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起居注 - 分卷阅读54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 事,哪有一帆风顺的?真正理想的家关系,只存在典籍里。实际上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说太宗和仁宗两父,仁宗受过多少父亲的气?可太宗崩逝时候,只 怕除了解脱以外,也不免有几分伤心。太后自己和,不是不存在问题,但现在人都去了,还去得这么突然,心里剩的就只有他的好了。

    从 小就知心疼母亲,为她分忧,太孙的时候,有好东西都先奉献给母亲,里的事都依照她的意思来办。后来了皇帝,虽然母间有过意见分歧,但对 清宁的供奉,却是从来也没有少过。对弟妹也是照顾周到,同母的不同母的,都十分服膺他这个大哥,国家在他治,风平浪静、兴旺昌盛,虽然息有些问题, 可到底也有了两个儿……太后对儿是有不满,但这不满,集在私人方面,不过是玉璧上的一片微微的瑕疵,归到底,她终究是为了骄傲的——没有 谁比她更明白,当个好皇帝,是有多难。

    远的不说了,就说近的,建庶人登基为帝时,也有二十多岁了,当时太祖留的又何尝不是一片 大好基业?太后侍奉太宗和仁孝皇后时,曾多次听其慨,若非建庶人自己倒行逆施,太宗就是有天大的运气,也不可能登上皇位。饶是如此,他靖难登基的过程, 依然是重重险阻,说不得是天命所钟、气运相助,最终才走到了这一步。

    其实,即使是如此,坊间对建庶人,也不是没有同的言论,以 叔王谋侄皇帝的位置,赢了似乎也不光彩。但太后乃是当日局人,对这样的片汤话,她一贯嗤之以鼻。削藩都快削到鼻上了,不动就是个死,多少前车之鉴在那 放着,连太宗同母兄弟周王,先被迁移到了云南烟瘴之地,接着又回京监禁,若是不‘清君侧’,只怕没过几年,全家老小都要被牵到南京城里圈禁起来了。实际上 若不是建庶人这样咄咄人,太宗又何能定决心要奋起一搏?

    前事之鉴、后事之师,如今坊间,对当年的事几乎是讳莫如。但太后却 还没有忘记少年时的往事,并非说她相信栓儿就会故技重施,和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兵权的藩王为难。但话又说回来,自己年岁已,还能再照朝廷多久?哪怕就 十五年来算,到那时,栓儿也就是和建庶人差不多的年纪。

    不错,大行皇帝登上皇位时,也不过三十许人,但他从小过的是何等日?在 征战生,陪着祖父四南征北战,阅历丰富,见识过人间百态,早在太孙、太时,就已经多次外办差。他的能力,是早经过祖父、父亲、母亲乃至群臣一 致认可的,即使是青年登基,也绝无主少国疑之虞。栓儿和他,能相比么?幼年履极,君不立危墙之,他份贵重,几乎不可能,一个在里关了二十多 年的少年人,即使是经过最完善的教育,只怕也不能放心地把国家到他手上吧?

    再说,国朝虽然重文轻武,但京城就在鞑靼人附近,君 王不懂武事,这一是太后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开国到如今,算上建庶人一共五个皇帝,四个都经历过金戈铁、刀舐血的生活,就连她都曾在风雪为这北 平城的安危而奔忙过。唯独就是建庶人,妇人之手,登基不过几年,就搞得山河一片零落,自己到现在都是生死不知。让五小继位之语,初听是天方夜 谭,但太后问心无愧,她知难免会有些议论。第一个就是皇后,如今自然少不得多奔波着忙,指不定正忙着和群臣串联……但这些都不能动摇她的决心:让 五郎即位,是如今这局面相对来说最为理想的选择了。

    一样都是天家的血脉,五郎即位,也不能说是皇位旁落,当然,他上位以后,皇 位的传承必定会落襄王一系。但太后以为这也可以接受,襄王是有嫡的人,明确就是襄王妃所生,虽然自小也是生活在藩王府,不算接过民间疾苦,但五 郎康健,而且又从不服用那些杂七杂八的什么仙丹,不说别的,起码可以向祖父、父亲看齐,活到个五十岁吧?到那时,太怎么都有快三十岁了,从十岁上 阁读书,也算是经过二十年的储君教育,期间少不得各历练,这就又比现在着急忙慌地把皇位给栓儿,要靠谱得多。

    当然,若大郎能 活到五十岁,整件事势必又不一样,能活到六十岁、七十岁的话,皇位那肯定是栓儿的没跑,她也不会——也不能多说什么了。谁让大行皇帝去得早呢?这么,对 栓儿是不太公平,可人生事,不如意者十常*,若生为嫡,皇位就该由他继承,完了天人都顺理成章地接受他的统治……那建庶人该上哪儿哭去?书上写的倒是 ,可治国又哪有这么简单?

    这也是大郎的两滴骨血,她心不在焉地思忖,肯定是要尽力保存的。还好,五郎温存敦厚,她有把 握,绝不会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担心,就对侄动手。把孩养在大,大不了就带在自己边,等大了以后,若是果然愚钝不可造就,那么倒更安全了,若是个 聪慧有心思的——

    想到自己那大孙,太后无声地摇了摇,无奈地一笑。栓儿、壮儿这两个孩,和当年的大郎比,简直是天上地。 若是他真的聪慧有神,自己倒宁可赌一把了,可这几天亲自带来,却只是越发定了太后改立襄王的想法:等到襄王继位,谁还来认真教他读书明理?以栓儿的资 质来说,浑噩富贵一世,也不算是个坏结局。

    说到底,都是命。太后经过多少事,早已经说得上是心如铁石,此时却也不禁要慨一 句:胡氏、孙氏、徐氏,这三人不论谁讨她喜,谁不讨她喜,可哪怕有一人能生个儿——哪怕是孙氏呢,也总比罗氏好吧?还有壮儿,那个吴氏,什么东西! 他偏又瞧着一也不像大郎,可想而知,定是像母亲的了,若不是徐氏教着,还算是有,不然,谁知日后是不是又是个欺师灭祖的不肖弟!

    想到这里,太后微微一怔,她停了喃喃的诵经声,抬起手来,示意两边女将她扶起。“小乔儿呢?”

    虽 是自封于清宁,但太后并不是自我幽禁、自我放逐,闭门不,只是她的一个策略,让大家都能缓开一步,从容思忖局势,反正,大行皇帝的丧事还没完呢,天 气也还很冷,大家都还有时间来仔细地想想让襄王登位的好。外百官的动静,她可以找到一些耳目去探听,这的各,就给乔姑姑来监了。所以这 一阵虽说是封,但她闱的次数还要比以前更频繁,少不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