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 - 分卷阅读16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起自己的良心。

    拿不定主意不知喜不喜的,才会犹豫迟疑。

    另一个原因后面会讲到……

    第69章 六十九

    “公主留步。”

    散学后, 儒学士叫住裴英娘,颤颤巍巍走到她面前, 郑重作个揖, “某有个不之请。”

    裴英娘停在回廊台阶前,很想说既然您老都说是不合理的请求了, 那么脆就不请吧!不过儒学士对她很好,不仅耐心教导她, 不厌其烦帮她讲解典故, 还为她着想, 顾忌到她的养女份,在李治和武皇后面前夸奖她时, 既能哄得帝后兴,又不会给她招致麻烦,如此用心良苦, 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了。

    虽说还没到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地步, 但儒学士无疑是个好人。

    裴英娘平素很尊重儒学士, 还了一礼, :“先生但说无妨。”

    儒学士从袖一叠纸卷, “此乃某几位好友所作, 虽然用词了些, 但胜在用句颇有新意,望公主闲时一观。”

    裴英娘示意后的半夏上前接过纸卷,“能得先生一句夸赞, 必然是锦绣文章,学生一定会用心研读。”

    儒学士捋须笑:“并非文章。”

    裴英娘眉微微一挑,一张边缘有边的纸张,略看一,原来是一篇诗赋。

    她不大懂诗作赋,但直觉儒学士给她的几首诗应该都写得很好。

    儒学士似乎不放心,忍不住重复一句:“务请公主拨冗一读。”

    裴英娘顿时了悟,原来儒学士想要献诗啊!

    彼时通不发达,消息传递靠快运送。

    通闭,自然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发展。安城这繁华都市固然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但安城,就是大片荒芜山野,城镇乡野地方的老百姓们还在为温饱奔波,一日能吃两顿饱饭,便算是老天保佑,大分人基本上目不识丁。

    藏书典籍由各大世家垄断,朝廷藏书和学院藏书只供官吏学借阅,平常老百姓不得其门而。谁家能找一两本书,就算是殷实人家了。

    在这个朝代,文化是专属于权贵阶层的。

    文人们有时候为了找人问询某个典故,求教某个问题,需要大费周章。甚至可能往往上几个月的工夫,还是不能寻访到想要研读的书目,钻研学问、著书传世何等艰难。

    李弘、李贤、李旦之所以少年博学,因为他们不仅天资聪颖,而且从小廷,轻而易举就能遍阅古籍,边还有无数鸿儒学者教导,等于随时随地有几本人形词典、人形百科在旁边陪读,想不学成个才都难。至于李显,虽然才学平庸,其实肚里也是有墨的,扔到文风凋敝的地方,勉也能混个夫当当。

    在这样的大背景,能读书举、靠才学扬名天的,大多是家学渊源的世家弟。寒门学和庶民之想鲤鱼龙门,难如登天,至于那些家境穷困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大浪淘沙,少数几个凤麟角历经千辛万苦,侥幸爬上层圈,还得被世家弟排挤,几十年寒窗苦读,临到来,仍然拼不过世家

    所以武皇后破格提人才,给了许多平平的学晋升的希望,为她博得一片赞誉之声。她日后能坐稳朝堂,并不是单单靠谋手段。

    裴英娘暗叹一气,重新把目光放回手的诗赋上。

    唐朝人狂崇尚诗赋。诗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展现自己的才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比如写几首诗寄赠给某某友人,这诗通常都是要供人传阅的,诗人之间也会诗歌唱和,以为雅事,巩固的同时,互相宣传。

    比如把自己的诗献给当时的名人名,如果诗有幸被某位名人夸赞,那效果等于黄金时段全国投放广告,立就能引得洛纸贵,一举成名天知。

    比如积极参加当朝权贵举行的各饮宴诗会,当场赋诗,艳惊四座,借机扬名四海,或得到某位大人相看,顺利跻朝堂。

    最锲而不舍、成本最低的法,就是在旅途,看到一风景名胜,就去题一首诗,犄角旮旯都不放过,越有名的地方越要留墨宝,迟早有一天能被人注意到!安城附近的寺庙观,墙上密密麻麻,全是各地学题的诗……

    用后世的话说,想要名,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得会自我营销。

    唐朝的诗人很擅造势推销自己。李白就是其翘楚,他走的是权贵路线。

    儒学士献诗的举动,也是权贵路线的一,他主动献诗,等于在暗示裴英娘,她也是安名的一员。

    “有劳公主。”儒学士拱手,“若有能打动公主,让公主过目不忘的词句,请公主费心一二。”

    裴英娘笑了笑,“先生太抬举我了,我何德何能,怕是会有负先生所托。”

    她现在的公主份确实能拿去唬人,但是她完全对诗赋一窍不通啊!让她向李治推荐人才倒没什么,但儒学士直接把诗赋献给她,明显是想请她帮作诗的人扬名,她又不是什么名声远播的才女,那些于文坛上成名已久、的文人怎么会信服她的光?

    太李弘和六王李贤才应该是儒学士的首选。

    儒学士皱眉:“公主何须妄自菲薄?光是培育推广永安棉,无私捐献万亩棉田,您不仅有功于社稷,更惠及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永安棉传万千百姓家,从此天寒士无须畏惧凛冬,农人们也多了条生计。安百姓无人不知您的名声,羁縻州本是荒凉之地,得益于您的棉田,现今沃野千里,商路繁荣,早已是今非昔比,当地已经有人为您建祠立碑,您当然担得起某的嘱托!若能得到您的品评,也不枉某那几位小友抛家舍业,来安一趟了。”

    裴英娘本想认真谦虚几句,忽然一僵,等等,先生,永安棉是怎么回事?

    “公主不知?”儒学士看裴英娘的震惊,惊讶,“永安棉之名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此诗作里便有两篇咏唱永安棉的诗句,是某的小友沿着运河一路北上途的亲经历,他曾在渡看到百亩永安棉盛开,恍如落雪,不胜收,当地百姓在田间地采摘棉唱小调,好一番太平盛世景象,他和某叹了好一番呢!某亦心驰神往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