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记事 - 分卷阅读4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边。当然,这回里正和八叔公都没有机会说什么,估计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

    一连几个小来的三字经都停在何先生今天讲过的地方,八叔公今天全程在学堂外面听着,又怎能不知还不明白何先生的用意。等到后面来的一个小只背了前面两句,八叔公就是再着急,也没有再提醒。这都是各人自己的努力。何先生给了小们机会,也要看他们能不能抓得住。

    不过,后面来的三四个小接二连三的没有背来,看着何江海的右手边站的人越来越多,左手边却还是只有了了的三个小,三叔公也有叹气。

    里正没有真正念过书,所以不会像八叔公那么厉害,早早看来怎么回事。但是同样的一段三字经听得多了,熟悉了,也大概明白右手边是何先生不收的。里正心可惜,却也不会再多说什么,毕竟这样破例,何先生愿意一次已经是人所难。

    ☆、第33章 学堂(三)

    “人之初,本善,相近,习相远。苟不教,乃迁,教之,贵以专。昔孟母、择邻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犬守夜,司晨,苟不学,何为人……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整篇三字经被一字不落的背了来。

    何江海和钟亦文两人互相看了看,又转看向前这个十五岁上的小。最后一个考试的,而且年纪也是最大的,却没想到让钟亦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

    “你是有学过三字经是吗?还有学习过其他吗?”何江海看着小的年纪有大,估计有启蒙过。

    小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标准的学礼仪:“回先生,我曾经有启蒙学习过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只是自己自学过一些,另外也学过一算学的。”

    这小已经不能叫启蒙了好不好。

    钟亦文还真不清楚,这小到底是谁家的,也不顾上其他,扭凑近里正,小声询问:“里正大伯,这是谁家的?上过学堂啊好像。”

    里正:“听说小时候是上过。这是我三叔家的孙儿小朗,大名还是你阿爹取的,叫钟亦朗,跟着你们兄弟一样起的。”

    “啊?这个是小朗?”钟亦文面奇怪的将少年上上的打量了一遍。

    要说钟亦朗和钟亦文一家的关系还真不算远,并不是说血缘上的,而是以前辈之间的关系很不错。钟亦文的记忆还有这那个喜跌跌撞撞跟在自己后面调的小家伙,犯了错,就会乖乖的“哥哥,哥哥”叫唤。现在倒是很难讲记忆的小前这个俊秀的少年连到一起。

    “可不是。这个小是个好的,却也是真正苦命的。我也没想到他今天也会跑过来,怕是背着三叔过来的吧!”里正一阵唏嘘。

    钟亦文想了想,就州府钟家陈氏和三叔公之间的关系,三叔公怕也是将他们一家也怨恨上了,虽然三叔公看着自家已经过世的爹么的面上,不至于为难他,但也肯定不会愿意再和他们多接

    何江海不知这些,倒是有心考量一钟亦朗:“大学之,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解?”

    何江海的这个问题是自四书的开篇第一章,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考量,若是真正有接过四书五经,都应该能够知一些。

    钟亦朗微微想了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先生,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没有经过细思,还请先生不要觉得我随便妄言。”

    何江海:“你理解的已经很好,能够自己读懂这些,想必也是费过一番心思和努力的。既然已经启蒙学到了四书五经,可曾去参加过科考?”

    钟亦朗脸上微微一红,有羞腼:“我,我曾经有去参加过一次初级的童生试,但是无奈才疏学浅,没能通过。”

    这里的小,学过启蒙的三字经千字文之后,就可以去参加初级童生试,这是每年秋后由各个地方自行安排的一次考试。只有通过了这个初级童生试成为童生,才能继续参加后面的科考。钟亦文戏称这是第一,将滥竽充数的先剔去一批。后面考秀才的时候才没有那么多人参加不是。一般读书的小基本上都会在十岁之后就参加初级童生试,最晚十五岁如果还考不上童生,基本上就会放弃读书一

    钟亦文原也是十岁参加初级童生试,不过第一次未,十一岁才成为童生,后面倒是被吴氏压着跟人潜心学习了几年,十五岁就考了秀才,算得上是秀才当年纪非常轻的。秀才才算是有了功名,但也是最低的一级。

    “怎么后面没有继续去考?”何江海继续询问。

    钟亦朗行了一个礼:“回先生,后来因为家变故,我跟着阿爷回了村里,没有办法继续读书。我仅凭自学,没有信心再去参加,所以就放了。”

    “嗯!”何江海算是明白了。

    钟亦文也听见了话,看了一里正,里正心领神会的。钟亦文了然,难怪里正会说钟亦朗的命苦。

    三叔公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外跑商,所以家里的条件还不错,甚至还在州府那边买了一个宅。这燕国的跑商却不算是真正的商,也不用商籍,这是为了鼓励商人而行的制度。不少农家在农闲的时候,都会到官府去领一张跑商的契书,也不了多少银钱,契税也不,这样东西南北四跑商,赚辛苦钱。据说钟亦文他们家祖上就是从村去跑商,最后在看到商人能够赚到那么多银钱之后才变成了商。钟家村一直都有人去跑商,老一辈的三叔公,现在的钟老二家的小安,包括钟小柳的阿爹也曾经外跑过商,不过那钟小柳的阿爹是个反面教材,钱没赚着,倒学会了赌博。

    三叔公夫郎也是吴家人,不过不是州府吴家主家的那边,却是分支一脉,有着这层关系,三叔公一家和钟亦文爹么的关系才比较近。

    三叔公家嗣单薄,只有一个哥儿,为了传承香火,三叔公就主招赘了一个汉回来,是三叔公的一个小徒弟,也就是钟亦朗的阿爹。不过,三叔公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本勤快孝顺的小徒弟,门之后大变模样,好吃懒不说,还在钟亦朗生没多久就开始在外面天酒地。三叔公原本还想忍着,结果不到一年就看见自家哥儿哭坏了,那小徒弟还想勾结外人,骗他钱财。三叔公直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