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百姓 - 民国小百姓 第175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34 枪毙

    时针飞快地走, 转便是来年三月。

    妮跟着常校助理也有好几个月,从募资重建到招生返校,这期间少不了跟政府门打

    她早对这届政府的嘴脸有所了解, 见过的, 诸如行贿索贿,司公然在办公室招舞小玩乐,甚至某司公务员集嫖宿某堂……荒唐事不能算少,却再怎么也比不上今天

    。

    “那个人……那是徐公傲?我没看错吧?”妮眨眨睛,跟同来的文清嘀咕。

    今天她找来一群学生,跟他们一来教育局搬运书籍回校。这是教育局知他们学校重新开课,在别采购来的一些教辅书籍。每书数量不多, 门类却很丰富。妮叫了不少人,就在教育局大厅先分类打包, 再一车运走,直接分发给各院系,对先前晃看到的那个人影,并不能十分确定。

    她只是去过徐公傲老家, 知他是伪政府财政厅官,老徐家的祖居地现在成了她们的地盘。她对那些隶属财政司, 穿一黄狗收税的吏员没有一,以前在家乡,这些人伙同王地主, 就没少欺负过村民,由此妮连带着对这人也是印象刻。故土收回后, 妮在报纸上见过一回这人的照片,的文字是此人已经收审待判决,怎么现在……她忍不住睛。

    “我去看看。”文清丢书本跑去。

    未几, 他走来,一脸的不可思议:“真的徐公傲,他真的竟然跑到海城来了!”

    “什么?文清,你看到徐公傲了?”

    原本妮只跟文清在小声说话,他这一声喊顿时让其他人都炸锅了:“你没看错吧?徐公傲那是大汉,他现在不是应该好好在牢里呆着受审吗?”

    “对啊,我也看过报,是这样写的没错。是不是只是个跟徐公傲得很像的人?”

    “是真的,我骗你们什么。我见过他,这人左脸上有颗痦,一模一样!”常文清急了,甩个惊天大消息。

    “不会吧?那人在哪?我去看看。”

    这大伙全没了收拾的心思,一窝蜂往里涌去。闹哄哄等找到文清说的地方时,那里已经是人去屋空。

    文清说得有鼻,学生们不问个究竟,哪里肯休。要不是妮还记得手上的事,约束了又约束,只怕当就要事。

    只这一曲后,人心也散了。几个学生将书籍整理完搬回车上,男生们匆匆打了声招呼,就跑得不见了人影。

    事在第二天得到了证实,这批学生们很多于官僚家,徐公傲都能大摇大摆政府门,他们打听这些半公开的消息更不是难事。

    一个父亲是警署官员的学生说,徐公傲是央方面某大员亲自令放来的,对外的说法是他在曹营心在汉,为抗倭事业也了不小的贡献,是有功之人。他被放来有段日了,心思又活络起来,这些天四游联系,还想给自己个官当。

    “这不是扯吗?姓徐的跟青帮合作,上到民族企业,到小摊小贩,被他到家破人亡的民众数不胜数,这些全算了?”

    “他给伪倭集团提供的资金害死了多少抗倭志士,这些呢?又怎么算?”

    “还有他勾联德国政府要来武援助,打击我们的抗倭势力,这些当年可是当成政绩在报纸上了好几个月,我家都保存的好好的,现在你跟我说他了贡献?他的贡献有他害死的人多吗?”

    “你们说的都是国家大事,我舅舅那年在南城的大场看场,可是亲见过他杀人的。怎么杀人也不用偿命吗?杀人也是在为国尽忠?”

    不是谁,了恶,总有人替他记着。

    学生们越说越气愤,最后振臂一呼:“走,我们去市政府,找市问问,汉凭什么被放来?凭什么还能能光明正大走在路上?”

    “等等,”有心思细密些的学生很快想到关窍:“我们先去报馆,找几个同学写几篇文章投上去。这事绝不能就这么算了!”

    “对,我哥是《海城日报》的主编,我去打电话找几个记者来,跟着我们一起采访。”

    “这事绝不能就这么算了。什么鬼东西都能来翻案,翻翻翻,他以为他是乌啊翻来翻去!”

    妮站在人群里听了一会儿,看他们还算克制,料着不了什么事,同文清代两句便离开了。

    她今天要上赶去一趟海城郊外。

    自从去年匆匆回海城营救常文远,妮跟涂铁再没见过面。今天早上老涂跟之前一样,托人传信过来,要她带几支青霉素过去,她必须上赶过去。

    毕竟老涂跟政府军不是一伙的,政府军在这经营了几十年,就算间走了几年,比临时组建的倭伪政府还是不少的。政府军如今回来,他这段时间的日肯定难过。

    街上人恢复得跟战前差不多,再不像倭人占据那会儿,几天几夜地排队买不到一粒粮,只是一些资仍是难买。

    妮料着他那儿的况,在杂货铺里买了两斤糖,几斤盐,又买了些米面杂粮,手里的钱得七七八八,东西往空间里一放,去常文远的餐馆留了个话,骑上车就往乡赶去。

    老涂手里拉着一支百来号人的队伍,这东西牙都不够。但妮手里积攒的钱财资早在倭占时期就消耗得差不多,这几个钱还是她这两个月攒来的一。方校一直说,校厂盈利后留些钱给工人们分红,可这话妮从战前听到战后,也不报什么希望了。

    理说她现在有了些社会地位,也会赚些钱,还是赚多少多少,一分钱都留不来,真不知那些在这年景也能发财的,除了卖良心之外,都是有什么凭恃。

    除了程老板。

    抗战结束后,文艺界一个恢复元气。程老板去年在政府军城的庆功宴上就被人请去登台献唱,后人知他在海城,一个接一个来请,他是连唱了一个月,才找个机会脱回了京城。

    连着桂生在电影厂也忙脚不地,抗战期间,稍微有些骨气的文艺界人士隐居的隐居,走的走,如今重整山河,很是了几振奋国人心志,叫好叫座的电影。

    桂生趁这,把他大哥桂丰也介绍了电影厂场记。方校倒想叫儿们接着读书,可师母的病吃药要钱养,完桂玉学费之后,家里再余不一个儿,只好默许了儿们的安排,先在电影厂打工,攒够钱再去上学。

    就连桂宝,说是那家人把他当疼,最难的时候,别人一家人也没饿着他。师母略安定些后,一直惦记着把孩接回来。方校是个信人,念在那家人在自己家最困难时养了孩持不愿过河拆桥,这事也就算了。

    不怎么说,一家的日又可以火火地往前奔,在这样的,已经是绝大的幸运。

    街上的乞儿跟战前一样的多,街角揽客的莺,可能她几年前还只是个穿着女校服的学生,角落里成人的大烟鬼,或许他也曾经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3】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