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妻绵绵的悠然生活 - 福妻绵绵的悠然生活 第109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老太太不急不慌的抿了茶,才慢悠悠的回:“这事啊,老三媳妇跟我说了,我觉得这事也不算格,就默认了来。”她的三儿一直考不士,偏他与人庶务上又不大通透,瞅着孩们一天天大了,儿媳妇想瞧着攒几个私房也是可以理解的。

    于阁老倒也不是那迂腐的,捻着胡:“陈家之前被曹家跟周家起了龃龉,前阵云琦又了这样事,他家想找个靠山也是正常的。玉宽那孩是个懂事的,等闲从不拿这些杂事到我跟前说嘴。我还以为他家另有打算,如今看来是不想白占咱家便宜。”

    要是玉宽直接求到于阁老面前,于阁老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可以他的是不会要弟银钱的,一次两次还好,时间一,师徒之间容易生些嫌隙。倒不如冯氏如今的法,说去也只是娘们之间的琐事,既得了于家庇护,又全了彼此的脸面。

    待兄嫂在府城安顿来,安氏便从牵线,亲自陪着冯氏去了一趟府城,很快就在府城开起了红薯作坊。

    果然跟绵绵料想的一样,府城的繁华是月的十倍不止,加上安同知的鼎力相助。红薯作坊在府城一炮打响,开业不到一个月就把本钱给挣回来了。

    顺利的让人不可思议,陈三最近走路都是带风的。

    绵绵看着老爹风得意的样,心里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家终于正式把粉生意到了府城,不再局限于月这个小县城

    忧的则是那位安大人太过心了,帮的不是一星半儿的小忙。听说安家好歹也是官宦世家,应该不至于为了一年千八百两的银就这么礼贤士,那位安大人这么,不会是存着旁的心思吧?

    而安同知之所以大力气帮助陈家,可不仅仅是为了那两成的,人家的野心大着呢!

    第216章 谁?

    安同知之前好歹在翰林院待了多年,消息灵通着呢。即使朝廷一力隐瞒,可西北连续三年大旱的事他也是一清二楚。那地方本就苦寒,再加上连年大旱,好多老百姓已经到了易的地步,不过是朝廷瞒着不让外报罢了。

    这会,谁能解决那边

    之前他不是不知红薯这,可甭蒸煮炖烤,来吃了都容易胀气闹肚。倒是这个粉他吃了几次,发现并没有这症状。且那陈三说了,除了粉还能粉条,不过那东西冬天吃的多,用来炖白菜萝卜的都很味。

    这会天渐渐了,把粉用开的,搁油盐一拌就很好吃。讲究一些的再多放调料,老少皆宜。二十文一斤的售价虽然听着很贵,但这东西量大啊。一斤至少能泡三四斤,一般的五之家也能吃个七八回。一般的百姓之家都能吃的起。

    安同知越研究越觉得这玩意儿很有价值,还专门回陈家庄看了陈三红薯的坡地。

    开始的时候,作坊用的红薯多是去收的。只是品不一良莠不济,粉率差的太多。后来在绵绵的撺掇,陈三回村买了一百多亩山坡地,专门用来红薯。

    红薯的当然是绵绵偷偷拿来的空间品,个大产量粉率还

    这会刚收完麦,新的苞米粱还没起来。安同知站在陈家庄的后山上举目望去,却依旧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不禁问:“那些发绿的地方的都是红薯?”

    陈三忙笑:“是,那块都是山地和坡地,离村远,什么的产量也不好。父老乡亲便都跟着些红薯,好歹多个收成。”

    安同知又问:“这东西产量怎么样?”

    陈三答:“这东西不怎么用,一亩地也能个二三千斤。赶上风调雨顺的时候,一亩地能四千多斤。”当然,他家可是有诀窍的,就算是一般的年份,一亩地也能五六千斤。不过,这些事就没必要告诉旁人了,自家清楚就好。

    “这么!”安同知叹,要知丰年的好地小麦也才三四百斤,红薯的产量竟然能达这么,他之前听说红薯能,还以为一亩地也就比小麦多个一两倍呢。

    旁边的陈家庄里连忙替陈三邀功:“这都是培祥的功劳啊,村里但凡愿意红薯的,他都给包收,一些家贫买不起的他连秧都送。咱陈家庄的乡亲们可是托了陈三的福了。”

    但凡是勤快些的人家,后山前岭上的荒地随便开个二三亩来,一年就能多个吊钱的项,足够一家日常的吃喝使费了。有那更勤快的,脆把家里的旱田也成红薯,收了红薯还能苞米,一也不耽搁。统着算来,一也不比少挣钱。就是累些。

    旁边的几个族老纷纷附和。

    谁特么之前说陈家败落了的,瞧瞧,连同知大人都能被他请来!

    有人就问了,同知是什么官,以前怎么没听过?

    这时候就到陈三这样有学问的人来普及知识了:“像咱们月县就归益州,知州大人是咱们知县老爷的上司。知县老爷是正七品,同知大人是正六品。”

    “到底是秀才老爷,懂的就是多。”连忙有人赞了一句。

    周围人纷纷附和,再也没有前些日想看陈家倒霉的幸灾乐祸。

    这些年陈三也成了许多,不再是当年混不吝的模样,闻言也没有大言不惭的受着,反而谦虚了好些。

    不远的安同知偶然听到,心里还默默,陈家虽然这会式微,但家里这么多的读书人,瞧着个个的温和谦让,看来已有腾达的征兆了。

    不过安大人也不是那么好糊的:“既然红薯这么好,怎么我瞧着附近别的村这个的也不多。”

    陈三回:“一来这个极费功夫,尤其是产的时候,家里没有牲或者缺了劳力就不好办。二来,这红薯不能连个三茬最好是些别的歇一歇才好,要不容易伤着地。”

    还有一他没说的是,家里作坊就那么大,要是阖县都这个,他收也收不过来啊。之前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不是没跟风过,可他收不了那么多。不过陈三倒也没有明着拒收,只是把银钱推后了半年结算。打那以后跟风的就少了,生怕他这铺万一差错,他们会跟着血本无归。

    安同知,看到这会他心里也有了谱,便开说想回州府。这也不是个小事,他也得回去跟幕僚们探讨探讨才好。

    这时,陈三便邀请他回老家吃顿便饭。

    安同知看了看天,笑:“没想到赶慢赶的,还是拖到了这个时辰,既这样,那就叨扰府上了。”他虽然在翰林待了好多年,但还真不是那迂腐古板的格。

    于是,陈老爷终于在有生之年见到了六品同知这样的大人,激动的差都说不话来。

    陈三早有准备,早在接到安同知手信的时候,就让刘兴两和张妈都回来预备了。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一桌香味俱全的菜肴就摆好了。

    安同知打一扫,都是些家常菜,无非就是多了几样鱼,心里便松了气。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