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 分卷阅读80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近侍失责,陵侍君”,脑袋顿时嗡的一声,他可不想陪葬啊,呜呜,再不敢有隐瞒,将皇帝密令冯益刺杀前宋王,冯益惊惧携义的事都说了来。

    两府十位宰执的脸都黑了。

    丁起当即吩咐班直统领将陈宥、康履收押,严加看。又将张宗颜叫来,命令御卫军皇戒严,继令陈克礼、姚仲友两位京帅安排武安军、京卫军在京城外戒严,一切安置妥当,才将皇帝驾崩的丧讯告之天

    酉时,丧诏发往各路。

    东西二府的宰执仍在政事堂聚议皇帝大丧之事。

    御史丞向諲黑着脸坐在议事厅,向两府宰执禀报冯益冯清之事。这两人被京城武安军押到杭府衙,说被人用麻绳绑着扔在了武安军都衙前——这事以前常有,那些去的大盗或是暗底里作犯科的,常有临安城的侠客义士将之逮了扔到武安军衙门或临安府衙门前置,武安军和临安府都见怪不怪了——陈都指挥使审里的人,武安军不便讯问宦,给京府尹置。结果郭孝友讯问这两名宦与皇帝的密探皇城司有关,脸顿时不好了,事涉皇城司杭府也不好置,便令人提到御史台——御史台职掌外官员查纠,包括官在。孰料冯益要求单独面见御史丞,供了皇帝命令他暗杀前宋王赵谌那档事。向諲脸黑的都快比锅底了。真是什么事啊!私心觉得皇帝大概是没脸见大臣了……议事厅的宰执们也这么想,皇帝是羞惭急怒以至促薨。

    但这事不能宣诸人

    丁起咳了一声,:“如今天大行,储君未立,外不安,重要是稳定人心,此事就到此为止吧。”

    众执政和御史丞都齐齐,这不光彩的事,最好是随着天驾崩一起埋到土里去。丁起瞥了諲,向諲微微颔首,起行礼告退——冯益冯清是留不得了。

    众宰执接着又议了往北周、辽国遣告哀使,河南、山东、广西、海外东北边地的军队警戒关防等,至于天祭礼、百官服仪等自有大薨之礼的章程,照着办就是,最棘手的还是储君未立,外人心浮动。

    李邴一脸肃然,语气断然,“立储之事,事关国本,某与郑签枢不敢擅断,当在卫枢相复职后二府聚议。”他调了“枢相”二字,卫希颜是军国之宰,立储的大事不可能绕过她去。

    郑彀跟着附和,“枢相二月十一释服,今日二十一,朝堂半月后再议立储也是不迟的。”

    叶梦得等参政恍然想起卫希颜丁忧释服的日就在月。因着天突然大行,又了冯益这档事,众人的心里都绷得着,一时竟没人想起。

    赵鼎展眉,“当如两位枢执之言,立储为国之大事,应俟卫国师复职再议。”又环顾众参政,“卫国师复职,军就大定矣。”

    叶梦得、朱敦儒、曾开、谢如意几位参政的脸都松缓不来。的确,只要有卫希颜在朝镇着军心,就算一年半载定不储君,也不会——当然,朝廷不至于一年半载都定不储君。

    丁起当即:“明日便让学士承旨拟起复诏。”

    众执政都无异议。胡安国、范宗尹垂,心里都暗叹一声,皇帝一去,之前的打算都是白费力气了。范宗尹心尤为沉重,他这个“孤臣”随着皇帝一去,可就真正的孤了!

    ***

    “建炎天发驾了!”

    随着达丧诏的驿卒一路路急驰呼,天薨逝的消息很快举国皆闻,地方各路官员和驻军都到十分震惊,皇帝这可是英年早逝了。

    不过,说起来,大宋皇帝很有几个英年早逝的:英宗皇帝的寿祚是三十六,神宗皇帝三十八,哲宗皇帝三十四。再回想,宗皇帝也是寿年四十四就昏榻难醒,据说当年在杭州别时康王就日夜守榻不离,登基后也时常在宗寝的小榻值夜,莫非是从那时起损了

    已经赴任河南、山东并在去年上任前被皇帝召见的那些地方官员,包括在广西邕州守臣任上的李易,回想当初被皇帝召见时,听皇帝的声气似乎就有些气不足,还有大胆偷觑过皇帝御颜的,回想起来皇帝的脸似乎也是苍白模样——如今想来,应该从那时起就圣躬违和了。

    地方官员和驻军将领们唏嘘一会也就过去了,此时他们关心的是储君未立——两位皇,会立谁?或者,立齐王?

    京城和地方都在密切关注朝堂的动静。

    京城各家报社的新闻探们都使百般本事打探消息,有专事打探三省消息的省探,有专门打探枢密院消息的枢探,有打探大消息的探,还有蹲守在杭府衙外的衙探,等等。这阵京城戒严,从朝天门通往皇的各关都有御卫军和武安军把守,严禁不相的人接近城,这给新闻探们打听消息带来了极大困难,但零散的消息还是能够探得到。只是这是消息真假难知,却是不敢上报的,只在朝外私传。

    大宋故例,皇帝薨逝,储君未立,或储君年幼,可由太后垂帘听政,但两府宰执们谁都没提,而三省六的朝臣们仿佛也都忘了这回事般,没人提垂帘之事。

    朝外对此也有私议,前仁宗朝曹太后、哲宗朝太后都曾因天年幼垂帘听政,掌政期间都反对新政,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失败、神宗朝的元丰新政最后尽皆被废,与两位太后不支持变法大有关系,而建炎朝新政力度更大,两府很可能不愿意再现一个垂帘太后阻挠新政——不论韦太后有没有曹、二太后那样的魄力。

    韦太后每日在哀恸持丧,也不敢生这份心思。她从金国历尽艰辛回来,只想安安生生过完半辈,未料当皇帝的儿竟然英年薨逝,哀痛之余,只盼朝廷早日定储君——两个皇无论谁当皇帝,她这个太皇太后都当得稳稳的,后半生安享荣华。她可不会没那般跟宰执们别苗,就算官家在世,都要在宰执底憋气呢,她一个孤寡妇人,当了听政太后又如何,难还能压过宰执们?还不如安分过日

    宰执们忽略了太后垂帘之事,每日准时率领百官到福宁正殿拜祭皇帝梓嚎哭致哀,然后回公厅理政事,置地方呈上来的吊丧表,置通奏司和奏院上来的奏札、奏状,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除了满城的缟素和白幡外,与皇帝大行前没有什么两样。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