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 - 分卷阅读12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趁句丽发生时,抓准时机,任命在此前的战事脱颖而的薛仁贵为左武卫将军,再次征讨句丽,最终完成了李世民的遗愿,诛灭句丽王朝。

    大败句丽后,薛仁贵官拜安东都护,率兵留守平/壤城,大唐东境从此安定。

    东境已平,西境又再起烽火。

    李治苦心孤诣,筹备多年,迫切想一举击溃吐蕃,不给太后患。

    武皇后和李治曾多次因为西域的军事署而争吵,这倒不是因为武皇后没有军事嗅觉,轻视吐蕃,而是利益相关,朝廷的将领人才大多忠于李唐皇室,武皇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打压他们,自然不希望李治频频用兵。

    而且此时大唐虽然国富民安,繁荣昌盛,但仍然耗不起一场举国之力的战争,隋亡的教训历历在目,不是武皇后,还是朝大臣,都认为面对野心的吐蕃,唐军不能冒,只能固守边境,防止吐蕃侵犯。

    李治知太平盛世得来不易,暂时向群臣妥协,但仍然不放弃打击吐蕃的计划。

    执失云渐十一岁选千后,便被李治接教养,教导他军事谋略的是能征善战的老将谋臣,教授他诗书礼乐的是举世闻名的鸿儒学士,而一遍遍向他调西域战略地位的,是李治本人。

    李治对执失云渐寄予厚望,派他前往剑南,便是为以后对吐蕃用兵准备。

    此次剑南大胜,虽说领兵的人是大总程锦堂,执失云渐只是其行军,但战报说他稳扎稳打,不冒险躁,关键时刻又能其不意,屡立奇功,有昔日卫国公李靖之风。

    看到悉心培养的后辈表现杰,李治自然欣不已。

    武皇后对执失云渐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太宗李世民给李治留一批忠心耿耿的将才,其大多数人是大唐开国功臣之后,贵,基牢固,对临朝听政的她恭敬有余,忠心不足。她可以驱使寒门学,收服世家文臣,但军的武将不吃,本不听从她的号令。

    执失云渐的祖父是归顺大唐的突厥酋,祖母是九江大公主,又是李治手把手教来的,显然也是一个只忠于李姓的武将。

    武皇后更喜殷勤、识时务的程锦堂。

    帝后二人一个喜气洋洋,一个淡漠冷静。

    里的人谁也不敢得罪,无奈之,不得不谨小慎微,当着李治的面时嬉笑奉承,夸执失云渐骁勇善战,是当世奇才。等到了武皇后跟前,绝不提剑南战事。

    裴英娘看不懂李治的军事举措对朝政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过有一她模糊知一些。

    随着吐蕃的盛和突厥的复兴,唐无力解决西境威胁,选择以守势为主,在边境举兵屯守,威慑吐蕃诸胡,使得边陲兵壮,而京师空虚,埋隐患。

    从武则天当政,到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逐渐形成一完整的防御系,这便是边疆的十个节度:安西节度抚宁西域,北节度防制突骑驰、昆,河西节度隔断吐蕃、突厥,朔方节度捍御突厥,河东节度与朔方相掎角以御突厥,范节度镇御奚、契丹,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陇右节度备御吐蕃,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另有岺南五府经略,负责绥静南方各少数族。

    这一防御系在对外防御上是较为严密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合,互为犄角,同时,又可以彼此牵制,互相防范,不至由于兵力过重而导致边将作

    从李治,武皇后,到玄宗李隆基,三代帝王煞费苦心,才最终确立这严密又灵活的防御系。

    但制度是一回事,运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将帅久任,不时换防;一人兼任数镇节度使,增加了边将谋反的可能,为其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安禄山兼卢龙、范、河东三镇节度使,又向朝廷请求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将官,手握重兵,声威赫赫。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起兵,拉开了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的序幕。

    盛的大唐自此由盛转衰,原以北十室九空,生灵涂炭,饿殍遍野,骨分离。

    一场叛将作引发的战争,将辉映千古的大唐帝国拉泥沼,险些覆灭。

    朝廷艰难收复分失地后,依然无力束缚地方藩镇,虽然曾多次发兵讨伐割据一方的藩镇,但收效甚微,最终,唐还是亡于藩镇之手。

    裴英娘占着历史的便宜,知节度使拥兵自重会导致的危害,但武皇后和朝堂上的那些谋臣就不知吗?他们老谋算,比她更清楚屯兵边境的利弊之,可朝廷没有其他选择,战争会拖垮一个盛的国家,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太平已久,朝廷不能贸然起兵攻打吐蕃,即使能战胜对方,也是得不偿失。

    派兵严守边境,是最稳妥、最省力的办法。

    李治想通过战争解除忧患,难于登天,不止武皇后反对他的军事构想,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也更偏向于由攻转为防御。

    裴英娘只是一个养尊优的皇室公主,人微言轻,不可能像李弘、李贤那样上书李治,分析时局,她真上书了也没人把她当回事,还会斥责她狂妄愚蠢,把朝政当成儿戏。

    而且安禄山的叛变,只是引发朝堂动的直接原因,玄宗当政后期,耽于享乐,政治腐败,繁华之后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才是衰败的真正因。

    这些复杂的势,裴英娘只知一些大概,本说不所以然来。

    她和李令月讨论过,李令月嘻嘻哈哈一阵,取笑她是不是慕哪位凯旋将士,还闹着要去找李治为她赐婚。

    裴英娘哭笑不得,只能悄悄把自己的担心讲给李旦听,如果说有谁会认真听她讲述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大概只有李旦。

    李旦听她絮絮叨叨抱怨一通,笑了笑,“昔日突厥举兵压境,满朝文武商量着迁都,唯有大父决反对,他任用胡人,以夷制夷,其艰险,不亚于与虎谋,大父雄韬武略,方能稳定局势,击灭诸胡,如果换成另一个人,或许都城早就换了。这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谋划,成败如何,和隐患无关,得看布局之人能不能掌握全局。”

    言之意,只要当政者时刻保持清醒,能威慑边疆守将,边境隐患不足为虑。

    裴英娘听李旦说得自信从容,心暗叹一气,阿兄啊,那个掌握不了全局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