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儿 - 分卷阅读8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旦消息传回京,都必然会在朝掀起极大的动。」

    「……太和圣人接连事,人心又如何能不思动?到了那时,只怕什么魑魅魍魉都要跑来闹腾一番了。」

    萧瑜苦笑。只单单想象一可能的景,就让这位楚王俊逸风的面庞笼上了一层翳。

    康平后,大昭之所以能维持达十六年之久的承平,归究柢,还是因为为帝王的萧琰藉由绝对的实力和超的政治手段彻底震慑朝堂的缘故。若帝王真有了什么万一、被他钦定为太的萧宸也了事儿,不仅那些本让帝王牢牢拧成一的势力会因此群龙无首、各自为政,几位皇和其背后的支持者也会因失了压制而野心大涨……到了那时,无需西凉或北雁手,整个大昭便要因夺嫡争位而陷

    当然,若梁王萧璜当真如萧琰所猜想的那般暗策划了一切,更有可能的发展,却是萧璜抢将谋刺之事栽赃到陆氏上。如此一来,四皇萧宓便没了承位的可能;勉有资格继承帝位的,便只余萧宇和么萧容。

    萧容年幼,生母又仅为昭媛,无论从「立嫡」、「立」还是「立贤」来看,都远逊萧宇不只一筹,能得到的支持自然十分有限。故帝王之位多半便要落到萧宇上;而一力拱他上位的萧璜,自也能得着数十年来心心念念的无上权柄。

    萧璜因有一半的西凉血统,虽自诩心计才智不凡,却早在降生之初就已注定了无缘帝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年来,萧琰虽同样对这个四弟多有防备,却更多是防着他向西凉借兵图谋叛,却忽略了萧璜同样可以「挟天以令诸侯」,将一个傀儡皇帝捧到台前、自个儿则隐幕后暗朝政。

    若不是萧宇近来安分过了,他又让那个梦境搅得心慌意、无论如何也放不心,只怕也不会连夜召来五弟商议,从而因五弟一言恍然意识到了什么。

    「终归还是朕疏忽了。」

    想到这里,萧琰一声叹息,「这事儿虽仍只是猜测,可若今日朕与老四易位而,面对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却是说什么也不会放弃的。」

    「若皇兄不曾离京,他便有千般算计,又能耐皇兄何如?」

    「可朕却不能不去。」

    即使他信如今的宸儿已经脱胎换骨、再不会轻易为人所趁,在前世的记忆已然复苏了大半的此刻,他都无法在可能遭遇危险的坐视不理。所以尽五弟面上已然了明显的不赞同,萧琰却仍是再一次调了自己的决定,接着语气一转:

    「况且……这也未尝不是个将计就计、永绝后患的好机会。」

    「皇兄的意思是……」

    「若老四真有意藉宸儿设局引朕彀,可朕却在他有所行动前先一步离前往瑶州……你想老四会怎么?是就此偃旗息鼓,还是……」

    「他多半会视此为天赐良机匆忙手吧。」

    熟知梁王的萧瑜不由苦笑,「毕竟,以他的为人,是绝不会像皇兄这样、明明知有危险还自顾自地拼命往别人里钻的。他不会理解皇兄对太的珍视,自然也不会想到皇兄其实早已看穿了他的计谋……事实上,就算他事前并无此意,在知晓皇兄又一次暗后,只怕也会匆忙布置设伏、务要趁此良机解决皇兄这个心腹大患。」

    萧瑜是个聪明人,只消帝王稍一拨,立时便明白了对方「将计就计」四字的真意,和自个儿即将摊上的大麻烦──皇兄离,京里的事便得由他和楼相共同主持;而揪梁王脚的重责大任,十有八九却要落在正同皇兄密议的他上。

    可饶是萧瑜因此心发苦,面对心意已决的帝王,他唯一能的,却也只有在上奚落对方几句而已。

    萧琰也明白这一,所以对么弟话里的讽刺不仅不以为忤,反而还扬笑了笑,

    「朕明日便会离,梁王之事,便由五弟盯着了……只要将他这些年经营的势力彻底连除,五弟今后也就无需再为此烦心了。」

    「……如果皇兄能金玉言、直接承诺让臣弟好好当个闲王,臣弟也就心满意足了。」

    「能者多劳,五弟也不过偶尔忙上一回,何需如此计较?」

    「唔……」

    给帝王这样一说,萧瑜竟也无端生了几分心虚之,最终只得语气一转、讷讷开

    「总之,皇兄千万保重……就算是将计就计,也千万莫要让自己陷于险地当。」

    「朕明白。」

    一声应罢,萧琰转又让曹允召来伏景,却是就此连夜同几人商议起了接来的事宜──

    第三章

    时仲夏,瑶州的天候炎炎,纵有和风拂,带来的也尽是阵阵教人心浮气躁的闷气息。

    萧宸同沈燮的钦差行辕设于瑶州州治所在的连宁县,却并未占用刺史府,而是借了当地一位姓徐的粮商刚刚置办妥当、还未来得及迁的新宅。为此,萧宸当时还特意召见了这名粮商,一方面聊表谢意、一方面也旁敲侧击地探听一对方借宅之事是否真是于自愿。直到证实当确无任何猫腻,他才放宽了心地在此安置来,照计划展开了赈灾和调查的行动。

    萧宸既是抱持着实事、经验的觉悟来的,在瑶州的日自然便与「闲适」、「安逸」等词彻底无缘。

    到达连宁县当天,他连城都没,就直接将城外列队迎接的瑶州官吏逐一召车驾上接见询问,合着潜龙卫先前的汇报,仅用了一个上午就大致掌握了目前的状况。

    瑶州确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雨,除了邻棱江的三郡二十五县,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有因连日霪雨导致积过膝、或者山落等况。好在瑶州刺史邢瑜不仅利,对天象亦颇有些研究,早在降雨前便已快政令、要求辖郡县合撤离那些危险区域的百姓,又让信使四奔走疾呼,务使消息尽可能在乡里间扩散开来。

    也多亏了邢瑜的这一手,即使当地父母官怠忽职守、不将他的警告放在心上,民间仍有晓事之人在得知消息后自行组织了乡勇协助撤离,这才使得瑶州的暴雨并未造成更大的灾害。

    事实上,若非瑶州大堤乎意料之外地溃了决,这场暴雨声势再大,也不至于在百姓们大多有所准备的酿成如此重大的灾;就连大堤溃决之事,也是多亏了邢事谨慎,早早便在沿河各县正对着瑶州大堤修筑了瞭望台,又亲至当地同秉事的官员和民间耆老传授了观察位的要诀,这才得以在事发生的第一时间敲响警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无谓的伤亡。

    单看邢瑜在这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