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百姓 - 民国小百姓 第35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夏风萍哪知妮还在为她意外得的一百块钱寝难安呢?以至于看见穷人,她就想起那天穿草鞋的人,忍不住得了个怜贫惜老的“病”。

    她将于太太家的况说了说,翻看着被里:“也没这么差,勉过得去吧。大不了咱们另外那床被面送到裁铺去,让他们给。于太太家这么黑,也不舍得开个灯,说不定这被里是她黑着灯的。”

    夏风萍就说:“于太太家两个孩不是都送学堂了吗?整天也不知在忙活什么,家里既然这么困难,怎么不想办法找个工作去?”

    妮笑她“何不糜”:“现在海城挤满了人,于太太有家,年纪也不小了。什么工作得到她来?”

    想起来又问:“放学前我让你买的生姜和大葱,你都买了吧?”

    “买了,我嫌味大,放到家辉的台上晾去了。你明天真准备免费给力夫送葱姜?”

    “当然是真的了!穷人家生不起病,送一碗葱姜不了什么钱,也算我酬谢大家伙照应生意。”妮量好面,拿着锅碗去边灶披间烙饼,给夏风萍派活:“你也去给我洗姜,明天我直接带到摊上去熬。”

    “还真准备当活菩萨了。”夏风萍嘀咕一句,转了朱先生的家。

    因为小摊的生意越发红火,妮这回不止准备善人,还打算扩大生意规模。

    恰好前些日妮到铁号打的新锅造的差不多,第二天,随着葱姜上市的,还有一锅她用特制卤料制作的卤煮。

    穷人家吃不起好东西,妮煮卤煮的材料都是,豆,豆,莲藕,以及一些羊的脚料,搭着馒和胡辣汤卖,一天也能卖一两锅。

    正好夏风萍招了大胖的二妹打杂,妮就安排她看几灶的灶火。现在快到冬天,看灶火是个好活计,正适合像她这样弱的小姑娘。这小丫果然聪明,她看了几天灶火,竟给妮提了个节的好主意。

    这是后话,暂时先不说。

    却说金小妮第二天早上去摊前,看见她的门上还挂着锁,就知他们谋划好几天的那事必然是成了。况如何,只能等金小回来再问。

    李德三在小摊上了数月,已经学会调制胡辣汤的味,只是面搓面和熬汤上差了些火候。不过也正常,钟县胡辣汤的小铺不少,真正髓,令胡辣汤辣得有层次,辣得有灵魂的,不超过两家。

    妮不敢说比肩那两家世代传承的手艺,但至少在准之上。

    妮每天早上去时,他已经准备好熬汤的材料和的馅料。是以妮可以晚起一个小时,早上四发,完包后,最多到五半六就可以开始一早的营业了。

    秋的码比夏天更加忙碌,来来去去的力夫和手们络绎不绝,足足增加了两倍有余。

    码上什么消息都传得快,妮早在几天前就得到了消息。经过数艰难的谈判,倭国人答应放松制,就在这两天,码就要开禁了!

    在里,江浦码这座远东第一大河码已经足够繁华。她想象不,码全面开禁,将会是怎样的盛景。

    但想必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前两天已经有消息灵通的商船闻讯赶到了江浦,排队等待通关放行。

    两天后,积累一年多的运力一倾吐来,整个码从天亮到天黑,汽笛一声接一声都没断过,那些力夫和手们连吃饭都是小跑着来回的。连带着,妮小吃摊的生意也好得不得了。

    夏风萍现在负责小摊的采购,她时间去了趟市场,却回来告诉妮说,市场的米价仍是居,好在面粉虽然仍在涨价,比起米价来说,已经足够安

    妮的家乡原本就是北方面大省,夏风萍每天跟着她吃面,现在也习惯了。米价变化,对两人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

    奇缺的资大分都有了补充,唯独米价居,这里必然有不对劲的地方。只是妮现在守着摊,只能跟谈两句,凭她掌握的消息,完全判断不发生了什么事。只能跟其他人一样,有钱就赶换成粮

    而这个时候,夏风萍也提个新问题。

    “我觉得,咱们现在光囤粮和柴禾也不行,你忘了我们还得囤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煤。”她指着卤煮,胡辣汤和葱姜的三个小炉:“你这三个炉日夜不能断火,现在快冬,煤炭必然会涨价,你要早打算了。”

    妮的小摊目前烧着五灶,煮汤蒸包是两个柴火灶,这三个的都是煤球炉

    了冬,囤粮囤菜囤,什么都要囤,得心疼,闻言“哎哟”:“还要囤煤?现在煤好贵的,咱

    们的钱不够了吧?”

    就在这时,坐在灶台前看火的李二丫,就是大胖她二妹回过了:“小顾,我知有个地方有便宜煤。”

    “有便宜的煤卖?在哪?”妮立刻不哼哼了。

    二丫神非常犹豫:“但那地方有危险,小顾你也去吗?”

    046 千里挑一

    二丫说明白地方, 夏风萍和妮就知,为什么那里会有便宜煤卖了。

    她说的那地方离江浦码不远,是海城的一货运火车站。如今被倭国人把持, 想靠近那里, 的确有些危险。

    但之所以要去那买煤球,就是因为那里是火车站。

    这个时代的火车全是需要大量烧煤的蒸汽式火车,每当火车在车站停靠,车站员工就要往煤车里铲大量的煤储备作为动力来源,一旦蒸汽炉里加的煤过多,还需要铲一些扔来。在铲煤和加煤的过程,火车缓慢行驶, 那些没烧尽的煤球或被铲来扔掉,或从车来, 洒落在铁轨两边。

    有在铁路边居住的居民便会趁天黑,或是没人的时候去捡煤球。

    这些没烧尽的,捡来的煤球在北方叫半拉煤,大分都是这些不怕死的人自用, 但有时也有一小分会卖给别人。

    因为煤炭不方便运输,一般他们都是先找好买主, 捡完之后就近约定个地将煤球卖掉。

    听完二丫的话,妮觉得可以一试。

    反正她没时间,也没力亲自去捡煤球, 完全可以像她的前辈那样,跟人约好, 等别人捡得差不多后,谈好价钱,自己找辆车去拉就行了。

    最最要的是, 倭国把持了海城所有的煤炭市场,将之收缴全充作军用。如今只有少分倭商取得倭军许可,可以将其极少一分贩给海城普通居民,再没有别的途径获取煤炭,这导致海城煤价跟米价一样节节攀升,每公斤市价上涨到两以上,两斤煤几乎可以买一斤面粉。

    妮就是因为煤价太贵,奢望重开运之后价钱会降来,才一直拖着没有储煤。然后,她拖着拖着,煤价由一公斤一八涨到了两一。

    现在小吃摊有三煤球炉日夜不熄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