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全) - 分卷阅读51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满手炭黑。如今并州绘图验算,多用炭笔,这样的形也是难免。只是几年前,他能料到自己会一风尘,两手乌黑,坐在这河滩上的凉棚里吗?

    这人,正是裴若。河东裴氏嫡枝。当年只是好奇的新篇,裴若孤到了上党,崇文馆。谁曾想几年来,竟然风云变化如斯。

    位于河东的裴氏属地,已经被匈伪汉占去。家半数人都投了匈,剩离南地。裴若并没有跟族人一起迁徙,而是选择留在了上党,随后又到了晋,成为了求知院的博士。

    在求知院待得越久,就越难离开那让人沉醉的环境。家业沦丧,国都南去,区区数年,自己熟悉的一切都天翻地覆。但是学海之,永远不会让人寂寞,让人失落。并州的数算可谓一日千里,时时都有新的成果。而他自家祖裴秀那里学来的“制图六”,也成了地理一科的基石。

    如果有可能,他会沉醉书本、舆图之,再也不问世事。然而偏巧,并州去岁现大旱迹象,需要修建新的利工事。祖台之这个司工参军,就找到了自己。

    接这任务,最初只是兴趣所在。郑国渠、都安堰自先秦以来,溉了不知多少良田,若是他也能主导这么一座渠的落成,是不是也会青史留名?

    然而真正到了九泽湖畔,开始勘察时,裴若才发现这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上百里路,要一走过,纵横错的,要逐一摸清。光是前期准备,就折磨的人脱去一层。然而这艰难行程,让他第一次发现农人耕田,是如此艰辛。

    他世家,所接的,只有亭台楼榭,华宇豪宅。就算去过田庄,也是赏赏,品品稻香。田地究竟是怎么耕,农人究竟要如何劳作。他其实一无所知。

    而这场大旱,彻底解开了那层朦胧面纱。一家老小换背,只盼让麦苗多一份存活的几率。三五成群的村人械斗伤命,只为抢一快要断。这田地里,的哪是麦谷,分明是斑斑血泪!

    明明九泽这个大湖就在前,但是三五里外,田地依旧涸。若是有一渠呢?一溉良田的大渠,会变成何等模样?

    裴若彻底沉来了。沉浸在绘制图纸,推敲地理的劳作。曾经的世家风范,被抛在了脑后。每日随一群勘绘校官跑来跑去,写写算算。一日也未曾停歇。

    因此,才有了前的成果。

    看着河仍在搬沙叠土,挥汗如雨的役夫们。裴若,突然对祖台之:“祖参军,我随你一同去吧。”

    祖台之已经准备前往最后一工地,突然听到这句,颇为讶然。但是很快,他就颔首应。这段工程太重要了,自然是能用的人越多越好。两人也不耽搁,动向那工地赶去。

    七天后,矗立在河渠前的围堰,终于被砸开了。潺潺细了片刻,就变作怒啸的龙,冲破堰,汇沟渠!一条条银亮的带,在无数人的淌起来,涌向那涸已久的土地。

    作者有话要说:  都安堰就是都江堰,以当时的县名称呼。

    晋书:怀帝永嘉三年五月,大旱,襄平县梁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

    黄河、洛江、汉枯竭,可想而知,是全国大旱灾。也是这场大旱,给历史上西晋敲了丧钟。

    第330章 求活

    “九泽渠终于建成,这可免去旱灾了。”为司主事, 段钦也没少利建设。当消息传来, 他着实松了气。有了, 大片田亩就能挂穗饱籽,不至于颗粒无收。

    “只是晋一地。”梁峰面上倒是没有太多喜

    九泽湖在西河国和太原国之间, 算是并州境最大的湖泊。这工程的目的,就是引汾和湖溉周边土地。

    为了修九泽渠, 梁峰专门调了两万役夫, 数百官吏, 费不知多少人力力。然而就算有刺史府全力支持,半年时间仍旧太短。现在完工的, 只是朝向晋方向的渠。也就说, 新渠能溉的, 只有太原盆地分土地。这比起郑国渠、都江堰那传百代的型工程, 可差的太远了。

    更何况,遭受旱灾的, 何止晋一地?

    “冀州、司州的井, 挖的如何了?”梁峰问

    就算不雨, 地资源也不会骤然消失。若是能打井, 就能保证附近村民的基本生存条件。这在大旱时, 也极为关键。

    “有几成功凿了井。各郡都在想法,至少保证百姓吃。”段钦叹,“问题是冀州有些河降, 无法通船了。”

    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自开大旱,前来海兴港的客商就少了大半。民生受影响,经济自然也要停摆。亏得去岁新港都是用粮结算,沿线各州郡都设了粮仓,有不少存粮。否则光缺粮一样,就能要人命。

    梁峰眉微皱:“有了新渠,并州勉能保证夏收。其他地方,要视灾减免田赋。派人去查查,若是冀州继续旱去,就组织役夫开挖河,修缮路。尽量征用那些遭受旱灾的百姓。让他们以工代赈,有饭吃。”

    这一切,都是为了稳定人心。免赋税可以让百姓安心待在家,不至于被酷吏得逃荒。修缮河渠和路,则是尽可能在大笔粮赈济的同时,提前完成大型基础设施。若是放在平时,一气动用数万人修路通渠,极可能引来民变。但是灾时就不同了,人人都知这是活命的法,反倒更好组织人力。况且河降,为修运河提供了便利,而挖的河沙、碎石,又是铺路的材料。如此一来,岂不互有裨益?

    “此事还要谨慎。灾年不同以往,若是一个不好,反生祸端。”段钦却没有那么轻松。灾年时,人们的承受力也不同往日,再加上大批民涌,一旦官员们掌控失当,立刻要糟。

    “总好过让百姓离。”梁峰哪会不知关窍?只是事已至此,能救一个是一个吧。

    “其他有条件耕的地方,也要补。就算大旱持续,夏耕也不能彻底忽视。农事官整理的抗旱法,一定要传往各县!”每到这时,梁峰就会想念后世的土豆、地瓜等作。耐旱、产量大,若是能,不知能救活多少命。然而现在,能够依靠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农事经验了。

    经过几年培育,并州的农事官掌握的技术,也开始丰富。耕时更是总结了一抗旱的办法。比如耕土地;把秸秆碾碎铺地,保护田地墒;以,增加料供给;还有谷类节期、浆期大量浇,促使结穗。这所有的东西,其实早就有农人掌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