。毕竟其住得最近的那位,最迟十月份也能到。在那之前,必须要将章程来。

    周将自己的计划完善之后,才跟石一起去找唐一彦和邱玹商量。

    大抵是因为订了亲,石现在的神风貌远非从前可比,对唐一彦和邱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坐在一起,都能够觉到气氛变得和谐了许多。

    “还没恭喜你们,终成眷属。”唐一彦可不像别人,不会用这件事来打趣周。尤其是秋回来时,周分明还在犹豫之,结果没过几天,就开始订婚的程了,这态度转得太快,他当然要揶揄一番。

    不过周的心态也已经完全调整好了,所以面对他的调侃本不以为意,谈笑自如的接了,“这话留着成亲的时候再说吧。”

    唐一彦眉一挑,“好吧,那就说正事。你上回说的那个什么计划,已经好了?”

    “什么计划?”邱玹问。

    唐一彦听见这个问题,连忙解释,“上回从城里回来,我告诉她七叔邀请的那几位朋友都要来了,她就说有了个新的想法。至于究竟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他可不希望邱玹以为他们都知这个计划,却只瞒着他一个人,否则自己估计要倒霉了。

    说完之后,她又往周手里一指,“她拿着的应该就是计划书了。”

    反正到现在,他们也已经习惯周有什么事,都先写个计划书的作风了。而且还真别说,有了这个计划书之后,一切都一目了然,的确是省了不少评估的功夫。能够极大的增加商讨的效率。毕竟有疑问的地方,周都会罗列来,供大家讨论。

    周便将一式两份的计划书分发给二人,“只是心血来的念,觉得应该可以成事。不过必定还有许多不足之,还要请两位兄帮忙指正。”

    邱玹翻了两页,便抬起,“的确是个好想法。若直接说要请他们留,在书院里任教,估计很难。但若是这样的盛事,想必几位宗师都会乐于参与。”

    毕竟,这可是会芳后世的大事。

    人生在世,无非是求名利二字罢了。这些大儒们大都潜心学问,对利益看得不重,至于名声,早就闻名宇的他们也没那么迫切的需求。唯一还能够对他们造成引力的,估计也就只有青史之上的一笔了。

    他们隐居在山上,无非也就是编书和教书育人两件事可。若是这些事都能够在万山村这里到,自然不会在舍此而去别。如此一来,把人留的把握自然更大。

    唐一彦也,“若这件事当真能成,那此地成为文坛圣地,便指日可待了。毕竟像我这读书的人,看了这计划书也恨不能参与其,即便是打手,估计也受益良多,何况其他人?”

    这会儿邱玹已经看到了周的问题上,他挲着纸页,若有所思的,“听说本朝立国时,本来是要召集天儒士京编书,只是后来不知为何并未成行。不如咱们就把这件事接过来,不拘多少年,只要这书编来,刻印发行,那便是造福全天的好事。这个地方自然能随之扬名。”

    “确定要玩这么大?”唐一彦吓了一,“以举国之力可以到的事,咱们还差得远吧?”

    周,“虽然我也有这份心,但皇室藏书何等丰富,自然可以编一丛书,咱们却没有那样的条件,还是一步步来。”

    “也罢。”邱玹想了想,,“那你们觉得从哪里手更好?”

    一直在旁边听着的石忽然,“我倒是有个想法。天读书人都要学习的经典,无非是四书五经。从古至今,但凡是有些成就的名家大儒,多少都对经义有过发祥。如今坊间传的四书五经,便有各不同版本,其容多有不同之,甚至有些分南辕北辙,乃至学们遇到相关容时,往往争论纷纷、莫衷一是。若能将古今注释都归集起来,编印成书,互相映照参考,将有争议之来,对天而言,这样一书想来更有用。”

    周在旁边听着,不免闪过一抹异。这不就是朱熹老先生过的事吗?在他之后,四书五经的经义容,多半都是照他定的基调来,逐渐形成了主的标准,也算是给科举考试定了“标准答案”。

    这可是能够享孔庙的大人啊,他们竟然要跟他一样的事吗?

    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没什么可激动的。因为他们只是提一个方向,真正负责编书的人又不是他们。但也可以想象,那几位老先生若是听了这件事,想来绝对无法拒绝。

    “不错。”唐一彦脸上几分兴奋之,“这个主意好,至少我觉得我七叔肯定会答应!就算其他人还有顾虑,让他老人家帮忙劝说,效果也比咱们开要好得多。”

    “那就定来吧。”邱玹微笑,“我虽然才疏学浅,但若能有几位给几位名师打打手,从受益,便也此生无憾了。”

    “那我回就把计划书拿去给七叔看。”唐一彦

    接来商量的是如何迎接和安置几位大儒。最后决定将温泉山房靠近间的三排院来安置他们。一排五,安置三人和他们带来的学生弟想必足够。而间那栋楼就正好用编书。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将这片地方收拾来,准备迎接主人住。

    忙碌的日总是过得很快,转就到了十月,受邀的三位先生也陆续到来。

    先到的是秦先生,他农家,年幼时为地主家抄书,遍读经典,十七岁时已经背了一肚的书。后来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位官员的赏识,对方给他写了荐书,资让他去书院跟着名师学习儒家经典,年纪轻轻就名扬天,写来的文章人人称赞。不过他本人无心仕途,考完了举人便背着包门游学,踏遍万里河山之后,文章越发老辣到,发人省。

    他本来在关的一座山上结庐而居,收了几个弟教导,一边研经典、著书立说,收到唐七叔的信之后,便脆的带上弟和全家当过来了。也是最有可能留在这里的一位。

    然后是李先生,他年纪有些大,今年已经六十岁了,曾经官至同书门平章事,也就是所谓的宰相。后来罢官回乡,便在家里教导儿孙为乐,还开了几亩菜地,亲手耕验田园之乐,然后疯狂的写了几百首,一时传为趣闻。这一次估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