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 贵妃吐槽ri常(清穿) 第356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摸了摸撞疼的鼻:“儿臣急着恭。”

    皇帝哪里看不穿他脸上的心虚,“去吧,快些回来,朕要考考你。”

    太本来没打算恭,这也不得不去了。

    没一会儿他就回来了,还换了一衣服。

    皇帝扫了一,向他招招手。

    太走过去,发现兄弟们已经站成了一排。

    他没有加去,而是站在了皇帝的左手边,这大概就是太的特权。

    站在阿哥之首的大阿哥撇了撇嘴,太瞧见心里很不兴。

    皇帝放的试卷,缓缓开

    “近期关于缠足一事你们应该都听说了,民间有人议论此为闺私事,朝廷未免多闲事。”

    “为皇不应该人云亦云,得有自己的看法,也有官员上奏朕收回圣旨,朕要求你们也参与来,以缠足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得少于千字,你们可以去翰林院求教翰林们,有些话旁人说得都不准确,需要你们自己翻书寻找答案。”

    “三日后将文章再来,是支持还是反对女缠足,都要给朕一个充足理由。”

    大阿哥听完睛一亮,汗阿玛允许他们向翰林院讨教,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汗阿玛允许他们拉拢翰林院的官员。

    若是拉拢了翰林院,相当于得到了大半汉人官员的支持。

    太同样意识到了这一,跟大阿哥睛对上,两人都是一副己方不会输的神。

    外跟裹足相关的话题越来越激烈,不同的报纸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家报纸就有大儒声反对朝廷的专权。

    也有报纸站立等着看好戏。

    《世界新闻报》特意刊发了一片关乎小脚形成的图案,从小脚被掰断的畸形,再到因为无法多走路,变得不健康怀很大几率难产。

    医学科普击溃了某些报纸空白无力的言辞。

    有些惜女儿的人家偷偷放足。

    不放也不行,无法嫁官宦人家,只能跟书香门第和商结亲。

    商也就算了,书香门第哪个不是奔着官去的,最后别因为裹足害得自家女儿被休。

    实际上近些年,汉人偷偷留发裹足的风气越演越烈,在汉人看来,制留辫和禁止缠足都是朝廷对他们的压迫,破坏了老规矩。

    在不少汉人看来,给女儿裹足就是为她谋个不需要劳作的富贵生活,只有那穷苦人家才是天足。

    哪怕这次新闻宣传了裹足的危害,还是有人不信。

    若不是了圣旨,官宦家眷不得裹足,也不准与裹足家结亲,怕是会迎来民间的烈反现报复的裹足之风。

    起码因为这圣旨,一些京城的官家女纷纷放足,有些还因为时间久跑到城外的医院找女大夫治脚。

    相关消息传,宝音扯了嘴角。

    [果然是不打在自己上不知疼。]

    朝廷多次反对禁足却屡禁不止,结果一危及男人的权力,影响到自家老爷们的前程,这裹足之风止了。

    等朝廷正式排查,怕是解除裹足的人更多。

    她觉得有些好笑,看向了皇帝。

    “明史修到哪了?我听说朱元璋的皇后实在是无可黑,最大的黑竟然是有一双大脚?”

    皇帝嘴里的茶来,“谁说的?”

    见她满鄙夷,就知后世的明史就是这样记载的。

    他脸有些黑,要知明史是给了汉人监修至今未定稿。

    这事满人有冤,编撰明史的都是明朝遗臣,满人本没沾手。

    不就是怕后来明史问题,他们满人背黑锅吗?

    现在看来还真是了问题。

    “清史呢?怎么没听你说过清史?”

    他突然想起这件事来,要知一个新朝代建立,往往会修前朝史书来宣告前朝已亡。

    顺治年间设立过明史馆,可因为南明未灭,这个明史馆很快关闭。

    康熙四年重开,又忙着编写世祖实录暂停,直到康熙十八年三藩平定在即才开始编撰。

    他仍然采用的汉臣监修,连总裁副总裁都是汉人官员,满蒙官员通汉语的都不多,更不要说能编写明史的人才了,本没有手修明史的余地。

    不用想,明史那些不合理的描述又成了大清的罪状。

    ”没有清史。”

    宝音笑眯眯:“大清亡了后,清史是满族遗老在修。”

    “不过足足修了十四年。”

    皇帝愣了一,十四年能修个什么来?

    他都不指望在他有生之年明史能定稿,光是收集资料就是一项大工程。

    “十四年还是战期间,所有编撰人员都是在家修,清史稿分裂太严重,错误太多,本无法审。”

    “后来一拖再拖,百年后都未能定稿,我活着的时候还是叫清史稿。”

    她也不提因为文字狱,许多史料真假难辨,导致正史看着更像是野史。

    “二十四史只到明史,没有清史。”

    皇帝面不是很好,显然没有想到大清连史书都没混上,这得是多不受后面国家重视。

    宝音无视他的脸,笑着转移话题,“听说翰林院官员极不待见我,儒家的程朱理学学派是将我视为钉了?”

    毕竟她的一番作可是动摇了程朱理学为国学的地位。

    皇帝无奈:“这个污名朱熹生前都无法洗去清白,翰林院如何找到证据翻案?”

    “朝廷现在陷两难,要不帮着力证朱熹清白,要不改用儒家其他学说。”

    宝音脸耷拉来,“怎么澄清?说我胡说八?”

    怎么帮儒家洗清清白, 当然是反过来说她污蔑,多人番轰炸让她百莫辩。

    若不是来自后世消息爆炸的时代,穿越后手里还有个能查论文的平台, 这些小消息她是没有接来源。

    关后自有大儒来为我辩经。

    满族尝到了这,在前朝需要程朱理学,朱熹也得到了这, 生前的事不论,死后却是被捧上了圣人之位。

    程、朱都是圣人,关于其一些不怎么悦耳的事迹自然而然也被人掩盖, 这不是一个人的行为, 而是前朝几百年读书人的一致行径。

    朱熹这名字说去,谁不知是圣人, 却很少有人知他生前劣迹。

    报纸这样一揭穿, 直接是将儒家的底都拉来了, 这不是程朱理学的某项经义被推翻被质疑, 而是朱熹这个圣人的人设坍塌。

    这样一个生前有劣迹的人如何能被当作圣人, 同时这怀疑也开始蔓延到学习整个程朱理学这个派系,是不是这个学派的人都是鸣狗盗之辈,

    明面上说得多尚, 私底的都不是人事。

    再一想这个学派的人竟然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