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华 - 第七十二章 大局大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瞧老爷说的,这都是命。”严夫人嗔怪了句,又叹一声。低看着李漕司握着她的手的手,这人远程心里没有酸,倒是丝丝的都是甜意。

    老了老了,老爷对她,倒象是少年夫妻了……

    两人沉默来,屋里动着一似甜还酸,甚至有几分旖旎的温柔气息。

    好半天,严夫人有几分担忧的低低问:“老爷,林哥儿没能见着五哥儿,林哥儿那,会不会?”

    “没事儿,林哥儿跟老二一样,本来就是个没息的,明绍平跟他从小认识,知他不聪明,不会怪他。

    五哥儿这事理的好,不知是秦庆的拨,还是他自己的主意,也不知他怎么跟王爷说的。昨天他没在书院,也不在横山县,他能去哪儿?说不定,在明涛山庄呢,王爷把他护起来了。

    你看看这孩,这么大,这心多的,他运又好,以后前程必定不可限量,也难怪秦庆这会儿就一扑上去了。”

    李漕司说着想开了,可这最后一句话,还是透着到扑鼻的酸味儿。

    ………………

    隔天,李文山回到万松书院,好好念他的书去了,秦王和金拙言几个,却没去书院,依旧告假。

    明涛山庄后园,小山上的阁里,秦王站在窗前,远眺着波光摇曳的湖面。

    湖里,船娘们正撑着小船,清理湖残余的枯荷残藕。

    金拙言站在他后一两步,神冷峻,陆仪坐在阁门的茶桌旁,专心焙着块茶饼。

    “阿爹说,明振找过他三四趟了,对计相这个位势在必得。”金拙言声音低沉,透着恼意。

    “舅舅什么意思?”秦王沉默良久,问了句。

    “不知,阿爹没提翁翁什么意思。”

    秦王问的舅舅,是金拙言的翁翁金相,金相以老成持重,温和公平,从不为私著称,有什么意思,大约也不会告诉儿

    “你阿爹呢?什么意思?”秦王又沉默了,半晌问了句。

    “他没说,只说明振对计相这个位势在必得,没提他自己是怎么想的。”金拙言看着还是一沉郁的秦王。

    “明振越来越过份了,不过,也不见得是坏事。他想要计相这个位,照我看,就给他好了,好好的给他壮壮声势。”秦王在窗台上拍了几,转走到陆仪旁边,坐,看着陆仪沏了杯茶,端起来,闻了闻,放,再站起来,又走到窗前。

    金拙言看着他走过去坐,又站起来过来,皱起了眉

    “跟太后说说,咱们回去吧,皇上也了三四趟了。你看看,太后不在里,这里一个两个,都不得了了,朝里……咱们远在这两浙路,朝的事,知的时候,那边说不定已经是定局了,这样太不方便了,简直……”金拙言眉拧,这简直跟放一样!

    “太后说过,两三年,不打算回去京城。”陆仪缓声接了句。

    “两三年!那朝里……得成什么样儿了?唉!姑婆到底是怎么想的?”金拙言气的跺了又跺脚。

    “你才多大?别朝局了,先把这两浙路理一理吧。”秦王不知想到什么,耸拉着肩膀,转坐到陆仪对面,端起刚才那杯茶,抿了一

    “不从朝动手,这两浙路能怎么理?罗仲生是姑婆亲的,郑远志和林明生,哪一个是能你动手清理的?就算是个小县县令,你能动得了哪个?”金拙言也坐过去,毫不客气的说

    秦王着杯,慢慢抿着,好象没听到金拙言的话。

    金拙言一脸嫌弃的将陆仪沏的那杯茶推到一边,自己动手沏了杯茶,端起来又放,“你刚才说的,我一会儿就打发人去跟阿爹说一声。”

    ………………

    书院每半个月休沐一天,半个月后,休沐日,秦先生接了李文山来,和他一起沿着西湖逛了半圈,在一家清幽安静的茶坊里坐说话。

    “……邸抄上,都是些尘埃落定的事,这一阵,你大伯经常让人捎信儿过来,最近朝有些不大不小的变动,计相金延智乞了骸骨,他也确实年纪太大了,过了年就七十有六了。太荐了赵海,金相附议,这计相,大约就是赵海了。”

    秦先生和李文山不急不缓的说着朝局变动,李文山听的十分专心。

    “赵海今年四十九岁,永嘉七年,少年得志。赵家是明州数一数二的大商家,家里有两三支海船队。也是以擅理财货著称,这计相,他担得起。”

    “江娘娘也是明州人。”听秦先生说到明州,李文山立刻接了句。

    秦先生捻着胡须笑起来,“是,都是数得着的海商,江家由富而贵,比赵家早了一两代,两家有姻亲,所以,这计相之位,算是握了太一系的手。”

    秦先生的语气听起来十分轻快。

    “另外,江南西路宪司的位,差不多也算定来了。了潘承,潘承今年四十二岁,之前,是礼员外郎,是明尚书一手简拨上来的才俊。潘承为人沉默寡言,不好际,我和他没什么来往,不知他脾如何,为人如何。好在,咱们这会儿,跟他还扯不上什么瓜葛。”

    李文山看着表愉快的秦先生,想着李夏的话,迟疑着问了句,“大伯,也是太一系的吗?”

    秦先生满笑意的看了李文山一会儿,捻着胡须,笑起来,笑了一会儿才答:“你大伯为人谨慎,这是,不过,有时候,就不能算了。

    你大伯和明尚书相莫逆,明家几位少爷,和京城伯府几位小爷,也都常来常往,比如大爷李文杉,就和明绍平关系极好,当初在太学,还一起创办过文社。

    这回,你大伯能领到这江南东路转运使的差使,明尚书是帮了大忙的。

    如今临近杭州的几路,两浙路有郑漕司,江南东西路除了你大伯和潘宪司,还有江南东路的蒋宪司,明尚书为人勇猛突,是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太一系,能有如今的局面,明尚书居功甚伟。”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