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zuo首辅 - 分卷阅读138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往上,千,指挥佥事,指挥同知,指挥使……最多可以分得五千亩田产,足够成立一个大型农场。

    朝廷设立学堂,分成文武商三班,文班就是走科举路线,唐毅等规矩,以后乡试和会试都有保留名额,留给军弟,武班自然是给他们排兵布阵,攻杀战守,学成之后,可以参加武举,选军官。商班就相对容易了,也教给读书识字,更多的则是经营算账,让他们能好农场,不至于被人家卖了。

    显然世袭将门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谁让外患没了,晋党垮了,九边能征惯战的都是东南来的募兵。

    唐毅手虽然狠,可是也给大家伙留了活路,总不能拿着往石上撞,岁月是傻瓜!

    最近纺大兴,白捡一座牧场,没准还占了便宜呢!

    军制的问题成功解决,同时却带来了另一个麻烦,九边从原来的武将理,一变成了文官统辖。

    原本就设有巡抚不用说了,面要增加多少知府,县令?

    一镇十个县令不算多吧?辽东镇面积最广,至少要二十个县令,算起来就是一百个七品官,五个县划成一个府,又是二十个五品知府。其余的佐贰官,小吏书办,还要多少人?

    这一个改制的直接结果,就是隆庆五年的辛未科,录取人数达到了二千零四十三人。

    什么概念呢?

    唐毅的丙辰科,算是录取人数非常多的一科,只有四百人,足足是丙辰科的五倍。另外以重视文人著称的宋代,最多一科,也只有一千八百多人。

    如此之多的士老爷,如此大手笔的录取率,简直亘古未有。朝廷上,都被震撼着。

    这么多人,要怎么安排!

    拱直接找到了唐毅,“两京一十三省,不过一千多个县,两千多名士,无论如何,也是安排不的。”

    “那阁老以为如何呢?”唐毅笑呵呵问

    “四百名之前,照老办法,四百名之后,授官降等为八品,一千名之后,降为九品,从今往后,各县的主簿,县丞,教谕,一律从士官,另外两京六衙门,所辖吏员首目,以九品起步,也由士官担任!”

    什么多了都不值钱,包括士也是一样,以往是七品起步,现在只能降等到九品了。

    唐毅:“阁老,你我是心有戚戚啊!小吏贪鄙残,盖因为无有升迁之路,一心求财所致。士官尸位素餐,庸庸碌碌,盖因为起,没有基。增加科甲官吏是最好的药方!”

    第1024章 倭国的第一笔银

    治国首在治吏,吏治不清,国家必拱总结过“八弊”,把大明官场的弊端,揭示得淋漓尽致。

    自以为天英杰,无人能超越自己。

    可是真正推行隆庆新政的时候,拱却发现自己错了,错的很离谱,真正的问题被他给忽视了。

    就拿火朝天的清丈田亩来说,他以为推不去,有法令问题,有地方阻力,有官员欺上瞒,可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大明朝官吏不懂算术和几何……

    这可不是一个笑话,科甲正途的官员,很多只会文,什么啊,啊,连看都没看过。

    四四方方的一块田勉会算,要是遇上了畸零地就抓瞎了,只能拍着脑门瞎蒙,了好些笑话。

    张居正无奈,只能向银行、钱庄借了不少人手,相应的其也有很多疏漏,假如朝廷有数量足够,且质量上乘的官吏,至少还会多一两百万顷田亩。

    经过这一件事,至少阁都接受了唐毅的观,大明的确存在冗官,只是那些冗官是荫庇的,捐来的,真正事的官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州县,少到令人发指,连基本的缉捕盗贼都不到,所有的地方官吏,最常理的事就是审案。不是他们不想别的,而是真的不了。

    “科举取才,本无过错,奈何应考者众,录取者寡,每三年才取才三四百人,不得不大浪淘金,应试的难度越来越大,最后就落在了容易评卷,写作困难的八文上面!”

    拱总结:“如此一来,凡是科举者,自以为在上,见识不同凡俗,天之事,没有什么他们不会的。这些人一经授官,最少就是七品县令,朝堂上说七品官是芝麻绿豆大,到了地方就是百里侯,就是百姓上的天!他们如何能舍得拉,去学习真正有用的本事,恨不得抓时间,享受作威作福的好日,不懂装懂,尸位素餐,说的就是这些科举来的废!”

    果然厉害,把科甲正途的官吏看得一清二楚。拱扪心自问,要不是在翰林院坐了十年冷板凳,又被派到了裕王府十年,二十年沉心静气,好好观察学习,哪有今天的肃卿?

    像唐毅一般,妖孽早慧的毕竟太少了。

    “科甲正途的官吏虽然可恶,不过相比那些吃人不吐骨的小吏,就要好了不知多少倍。地方的吏员世袭罔替,互相结亲,实力雄厚,是不折不扣的地蛇。朝廷派来的官员孤一人,最多带一个师爷,哪里是他们的对手,故此多数都被玩掌之,小吏没有上升空间,又被官员鄙视,早就自轻自贱,不要了脸,他们的心只有两个字:银!没有他们不敢贪的钱,没有他们不敢的事!吏员虽小,千里之堤毁于蚁,他们就是大明上的一个个蚁,早晚官民反,揭竿起义,都是他们造的孽!”

    啪、啪、啪……

    唐毅鼓起来掌,痛快,的确痛快。

    “玄公一语破,吏治的弊端,就在于此!”

    拱惭愧:“元辅谬赞了,您只怕早就看来了。”

    “看不了什么,和没看来差别不大。”唐毅意味

    “那现在能了吗?”

    “能!”唐毅果断说:“玄公方才总结的两个问题,我用一个药方,都能解了。以稀为贵,三年一次,录取的士太少,才造成一个个士官自视甚,不通俗务。但是不可否认,他们都是才智之士,只要假以时日,都是人才。科举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每个士本事的价值就在缩,他们不得不低,去学习更多的东西,纳更多有用的知识,非如此,不能在众多的同年之,脱颖而。而且人数增加了,难度降低了,相应的录取的岁数就会降低,早早官场,他们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可以充实自己的本领,不至于把力都浪费在八上面。”

    改革吏治这一块,唐毅早早就在,隆庆二年的录取人数就要比以往都多,经过了一次成功实验,唐毅的步伐更大,改革的更彻底。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